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助育人工作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理念,有助于创新助学工作机制、加强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三生教育;高职;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4-0171-01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资助育人水平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资助育人工作是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资助育人工作为例,旨在探索以三生教育为主线的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之路。
一、三生教育主线下的资助育人理念
所谓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从根本上讲,三生教育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为目标的本真事业[1]。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广东广州,在校生超过一万五千人,生源超过70%来自粤东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全校有接近30%的学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2014年以来,我校学生工作以三生教育为主线,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为着眼点,以新的视角和新的理念探索出了一些好的育人办法与举措,成为我校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理念的核心。助学服务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校构建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生命、生存、生活为重点的资助育人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在三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助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在“生命、生存、生活”理念下践行资助育人工作
(一)积极提高业务素养,认真宣传落实资助政策
为了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学校全体助学工作者认真学习相关文件以及助学工作全部流程及各个阶段的具体操作,并在工作中落实到每一项工作的细节,保证工作的高度精准。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专兼职辅导员经常深入班级、深入宿舍,了解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为学生的成才创造条件。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学生了解了国家的资助政策,深入学生中,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资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方式方法,将助學工作做细做实
为了保证学院各项资助工作能顺利、有序地进行,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助学贷款工作全程化、勤工助学管理人性化、奖助学金管理规范化,将资助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为服务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订了《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三金评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奖励和资助对象及申请条件与要求、名额分配、评审程序和时间安排等,不仅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避免了人情因素,而且直观方便、易于操作、明确了责任、规范了管理行为。规范的制度、合适的方法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基础,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学校近年来毕业生贷款结清率、贷款学生到期还本结清率、年度扣息结清率均位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三)开展助学活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助学工作在资助学生的同时也要教育、培养他们成人,应把“助学·筑梦·铸人”的理念,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关心他们,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学校近三年来通过组织受资助学生参加贷款知识竞赛、感恩演讲比赛、诚信演讲比赛、助学征文比赛、诚信还贷座谈会、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贷款还贷率。
三、新形势下如何更好运用三生教育理念做好资助育人工作
(一)加强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教育月等活动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解决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自卑、忧虑等困扰,让困难学子树立自信心、学会自立自强,从而成为诚信守实、懂得感恩、奉献的向上、向善的青年。
(二)深入了解三生的内涵,积极开展助学活动
通过开展助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生存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体验生命的精彩、感悟生活的美妙、领会生存的技能。同时,通过助学活动提升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职业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生存。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资助育人工作应践行“生命、生存、生活”理念,通过勤工助学等渠道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以机电大讲坛为平台,邀请校内外专家、优秀校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以职业生涯规划、社交礼仪、创新创业、求职技巧等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从而进一步提升困难学子的职业素养。
总之,通过践行三生教育理念,在资助育人过程中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热爱生命、懂得生活、学会生存,这是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有效育人途径。
作者:陈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