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将传统家风家教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5-31
  • 阅读量126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家风家教的内容,经对比阐明中国传统家风家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将中国传统家风家教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家风家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33-0201-03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必须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家风家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植于传统优秀家风家教中。


  一、中国传统家风家教的内容


  中国传统家风家教有着久远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从母系氏族教育演化而来,在父权制家庭确立后家教正式产生。家风是在家教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家族风尚。在中华璀璨的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传统家风家教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值得借鉴。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孕育和产生的传统优秀的家风家教的内容,其基本精神和核心理念主要包括孝、善、勤、俭、和等方面。《朱熹家训》中讲道:“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


  中国传统家风家教首推“孝”。“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因此,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强调百善孝为先,《弟子规》中首句就是“圣人训,首孝悌”,强调“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为人子,心中时刻要有父母。“孝”的基本精神是知恩图报、慎终追远、报本返始。孟子主张“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把“孝”视为重于一切的伦理要求。


  传统孝道根源于血缘亲情,却又不限于此,而是以相互类比和移情的方式将父子关系推演到君臣关系、师徒关系、长幼关系等。中国以家为本的孝文化与忠君、尊师、敬老的实践行为紧密相连。古代的君臣关系、师徒关系以及长幼关系如同父子关系,因此,作为臣子要忠君爱国。《礼记》言:“忠君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这是忠孝合一的体现。古代的师徒关系如同父子关系,故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


  孝的延伸是善,孝是维系家的核心,而善则是维系个人与社会、群体的纽带。《弟子规》有言:“泛爱众,而亲仁”,强调“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与人为善是修身、立身之基。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如果人的修为、实践活动不与善相连,那就不能为人,不在人之列。王阳明家族有四句教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这里王阳明把为善去恶看作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具体的实践过程,而非仅仅是善心、善性,更主要的是善行。


  在传统的家风家教中,关于善的典故也比比皆是。如清代中期“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要与邻为善,人与人之间就能相亲相爱。


  农耕文明时代,天灾人祸频繁发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影响,人类抵御灾害的能力极为有限,因此为了维系家的生存和发展,传统家风家教特别重视“勤”和“俭”。对一个家族或者家庭而言,首先是生存。而生存第一要务就是“勤”和“俭”。“勤”是生民之本,是开源。《左传》中有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因此,在传统的家风家教中,就树立了许多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的榜样,如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躬耕陇亩、赋诗言志、安于贫、乐于道被后人称颂和效仿。李世民在《戒皇属》一文中教育子女:“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之耕夫。”并由此而产生了许多名言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天道酬勤”等。《周易》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人要与天一样永远不停运转,努力奋斗,自强不息。


  “勤”和“俭”如同孪生姐妹,二者不可分离。“勤”是开源,而“俭”则是节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如果只勤不俭,有了财富就可能走向奢靡,万贯家财也会消耗殆尽。因此,传统家风家教要求家人要厉行节约,量入为出。俗话说:精打细算,有吃有穿;大吃大喝,当屋卖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和”在家风家教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自古就有家和萬事兴、和气生财、以和为贵的说法。《朱子家训》有言:“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颜氏家训》中也有“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的话。在传统的家风家教中,“和”不仅仅是家庭成员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维系原则,同时也是维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曾国藩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告示后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人才能达到一种怡然自得的境界。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家风家教的中心思想就是教子成人。古代家长认识到培养下一代自立于天地之间,无论是做一个社会贤达,还是做一个平庸之人,其首要的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在“立德、立功、立言”人生“三不朽”事业中,传统家庭教育将“立德”作为“三不朽”之首,把“德”看作是一个人立身世间的灵魂。


  二、传统家风家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


  2015年2月17日,国家领导人在春节团拜会上讲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一)二者产生的背景不同,但内容相似


  传统家风家教是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具有崭新的时代特色。二者虽然产生的时代背景各异,但在内容上非常相似。中国传统家风家教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体现的是一种可贵的道德信仰和思想品格,其核心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关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传统家风家教的现代价值,以传统优秀家风家教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国家领导人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传统家风家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绝不能抛弃中国传统家风家教,否则,我们的民族就失去了根基与灵魂,更不用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了。


  中国传统的家风家教像涓涓细流,流淌不息,长期以来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无形力量规范和制约着个人的行为,有关家风家教的内容已经超出一家一户的范围,上升到国家和社会层面,家风家教已经成为治理社会的一个突破口,对立足本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能低估的时代价值。


  (二)二者形式不同,但目标一致


  家风是一家或一族在世代繁衍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以及为人处世之精神风貌的总和,它通常以生活经验、实践智慧或价值理念的形式蕴含于家训、家规、族谱等文献载体中,也以实践理性的样态渗透在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中。家风的世代传承通常要依凭良好的家教。家教是在家庭或家族中展开的对其成员的涵养教化,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教导与培育。


  家风家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虽然形式各异,但目标却存在异曲同工之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而家风家教倡导单个家庭的价值取向。家风各不相同,但彼此间却能形成交集。这个交集,就是中华优秀道德观念,就是社会的最大共识、最大需求,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它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希望达到某种理想的发展状态,在这个层面上,二者不但密切相关,而且方向一致。通过发扬家风家教的独特优势,同时摒弃其历史传承中的糟粕,可以更好地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三、如何将家风家教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


  (一)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家风家教


  传统家风家教是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因此,传统家风家教虽然内容丰富,但良莠不齐,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就成为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中国传统既不能一股脑地全盘照抄、照搬,犯复古主义的错误,也不能完全抛弃,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国家领导人曾经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句话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否定观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要求我们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传统文化为今天的社会建设和发展服务,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


  (二)优秀家风家教重新走进百姓生活,使它重放异彩


  曾几何时,人们普遍感受到今天的年轻人缺乏家教,为何历经千年的发展之后,传统家风家教却被人们遗弃、淡忘,国人对家风家教缺乏正确的认知或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在现代化浪潮迅猛推进的时代背景中,人们更多地关注的是效率、时尚等象征现代与进步的新事物,而家风家教则被当作传统、封建或者落后的代名词,还没来得及仔细反思就被时代抛弃了。然而,时间和生活的实践证明,我们在抛弃、遗忘家风家教的同时,也毁掉了中国传统文化赖以延传的根基,丢掉了安身立命的财富。因此,我们要“找回”被遗忘、被忽视的家风家教。在此过程中,首先就是唤醒国人,让大家对中国传统家风家教有正确的认知,既要看到其时代局限性,也要看到其价值和作用。其次是每个家庭规定相应的家风家教,让家风家教走进千家万户。最后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家风家教融入百姓思想,走进百姓生活,有利于我们去践行这些价值观。


  (三)注重传统家风家教的实践性


  中国传统家风家教是在前人家庭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要求家庭成员在生活中严格遵守,否则就要受到严厉处罚,这就是家风家教的实践性。因此,在家庭中,要大力引导父母、长辈践行优秀家风家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家风家教的现实效用,给孩子们树立良好榜样。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制定相应的家庭礼仪,将孝、善、勤、俭、和等作为道德培育的重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身教的作用,对孩子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和熏陶。家长的教育能被孩子接受,关键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自己以身作则,给孩子以示范和榜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它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的核心价值理念与传统家风家教有高度的一致性,正因为如此,以家风家教为切入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才成为可能。家风家教内容通俗易懂、短小精悍,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因此能够最为直接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转化为与己密切联系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2]田海舰,田雨晴.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48-50. 

  [3]陈琳静.论运用传统家训文化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3(12):27-30. 

  [4]曹甜甜,秦桂芬.依托家风家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决策与信息,2016(11):110-114. 

  [5]郝立忠.也谈儒学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6):603-610. 

  [6]喻岳衡.历代名人家训[M].岳麓书社,1991. 

    作者:习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