李海平
作为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以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结合新时期的时代特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沿着那字字珠玑的古诗文,我们要感受古代先贤文人的人格、气质、风骨,领会并学习其中所蕴含在文中的独特魅力,感受精神深处的欣悦和洗礼。
那么,在具体的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该怎样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呢?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
悠悠历史,滚滚长河,无数的骚人墨客游历祖国的万水千山,留下了供后人吸收的无尽养料。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立足于教材,在教授学生知识点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作为语文教师要营造意境,让学生徜徉在古诗文所描绘的画面中,追随古代文人的足迹,随古人游览名川大山,于无形无声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与辽阔。
他们时而跟随郦道元的脚步感受长江三峡无比壮丽雄奇的气势与风光,你看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壮美,你看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奔腾气势,你听那“属引凄异,哀转久绝”的猿啸的凄婉哀啼。他们时而随着吴均来到绮丽幽美的江南,感受那“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跟着他一低头,看到的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的清丽绝尘,一昂首看到的是“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的凌厉壮美。他们时而随着李白感受“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变幻多姿。凡此种种,在古诗文所营造的绚丽多姿的意境中,学生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激发了对祖国山河无限自豪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培养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责任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儒家注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古代文人受此熏陶,对于国家民族有强烈的责任感。所以,爱国忧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舍生取义,而民族大义是最为深层次的道德伦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哀伤、“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忧患意识,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这些古代文人将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爱国理念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精忠报国的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视死如归的邓世昌,一直是国人的榜样和楷模。在当前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强烈的责任感有着更为积极和重要的意义,因为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而中学生正是处于寻找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阶段,这也正是我们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古诗文为载体,结合古代先贤文人的思想历程、时代背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责任感教育和民族气节的培养。例如,在学习《过零丁洋》时,当了解到文天祥的抗元经历和沦为阶下囚后仍然舍生取义大义凛然时,学生无不对文天祥以死明志的决心和爱国情怀所折服与倾倒。
三、建立健全学生的人格,感受古仁人之心
光辉灿烂的中国古诗文,承载着古代仁人志士的胸怀与思想,对于学生的性格塑造人格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们从《论语》中学习到“任重道远”的坚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使我们认识到做人要诚、做事要忠,通过“我所了解的孔子、孟子”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对他们的事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会对学生的性格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从《岳阳楼记》中感受到范仲淹在遭贬谪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感受到一个人可以如何从容地面对沉浮与厄运;从《陋室铭》中体会到刘禹锡安贫乐道的坦然;从《五柳先生传》中体会到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昂扬人格。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师,在具体的古诗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古圣先贤的智慧与思想、人格与节操于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学生。这对于当今的中学生而言显得非常重要。现在的中学生物质条件丰富但是思想贫乏,缺乏抗挫折能力,缺乏磨练意志的机会,他们在古诗文中感受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意志,将会鞭策着他们克服万难,迎难而上。在当前形势下,他们从古诗文中所吸取的营养,将为他们树立一道道精神屏障,构建一块块精神高地,这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作者单位:贵州兴义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