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教育管理实效问题创新思考论文(共4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21
  • 阅读量734次
  • 评分0
  • 0
  • 0

  随着当下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管理的水平也是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与此同时在教育管理上也都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并且现在很多学校也都进行改革,本文就针对教育管理,整理了几篇比较优秀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关于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


  张莉(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31000)


  摘要:管理体制是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组织都不可或缺的,对高职教育而言,管理体制的丰富与否、科学与否都会直接定性其自身的发展实践以及发展理念,是建立新时期教育思想的重要桥梁,是推动高职院校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经道路。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在明确微观与宏观层面问题基础上,根据依法治校的思想,妥善处理管理体制问题,确立正确的体制创新方向,提高教育的功能与成效。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管理体制;思考


  管理体制的确立需要从制度、权益、职责、从属、机构等多个角度去联系、去整合。其所反映的是高职教育和政府、社会的关系,在文化、科技、政治以及经济层面上都有所体现。其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宏观管理,第二个层次为微观管理。与之对应的是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泛指职权划分、隶属关系、组织制度。


  一、高职教育管理体制


  (一)宏观管理


  所谓的宏观管理指的就是国家、政府层面对于高职教育部门的管理。自建国以来虽然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系获得了多次调整,不过大体上仍由教育部门集中控制。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这种模式已经渐渐无法与社会发展适应。不论是实践界、理论界,教育改革都有着很高的呼声。改革的目标与方向主要面向的是地方政府对于地方高校管理权的控制,提高地方政府的管辖能力,下放国家权力,增强地方政府审批水平。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以及专业设置由省级政府负责,而不是过去的中央管理。


  (二)微观管理


  所谓的微观管理就是学校内部管理[1]。相较于其他种类院校,高职院校的内部改革起步相对较晚。高职院校在管理体制上因为办学主体和投资方不同,所以会出现较多的差异。以公办院校为例,公办院校的内部体制和普通高校基本相同,都是党委—校长负责制。因为规模小所以主要采用校—系两级分管制度。不过近些年高校的扩招使得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也渐渐开始实行校—院—系管理模式。实行严格考核、全员聘任、明确职责、规范岗位的方式。


  二、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方法


  (一)依法治校


  多年的发展使得如今国内高职教育在管理体制上渐渐开始出现分级管理和条块结合的趋势。不过受过去计划经济影响,高等教育在行政管理上仍旧沿用着行政审批以及计划手段方式用于高职教育的管理工作,没有对信息、政策、经济、法律做宏观管理,这所带来的影响便是管理效率较低、越位、错位、缺位问题时有发生。所以在宏观管理方面的创新必须将依法治校作为基本准则,只有在法律的支持下,高职教育才能够实现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创新。政府必须坚持公平、效益原则,追求管理效益、管理效率最大化。


  (二)明确关系


  1.服务管理


  高校具有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的职能,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人才的创新意识、技能实践培养。也就是说服务不仅是高校的管理工作方式,且服务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2.竞争激励


  竞争激励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尤其是要尊重有效性、平衡性、配套性、科学性准则。


  3.校本教研


  高职院校的社会定位是为社会输送高精尖技术型人才,因此实践是高职院校需要关注的重点工作,高职院校必须推进产学研联盟、校企合作,从而使教学与科研能够相辅相成,作为人才培养的支撑与补充手段。


  4.社会与经济


  高职院校管理机制的创新必须妥善处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从而使社会效益可以充分的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此外学生是否能够成功创业与顺利就业都是高职院校成败判断的重要依据,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效益的基本要素。


  三、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创新方向


  (一)加强研究


  强化高职院校的学术研究能力是创新管理体制的重要所在。依托于高职院校内部的研究机构开展有深度的创新职业教育研究,可以将研究成果扩散到职业教育[2]。


  (二)多元发展


  高职院校必须要打破学校和社会脱节的状态,实行多元化管理模式。首先打通内部沟通渠道,建立开放的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高职教育机构在入学制度上就采取的是完全开放模式,学生只要能够顺利的通过考试或是从中学毕业就可以进入此类院校。此外社区教育还分为职业培训和转学教育,开设学士学位的二年级课程和三年级课程用于学生今后的就业。这种模式是完全可以被我们所引进的。


  (三)统一标准


  早在1992年德国就开始着手于职业英才的促进项目,每年拨专款用于技能人才的自助与培养,用于技能型人才的出国学习和重点辅导资助,目的在于将人才打造成行家里手。并规定了各种证书课程、文凭的标准,专门修订了模块课程、选修单元、核心单元的内容,用于规范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办学质量。


  四、结语


  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创新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这是提高教育有效性,增强教育时效性的必要条件。高职教育必须要将依法治校作为基本原则,在明确教育与服务关系的基础上,改进管理体制系统与方式,将加强研究、多元发展和统一标准作为发展定性方向,不要将职业教育视作终结性教育,要将职业教育看作是阶段性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够发挥职业教育最大价值。


  第2篇:“四个强化”提升党员教育管理实效


  韩丽丽,韩佳琪


  前郭县委坚持把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作为落实基层党建重点工作和打好民族、绿色、旅游“三张牌”的首要任务,通过“四个强化”提升教育管理实效,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


  抓学习教育,强化思想引领。精选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章党规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的重点知识,编印了《党员应知应会知识手册》,发放到每名党员手中,方便党员随身携带、经常自学,打牢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思想根基。推行基层党委逢会必训制度,安排专人定期讲解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持续提升基层党务干部抓好党员教育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抓制度执行,强化基础保障。从严规范“三会一课”制度落实,统一为全县952个党支部印发了“三会一课”记录本、制作了“三会一课”制度展板,进一步提升支部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为全县党员统一制作中国共产党党员证,发放标准的党员徽章,进一步增强党员荣誉感、使命感和归属感,提升宗旨观念和履责意识。


  抓活动开展,强化作用发挥。指导基层党支部围绕行业特点和自身实际,开展“转作风,抓落实,促发展”“缅怀革命先烈,砥砺奋进前行”等主题活动,组织党员与困难群众结成对子,帮助解决春耕生产、环境整治等问题,引导党员在服务群众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和表率带动作用。目前全县基层党支部已开展各类主题活动1000余次,志愿服务万余人。


  抓督查指导,强化整体推进。在全县党委、党支部实行“党建工作日”制度,结合“党支部主题党日”开展集中检查指导和规范软件材料工作。同时,县委组织部组成6个督导组每月一次深入各基层党组织开展督查,现场答疑释惑、检查指导工作开展,并及时梳理情况、反馈意见,推动工作落实。对重视不到位、工作落不实的相关人员和单位进行约谈告诫、通报问责。年初以来,已经完成3次督查和反馈,在有效提升党员教育管理实效的同时,促进了整个基层党建工作的提质升级。


  第3篇: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福建省武夷山市委组织部


  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对于提升农村党员综合能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助力乡村振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有一些农村的党员教育管理现状不尽如人意,其方式方法与新时代新使命不相适应,存在着若干问题。为深入了解这些情况,我们深入武夷山市各乡村开展调研,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并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为本市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问诊把脉。


  一、我市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现状及做法


  1.实行“三化”机制,落实“三会一课”。2017年以来,武夷山市实行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规范化、常态化”管理,将全年党建重点工作、突出问题细化梳理,列出项目清单,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同时,对照党建工作项目清单,定期组织交叉督查,落实基层党建工作“一月一清”制度。2017年,共开展专项督查10次,实现10个乡镇(街道)、115个行政村全覆盖。


  2.加强阵地建设,建好活动场所。摸排全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现状,通过综合“把脉会诊”,将5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列入南平市市级建设计划,11个列入武夷山市市级建设计划。依托城区街道办事处和乡镇驻城办事处办公场所,设立3个进城创业党员“红色驿站”,按照“六有”要求进行功能布局,配备党员电化教育相关设备及图书、报刊等学习资料。在度假区建立党群“580”服务中心,把服务对象延伸到外来流动党员和全国各地游客,扩大党员教育覆盖面。


  3.用好电教媒介,激活学习动力。开辟《武夷山下党旗红》电视专栏,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百日攻坚战”、“四比六促”和基层党建提升年等中心工作,每月播放一期党建电视节目。开通“武夷山下党旗红”微信公众号,整合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优秀节目视频和基层党建动态信息,在微信平台发布,进一步增强党员教育的生机活力。推进远教站点建设,完成全市167个远程教育高清平台站点升级改造工程,实现村级组织全覆盖。设立远教广场8个,其中4个已经投入使用。


  二、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统一教学较为困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或进城务工,或弃农从商,流动性增大。他们的长期居住地距离党组织关系所在地平均约几十公里路程,交通不便,集中在乡村开展培训的困难随之增大。居住在村里的党员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或因身体原因,或因农事缠身,或因没有学习动力,不能正常参加集中学习,缺乏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这些都导致农村党员教育管理难度增加,教育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2.教学方式单一陈旧。武夷山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专网、现代远程教育数字电视专用频道等已经下乡进村,但由于远教站点没有随时开放、管理员操作不熟练、储存节目太少、缺少人员辅导等问题,站点和站点设备使用率不高。一部分党员认为当前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多停留在念文件、读报纸等方式上,缺乏吸引力;还有一部分党员表示教学内容单一陈旧,针对性、时效性不强,优质党员教育教材不足。一些乡镇、村在党员教育培训内容安排上随意性比较大,统筹兼顾不够,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教育培训内容千篇一律。


  3.村级培训资源不足。有过半数农村党员反映希望能够到各级党校参加培训,还有不少党员倾向于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廉政警示教育基地等机构参加培训。集体学习研讨、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参观走访、专题讲座、案例教学等是农村党员最感兴趣的教育培训形式。但是,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一定的党员教育经费保障,学习资料大多来自上级单位赠予,教学资源相对落后。同时,农村党员教育培训能够获得的师资力量和培训资源也十分有限,同样影响了教育培训的质量。


  4.管理工作机制不完善。一些地方对农村党员教育的目标要求比较笼统,缺乏量化指标。不少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把党员教育培训当作“软任务”,认为考核难以衡量,因而时紧时松、抓而不实。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地方没有将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考评范畴,做好做坏一个样;二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对不能长期按时参加学习的党员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奖惩机制,难以调动农村党员的学习热情。


  三、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思索


  1.注重因人施教,灵活教学方式。要坚持“因地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原则,分类抓好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针对农村进城创业党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节假日期间,依托“红色驿站”和党群“580”活动中心,组织短期教学活动。同时,采取学习教育登记管理模式,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台账。针对农村年老体弱党员,村(居)党组织要成立由挂村领导、工作队长、驻村干部、党员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人员组成的村级导读员队伍,定期开展“导读送学”活动,对他们进行学习辅导。针对务农党员,要创建“农民田间学校”,大力推行田间地头“10分钟党课”模式,利用每日定时播放广播等方式解决工学矛盾。要创办党员“红色夜校”,定时开展教学活动,推动党员经常性教育固化为机制。要注重优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功能布局,规范场所管理使用制度,提升场所使用效能,使之成为农村党员参政议政、学习讨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习质量。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远程教学、媒体自学相结合,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综合利用红色革命遗址和廉政教育基地,分期分批组织农村党员开展红色教学和廉政教学。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站点培训功能,指定专人管理,落实定期开放;同时加强站点管理员的培训指导,提升站点管理水平。采用村两委轮流值班讲解授课模式,为农村党员讲解电教片内涵和背景,提升学习实效。注重发挥电视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的宣传作用,传播党章党规、系列讲话、党建动态、党员风采、典型经验等内容,让广大党员随时随地轻松学。注重挖掘身边先进典型和红色文化故事,编印成本土特色教材,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感染人。转变教学方式,推行“1+1+1”课堂教学结构,将领导干部专题授课、提问释疑、互动研讨“三合一”,增加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办好“支书讲坛”和“党员讲坛”,党组织书记和党员代表自主准备课件,用“本地话”为党员讲授新知识、解读新理念。


  3.强化资源倾斜,提高经费保障。成立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机构,有机整合信息内容、师资力量和培训阵地,充分调动和协调各方面人力、物力和财力,统筹党政部门和社会上的各种培训资源,形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格局。在教学基础良好的乡村试点建立“村级党校”,搭建县市党校与乡村党组织“联学共建”桥梁,选聘优秀党校老师和专业院校教师、领导干部、先进典型、技术骨干、乡土人才、致富能手等担任专兼职教师,定期下乡授课,将党校延伸至农村一线。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党费适当补充、社会力量支持、村级自筹资金的经费保障机制,并按年度划拨,稳固农村党员教育经费渠道。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日常监管主体作用,规范农村党员教育经费专款专用。


  4.健全制度保障,提升培训实效。实行农村党员学分管理制度。根据农村党员实际情况,如年老体弱、外出流动等情况,制定不同的学分考核目标。党员在参加教育培训活动后,根据课程难易程度和课程学时获得一定学分,修满学分可获得继续教育培训合格证。上级党委要将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合格比例纳入党建考评,作为三级书记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采取日常积分、季度考评、年终总评形式,对党员全年表现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评分时,采取党员互评占40%、群众测评占30%、组织评定占30%的评分模式,汇总计算每名参评党员的综合得分,再根据得分情况,按一定的比例分别评定五星级、四星级和三星级党员,给予相应的奖励。


  第4篇: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创新


  李慧


  摘要:在信息化以及科技化时代之下,高职教育开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职教育以培养综合类的实用性人才为核心和基础,真正地保障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实现与时俱进,更好地为不同行业以及领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但是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在实践管理的过程之中存在诸多的不足,因此本文立足于这一实际情况,对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及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模式;问题及创新


  一、引言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对实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有着关键的作用和价值。许多高职院校在实践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积极地立足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改善现有的人才培养以及管理模式,但是与高职教育相关的管理内容相对较为复杂,学校所采取的管理模式难以避免,会存在诸多的问题以及障碍。


  二、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的教育体系相比,高职教育的成立以及发展时间相对比较短,学生的质量比较差,学生的组成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因此在学校教育管理以及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学校面临的诸多困难以及障碍,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还存在诸多的不足,这些都严重影响的高职教育教学环节的有效落实,大量的教育资源被浪费,实际的教育质量以及教学水平不容乐观。


  (一)对学生的管理严宽度掌握不够


  高职生的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综合成绩比较差,因此,如果在对这一类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之中过于宽松并且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那么就会导致许多学生,荒废个人的学业,难以真正地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发展。但是如果过于注重对学生们严格管理就会严重影响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也无法积极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导致许多学生难以意识到学习的乐趣以及精髓,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以及主动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过于依赖于学校的管理以及老师的辅导,这些都不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难以真正地为社会培养出综合型的应用型人才。


  (二)管理不规范,职责不明确


  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所涉及的内容相对较为复杂,同时管理难度比较大,教育教学管理部门需要立足于教育管理的实质要求明确信仰的管理范围以及管理标准。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主要以不同部门的划分为核心和基础,其中,教学部门管理的范围相对比较广,因此在教育管理系实践的过程之中,极易与其他部门产生一定的矛盾以及冲突,同时各个部门无法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以及权限,出现了内部不协调等现象,一旦出现各类管理上的问题就会互相推诿,实际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另外因为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因此各个部门之间的独立性相对比较强,现有的教学运行手续十分的复杂以及繁琐,导致各种教育管理资源严重浪费,实际的教育管理质量不容乐观。


  (三)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许多高职院校在管理的过程之中开始积极地运用不同的信息化管理手段,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桎梏。但是,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高职院校在构建管理模式时难以结合这一实际情况,深入地了解以及分析信息化管理的实质要求以及标准,最终导致现有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以及水平不容乐观。


  三、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机制


  高职教育管理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一个科学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不仅能够规范各个部门的管理行为,还能够保障学生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其中高职院校需要立足于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质需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在调动教师个人教学积极性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之上尊敬和了解教师与学生的真实需求,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将教育管理制度与教学文件以及管理人员的职责相结合,保证学生能够在系统管理制度的指导之下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二)加强教学计划管理


  高职院校需要严格按照国家人才培养的实质需求以及各类教育方针,明确自身的专业培养目标,保障专业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以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为立足点和核心,实现各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其次,为了能够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互动沟通,学校还需要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系统以及渠道,通过各类教学工作会议的有效开展,积极地解决现实问题,让老师能够明确个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的实际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地改进以及突破。


  (三)加强教学活动的调度以及组织


  为了实现管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利用,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的管理者需要定期地对教学活动的实践情况进行检查,不断地提高授课水平,掌握学生的到课率,通过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以及互动来真正地实现教学活动的全方位调节以及控制,保障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在主动参与以及分析的过程之中实现个人的全方位成长以及发展。为了能够有效地突破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所存在的动力不足,学校还需要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了解学校教学活动开展的现实水平,充分地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做法以及经验,采取创造性的教学手段以及策略,实现对学生的科学引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使其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以及探讨活动。


  四、结语


  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对实现自身的改革以及稳定运作,有着关键的作用和价值,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必须要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采取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质量以及水平;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实质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以及成长的机会,不断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