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俊英
提及语文,大抵都会想到人文性。确实,语文学科是与生命最关切的一门学科。如何让生命教育渗透语文课堂,应该是我们最密切关注并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当下,很多中学生心理脆弱、思想极端、性情冷漠、责任意识淡薄。比如,现在中学生受挫能力非常弱,高考结束,倘若不能金榜题名,便选择轻生的道路;再比如一些中学生因为同学之间的小矛盾,便会干戈相向;再比如公交车上会出现中学生振振有词地说:“我们学习那么累,为什么要给老年人让座,他们比我们轻松得多”。面对中学生精神性情健康的缺失,使得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得以很好发挥尤为迫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改善中学生的精神现状大有裨益。此文就是要解决语文课堂中生命教育渗透的问题。笔者认为,生命教育渗透课堂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淡薄功利意识
由于中学高考这个评价机制,所以分数成了师生、家长关注的焦点。这也鲜明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上,考什么教什么,有些老师处理课文的时候,忽略现代文,重视文言文。总感觉文言文能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现代文太缥缈,学到的东西不能立竿见影,所以多学一篇少学一篇无所谓。岂不知很多现代文承载着生命情感教育的使命。关于思乡专题,可以让学生有热爱家乡的意识;关于大自然专题,可以让学生体悟大自然,从而产生保护大自然家园的意识;关于励志专题,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诸如此类等等,不一而足。
即使重视文言文,关注的重心停留于字词句的把握上,生命意识、情感态度、思想文化给予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相反,正是这些才是影响学生终生的东西,是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的鲜明体现。
我们关注分数,但不能为了分数而分数,这样就走了一条和语文教学规律相悖反的道路。关注生命意识的语文课堂,才是抓住了语文教学本质的课堂,才是一个真正的语文人所秉持的教学精神理念。
二、唤起情感意识
语文教师是富有生命激情的人,是一颗火种,承担着点燃学生生命火花的神圣责任。语文是极富情感性的一门学科。丰富生命情感的体验,生命意识的增强,需要语文老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去体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
在带领学生学习《我心归去》时,教师应该把作者思归的心情,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有声有色地传达给学生。毕竟中学生大多都没有离开过家乡的经历,然而老师比学生对家乡的情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离开家乡之后,所以老师这时需要用自身的感染力,让学生对不能切身体会的生命情感认识加以深刻化。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语文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情感意识、生命意识的唤起。
三、增强引导意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古诗的学习,传统文化的传承,占了很大的比重。古文乃语文的根基,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但是毕竟存在着隔膜,不仅是语言上的隔膜,最关键的是价值观的隔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引导点拨,就格外重要。
在13年第九届课堂教学大赛中,周文福老师的《陈情表》一课获高中组一等奖,其课堂非常有特色,他在通过“文”的角度来让学生把握“言”,给学生呈现“除”“婴”、“臣”、“圣”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文的演变,周老师从文化的角度,让学生把握“言”,通过体会“言”,从而对忠孝文化的把握更深更透。周老师竞赛课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建立在老师高妙的引导基础之上的,而不是生硬的让学生把握“言”,机械地传授“道”。
引导学生学习《渔父》时,对于屈原的生命价值的选择,就需要引导。屈原对生命的决绝,是和他生活的污浊的社会环境有关,是对节操和气节的坚守。并不是说面对人生困境,自己无法扭转时局时,对生命的决绝就是最佳选择,所以教师在这里非常有必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这里可以把屈原的生命价值观和司马迁的生命价值观相比较,让学生加以体会,从而形成珍爱生命、发展生命的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四、提升使命意识
“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的,语文如何发挥学科优势,体现以人为本,就需要语文教师有这种生命教育的意识,我们的教学不能囿于小语文,要提升至大语文的高度,高度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思想教育、文化传承、以及批判意识等方面的提高。不能把对学生的教育局限在围绕字词句的重复教育上,要有为祖国培养情感健康、思想积极,具有认识能力、思维能力、辨别能力的有为青年。
王开岭先生在来我校给中学生做讲座的时候,一再强调学生和自然的亲近度,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自然专题中体味自然的味道,进而走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中去,让我们的孩子培养起和大自然亲密无间的情感,那孩子们会珍爱我们的大自然,到社会上会自觉地在这方面做出努力或者作为。有什么比此更重要的吗?
生命意识是人性之根本,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鲜明主线,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帮学生树立生命本位的思想,语文教师要承担起这个伟大的使命,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福地。
(本文系南通市级课题《以生命教育核心理念改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史俊英 江苏海门中学 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