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立足乡土 立足教材 常写周记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意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开展作文教学。对于农村学校的作文教学,教师必须立足实际,分析任教学校所处区域的客观情况,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乡土文化优势,积极改善现有的农村作文教学现状。
一、立足乡土,积累生活
(一)观察农村景色
农村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景观现象,农村学生置身于绚丽多姿的自然环境中,能够深切认识到自然的神秘与广博,可以感悟到自然景观带来的审美享受。如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溪水、丰收的农田、古朴的石桥、缥缈的炊烟等,这些自然景观透露出深深的农村韵味,给于农村学生审美洗涤,促进农村学生感悟真善美的真谛,为农村学生写作文章提供了丰富且独特的资源。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校园内有两棵高大的桂花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领学生来到树下,看看叶子、闻闻花香;秋游时组织学生搜集形态各异的植物标本等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作文内容,提高作文兴趣,培养作文能力。
(二)体验农村生活
农村作文教学也得到改善提高,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农村生活。农村孩子的生活独特且充满趣味,农村生活经历给予孩子深刻地印象,并带给孩子无限的快乐感受。因此,农村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写作作文时,可以先设置相关的活动任务,让学生记录下任务的完成情况,从而指导学生进行记录内容的整合,进而实现学生作文质量的提升。如要求学生帮助父母做农活,并让学生依托日记方式记录过程与感受,教师针对学生记录情况,全面指导学生进行记录内容的整合,从而形成情感真实、内容充实的优秀作文。
二、立足教材,读中学法
目前,我国诸多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读”“写”分离现象,即语文课本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脱离。对于语文课本选取的文章,其都是精华文章,能够作为优秀的作文范本,故可以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课本文章,并要求学生仿照课本文章的布局、选材、安排以及语句使用等方面,精心组织自己的作文,实现作文写作的有效提升。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把握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能够发现教学技巧,充分将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融合,发掘出读写融合点,给予学生适合的写作的范本,鼓励学生创造性仿照写作,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仿照写作的整体质量,从而提升学生写作的实效性。如,笔者在教《桂林山水》一课,通过阅读指导,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而且还要让他们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山的奇、秀、险,水的静、清、绿的奇妙特点描写的。使得学生在思想感情上每充实一次,他们的习作情趣就会随之复加一层,学完了《桂林山水》我在学生对课文内容还回味无穷的情况下,布置了作文《我的家乡》并告诉学生,可以写家乡的山水,但不一定全部仿造课文先写山、再写水。结果有的同学根据家乡四季的变化来写山水,春天写家乡的山,映山红满山、草长莺飞,秋天写农民在田野上收割稻谷,小孩在河里捕鱼捉虾。虽然同样写家乡的山水,技法不落俗套,别具一格,这就是把范文有机地运用到作文中去,使学生通过读掌握写作方法。
三、常写周记,厚积薄发
结合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我深入把握小学语文全套教材的特点及大纲要求,制定出较为具体全面的作文训练计划,罗列出相关的训练项目,并将“细致观察生活点滴”作为重点训练项目。 同时,我积极组织学生写周记,从生活中积累材料.让孩子们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并通过每周的批改,适当给予褒贬.对于一些内容深刻,意义明确的周记或片段进行全班规范评讲,并将它打印出来,贴在习作天地栏,让同学用来借鉴、学习,甚至拿去投稿,让他们体验到习作成功的喜悦;对于某些普遍存在的思想或写作技巧问题进行集体纠正。如写实周记《新学期新感受》《一次印象深刻的开笔礼》《一次有意义的安全教育》《记一次叠被子比赛》《记一次别开生面的校运会》等等;双休日我布置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要求他们以周记形式进行记录,题材不限,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与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感受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从而以饱满的热情积淀写作材料,丰富写作素材,打破写作枯燥干瘪的尴尬现象。同时我做到勤检查、评比、指导,以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总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改善提升迫在眉睫,要实现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必须全面把握农村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农村小学生写作的现状,有效指导学生将乡土情感、生活情趣与写作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总结写作技巧,不断拓宽知识面,从而实现农村小学生写作水平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军平.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具体做法[J]. 读写算: 教师版,2013(13):53~54.
[2] 马志勇.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 小学生: 教学实践,2013(6):42.
[2] 樊立卓.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拙见[J]. 都市家教,2013(11):270.
(作者单位:桂林市龙胜县瓢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