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蓉
追本溯源,“少教多学”教学理念并不是新课程背景下凭空诞生的,它与上个世纪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异曲同工、如出一辙,都触及到了教育的核心内容——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哪些内容应该“少教”,怎样组织学生“多学”进行了深入地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心得体验。
一、坚持“少教”,给学生最广阔的精神空间
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生怕学生理解得不全面、不透彻,事无巨细、逐词逐句地分割解读,严重破坏了教材文本的美感,也影响了学生们的个性发展与学习兴趣。在积极实践“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的过程中,笔者坚持在以下几个方面“少教”,给了学生最广阔的精神空间,让他们切实体验到了语文的魅力、学习的喜悦。
(一)味同嚼蜡的内容不教
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一板一眼地讲了一条又一条、一层又一层,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思绪早已飞到九霄云外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临近考试,君不见有许多学生会挨个儿找老师默写生字,如有错误,便会十遍八遍地反复抄写,全不管这种做法是否违背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君不见阅读课堂上,教师挑选精读篇目重点段落,设计各种可能考到的题目题型,给出答案.机械操练,全不管是否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全不管是否凸显了教材文本的美感,让语文课堂味同嚼蜡,没有一点趣味……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深入剖析教材文本的着力点,坚持味同嚼蜡的内容不教,才能让语文课堂还其本真,点亮课堂教学的一方晴空。
以六年级上册《夜莺之歌》教学为例,课堂上,笔者结合课文题目向学生们出示了以下两个问题:1.勾画课文中描写“歌声”的语句,分析“夜莺之歌”有哪几层含义;2.你觉得课文中的“小夜莺”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内容感受到的。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热烈的课堂气氛中悄然理解了“小夜莺”以哨声传递情报、打击敌人的勇敢、机智的形象,并油然而生一股崇敬之情,达成了良好的教学目标。即使是在识记生字环节,笔者也没有机械地让学生反复抄写,而是将其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快速地记忆了字音、字形,还理解了它们的具体含义,尽显生本课堂的无穷魅力。
(二)“最近发展区”的内容不教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著名的“最近发展区”教育理论,提出了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认知能力,再是即将达到的认知能力,两者之问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认知能力呈螺旋式上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科学设计“最近发展区”中的课堂问题,“少教”,让学生“多学”,让他们的知识积累与思考能力不断推进。
教学五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时,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理解能力,笔者就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了以下两道问题,组织学生开展了自主合作式课堂学习:1.朗读古诗,分析一下:哪句诗照应题目中的“初晴”?又有哪句诗照应题目中的“后雨”?2.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说说:它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没有过多地“教”,学生们已然能够充分把握本诗的内容,理解作者喜爱西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教师没有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兜圈子,而是升华指导了学生因强调景色、天气、感觉的不同,而在朗读时重音、停顿、情感的不同,以朗读深化理解。另外,教师还联系这一单元“水”的主题,比较本诗与《生命与水》《过分水岭》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主题思想、文章结构各方面的异同,将同学们的语文意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启发性不足的内容不教
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坚持启发性不足的内容不教,让智慧之花在课堂中悄然绽放。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四组文章时,笔者开展了单元整合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就这组文章的主题“收获”,谈一下阅读每篇课文时都收获了什么。
“阅读《落花生》这篇课文,我了解到‘我’家里不仅收获了落花生,更收获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这样的人生道理,让我受益匪浅。”班里的东东最喜欢读的就是这篇课文了,他甚至可以熟练地背诵下来。
“阅读《拾穗》这篇文章,再认真欣赏米勒的油画,我懂得了劳动人民的艰辛,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懂得了现在的美好生活需要好好珍惜,这是这节课满满的收获。”雯雯向来花钱大手大脚,这次看来是真的受到了启发,说话的时候眼角都噙着泪水。
因为这一启发性十足的问题,这节单元整合课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们不仅整体把握了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更让他们的心灵经受了一次纯粹的洗礼,对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有好处。
二、指导“多学”,给学生最强大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肯定与赞誉,成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带着镣铐跳舞的“自主”有着本质的不同,“多学”充分挣脱了教师圈出的框框,完全以独立的、个性的、解放的思维活动完成课堂任务,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与健康人格的双重提升。当然,要达到这一境界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教师多多指导,给学生最强大的学习动力。
(一)学会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多学”的第一个环节,它强调动口、动手、动脑,是最有价值的一个心理过程。根据学情、学段的不同,预习的侧重点虽有所差异,但对于语文学科来讲,朗读、识字、概括、分析都是学生预习的重要内容。
以五年级下册《修鞋姑娘》一文为例,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应该做到4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想起几年前因为买布只差一分钱,被售货员挖苦了一顿的情景……”“然而,我还在找,走遍长街,望穿深巷。修鞋姑娘,你在哪儿?”等句子,要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真情实感。2.“凛冽”“拽”“惭”等生字,要能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其具体意思,还要注意一些书写时的易错点,如“拽”字最后不要习惯性地加“点”,“凛冽”的偏旁是“两点水”等。此外,像“扎”“刺”这两个多音字,要能够借助字典全面掌握。3.运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对这位修鞋姑娘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说说修鞋姑娘是怎样的一个人。4.学习本文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对“我”的心理活动也要有所了解,能感受其强烈的侧面烘托的作用。
每篇文章,学生们若都能预习到这个程度,“少教多学”就有可能进一步地深入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指导他们如何预习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长期坚持,形成有效预习的学习习惯。
(二)学会探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不只是学生学习阶段的一门学科,更是他们今后生活、事业中的必备工具。课堂上,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探究,让他们在离开校园后依然具备强大的学习与应用能力,为他们的人生之路铺就扎实的路基。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一个这样的老师》这一课时,笔者就指导学生可以从3个方面深入探究、自主学习。1.抓住题目探究。“一个这样的老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老师?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需要概括文章记叙了几件事,华特森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特点与风格。“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睁开这双眼,学生会发现一个精彩、美好的世界。2.抓住难点探究。怎样理解“上怀特森老师的课,每一节都是不寻常的探索”这句话是课文学习中的难点,抓住这一难点探究,我们会了解怀特森老师与众不同的授课方法,以及他所带给我们的,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影响。3.抓住矛盾探究。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怀特森老师“捉弄”我们了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好似我们又非常喜欢他的“捉弄”,探究这一矛盾的问题,学生们会迅速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提升课堂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的确,探究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金钥匙,也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在培养学生“学会探究”能力方面,我们需要研究的东西还有很多。
(三)学会拓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大语文”教学观深入人心。在指导学生“多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他们将课内课外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语文与生活间搭起一架通畅的桥梁,在有效拓展中将课程改革向着纵深方向推进。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草帽计》这篇课文时,笔者就在4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拓展,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1.课外阅读。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们到图书馆借阅了《影响小学生一生的100个智慧故事》《有趣的智慧故事》《小学生最想要的故事书》《伴随小学生成长的智慧故事》等书籍,很好地升华了这一组课文“智谋”的主题。2.第二课堂。课外小组活动中,学生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智谋故事”演讲赛,有“‘智谋’在我身边”征文赛,有“‘智’苗”手抄报评比等,很好地点缀了学校的第二课堂,也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与语文素养。3.结合网络。现代社会已经步人了信息化时代,如何科学引导学生运用网络也是小学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这次,我和同学们一起将他们的演讲、征文、手抄报等作品上传到了网络当中,引得不少网民驻足浏览、评论点赞,在虚拟与现实间寻得了一个很好的平衡,形成了良性互动。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无论是“先学后教”,还是“教学互动”、“小组合作”,其核心理念均在于以生为本,激发、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少教多学”教学理念最大程度地契合了语文学科的知识特点,尊重了课程改革“以生为本”的本质与初衷,我们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实践与探索,点亮语文课堂的这一方晴空。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刘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