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李芳
有些学生写作文时总感觉无材料可写,好不容易凑成800字又好似无病呻吟,甚至连自己也“不忍卒读”。究其原因: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对生活缺少热情,不会用文字表达。像这样的作文,按病情轻重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有物无文,疾在肌肤
文章有内容但无文采,虽病得最轻,对文章质量来讲影响很大,语言要靠文采才能流传久远。对于有这样问题的学生,首先要检查他的知识储备,理清句子成分,辨别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种类等等,如果不足要补充。这些知识如果都掌握了而作文还是无文采的话,症结就在不会运用。
同学在品味生活中别样的风景时写到:“我继续散步。走着走着,走到了田野边的小路上。这里的空气十分纯净,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其间加了:“田野里的稻穗朝我点头哈腰,路边的野花微笑着欢迎,翩翩起舞的蝴蝶前来采蜜”文章顿时增色不少。在写作中要引导学生反复修改文章,力求文辞通顺;指导他们有意识地运用修辞手法,情感因文辞的渲染更加深刻,人物经文辞的润色而更加丰满;指导他们锤炼文字,模仿前辈优秀文章,不断完善表达,使文章情美,形美,声美。
二、有文无物,疾在肠胃
文章形式华美而内容空洞,写出这样文章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基本功应该很扎实,只不过他们并不了解写作的真谛,写作它应是灵感突现时的兴会来临,它饱含深情。像花粉黛石用来美化容貌,可顾盼生情却来自美好的丰姿;辞藻用来美化语言,而文采艳丽却依靠性情的真挚。情理是文章的经线,文辞是情理的纬线,经线正了纬线才能织上去,这是写作的根本。有同学用优美的文辞记录下了秋天:“在纯净的天空下,太阳照在水亮亮的亭顶上,金光闪闪,透出一派古朴来。梧桐叶忽悠忽悠的落,落得轻盈。枫叶一树一树的红,红的耐看。一簇一簇的菊花,竞相怒放。”在如此美景中加入了惜秋之意,真挚感人,在自然中留下了情感的印记:“我拾起一片花瓣一闻,啊!清香淡雅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引导他们做生活中、阅读中的有心人,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客观事物,通过用心观察,感受生活中、阅读中的美,感受其间的人、事、物、理,从而激发情感。“真情”从“实感”中来,要像黛玉那般“多愁善感”,如无惜花之意怎会有葬花之举,如无怜花怜人之情怎来葬花之词,“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有了丰富的情感,事理积累后,要指导他们模仿优秀范文练习写作。写人物,可以参照胡适的《我的母亲》通过事件刻画人物性格;写景色,可以参照沈从文的《边城》,文字简洁流动,富色彩;说观点,可以参照鲁迅的《拿来主义》,观点清晰,论证透辟;作说明,可以参照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简明扼要,科学准确。
三、无物无文,疾在骨髓
既没有真情,又没有文采,这样的文章,读之味同嚼蜡,看过一遍之后也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是什么。写出这样文章的人,语文功底很差,而且对语文不重视且缺乏兴趣,通过几次习作就可以把他们区分出来。对这样的学生,关键要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让孩子们在作文中说真话,述真情”。但单调的范文教学,单纯地写作规律教学让孩子们索然无味,在一次作文练习中出现好几个跳入水中勇救落水儿童的英雄题材,细细一问,纯属虚构。写作的源头还在于做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发达的网络通讯所提供的正面积极的新闻去引导学生关注周遭,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然后用自己的体验勇于表达真情实感,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对自己言行负责的人,敢说敢为的人,用文字去留住记忆,留住美丽。
在课外,鼓励他们多读文章,必修课本上的,课外读本上的,文摘上的。不带功利性地读阅读,别作分析、解剖,别让他们却步,不要让优美的文章看起来面目可憎,让阅读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进而成为一种习惯。有句话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用别人饱含泪水与温情的文章来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田,他们的心也会愈益温厚。他们会更深刻地体会亲情、友情、爱情。当他们喜欢阅读时,自然上课会认真听讲,《陈情表》通过恳切言辞,把祖孙之情演绎得催人泪下;“荆轲刺秦王”通过一连串动词,把刺杀过程刻画得惊心动魄,润物细无声,有一天他们会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等着作文本发下来,期待老师肯定他们进步的评语。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周围,社会,在生活积累素材,指导学生体验,领悟,品味,在课堂中夯实写作基础。在课堂中学习写作技巧,在写作中巩固课堂所学。文章是因情感而生,没有真情实感写不出感人文章,没有透辟的道理,观点不能让人心悦诚服;情感、事理因文采而更加深刻“言之有文行而远”。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黎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