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尚
摘 要:“狂”与“狷”本各有诸多义项,“狂狷”连文首现于《论语》。至东汉,已由意合型并列词组发展为双音节词。其词汇化路径有二,一为词义抽象化,一为部分词义脱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狂狷 词汇化 词义变化
“狂狷”这一古词常被历代诗文家使用,今日仍作为古语词保留在书面语当中。然而,其词汇化过程尚乏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该词的组成成分的本义、来源以及它的词汇化过程,为解释古语词的来源、以及词汇化理论的充实与发展做贡献。
“狂狷”两字在上古是连文,之后发生词汇化,至迟在东汉时期合为一词。
一、“狂”“狷”的含义
我们分别来看“狂”“狷”这两个字的在上古时期的含义。
(一)“狷”字
究其古字, 有“ 獧” “ 懁” 。《说文解字》无“ 狷” , 有“ 獧” 。两字为异体字, 又有“ 懁” 字与“ 獧” 为异体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 ‘ 獧’‘ 狷’ 古今字, 今《论语》作‘ 狷’ , 《孟子》作‘獧’,是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在“懁”条下列“《论语》狂狷,《孟子》作狂獧”。按后世常用“狷”而“獧”字隐,钮树玉之说很有可能。另外,段注中,又有“懁”字与“獧”字通,钮树玉《说文新附考》中因其训“急”,将其列为“狷”字古字。
究其字义,獧者,“疾跳也。一曰,急也。从犬瞏声。”“狷”字与“獧”字相通之处,更多地是承担了“獧”字“急也”的含义。“狷”的一个含义为急,即“偏激、急躁”。如:
(1)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后汉书·范冉传》)
“狷”又有“耿直、固执”等义。例如:
(2)比其父为戮于楚,其心又狷而不絜(《国语·楚语下》)韦昭注:“狷者,直己之志,不从人也。”
( 3) 公子勉之, 亡人无狷洁, 狷洁不行。( 《国语·晋语二》)
上古时期,“狷”亦有“小心谨慎”之义,有词“狷介”。
(4)小心狷介,不敢行也。(《国语·晋语二》)韦昭注:“狷者,守分有所不为也。”
“小心谨慎”与“偏激急躁”两个义项词义相反,以一词而含二义,似合于“美恶不嫌同词”的反训。
(二)“狂”字
在《甲骨文字典》中,“狂”字字形为或,“读为往” 。“ 狂” 古又通“ 诳” 。但这些和我们讨论的“狂狷”之“狂”并非一字。我们讨论的“狂”古文作“忹”。
《说文》中“狂”释义为“狾犬也”。(狾,狂犬也。)段玉裁注:“二篆为转注。假借之为人病之称。”因而“狂”的本义是“疯狗或狗发疯”,引申为“人精神失常”。
(5)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素问·宣明五气论》)。
(6)我其发出狂,吾家耄,逊于荒。(《尚书·洪范》)。
(7)耳不能别清浊之声则谓之聋,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盲则不能避昼日之险,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韩非子·解老》)又由精神失常引出“傲慢、狂妄、放纵”等义。
(8)曰狂,恒雨若。(《尚书·洪范》)郑玄注:“狂,倨慢。”
(9)胡、沈之君幼而狂(《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杜预注:“狂,性无常。”
“狂”本义为“疯狗”,引申为“人精神失常”,又引出“傲慢、狂妄、放纵”等义。“狷”有“急躁、耿直固执、小心谨慎”等义。对上古时期“狂”“狷”两词词义的分析,为我们了解“狂狷”一词的词汇化过程做了铺垫。
二、“狂狷”的来源
“狂狷”一词首先由孔子提出,后来孟子又加以阐释。
《论语·子路》有“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之句。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包咸注:“狂者,进取于善道;狷者,守节无为。欲得此二人者,以时多进退,取其恒一。”又引凌鸣喈的注:“中行者,依中庸而行者……孚化万邦,中庸鲜能,顾不得隐怪,乡原又不可与,故必也狂狷乎。”刘宝楠说:“狷者慎守一节,虽不能进取,亦自不为不善,故云:无为。”
《孟子》中有“‘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赵岐注此曰:“中道,中正之大道也。狂者能进取,狷者能不为不善,时无中道之人,以狂狷次善者,故思之也。嘐嘐,志大言大者也。重言古之人,欲慕之也。考察其行,不能插覆其言,是其狂也。屑,洁也。既不能得狂者,欲得有介之人,能耻贱污行不洁者,则可与言矣。是狷人次于狂者也。”
针对“狂狷”一词的理解,《朱子语类》载朱熹的说法:“狷者虽非中道,然这般人终是有筋骨。其志孤介,知善之可为而为之,知不善之不可为而不为,直是有节操。狂者志气激昂。”曰:“谨厚者虽是好人,无益于事,故有取于狂狷。然狂狷者又各堕于一偏。中道之人,有狂者之志,而所为精密;有狷者之节,又不至于过激;此极难得。”又说:“人须是气魄大,刚健有立底人,方做得事成。”
由历代以来的释义,可见“狂”“狷”分别指两种人的性格和处世方式,是“中行”的两种极端。中行者,正道而行,不偏不倚,进退以时,不急不缓。“狂者进取”“进取于善道”“志气激昂”,而又志大言大,其行“不能插覆其言”。“狷者有所不为”“能不为不善”“不屑不洁之士”“有节操”。二者中和,则得“中行”。由此可见,在《论语》中连文,“狂”采用了“狂妄”之义,“狷”采用了“耿直固执”之义,以此借代转指“狂妄自大之人”与“耿直固执之人”。
三、“狂狷”的词汇化过程
先秦时期,“狂狷”的语序虽然已经固定,而且句法功能似乎发生转化(以“狂狷”指代有“狂”、“狷”性格特征的人),但仍未成词,尚为联合短语。理由如下:
1.可以拆开分用。“狂狷”为并称,之后便有解释“狂者”如何,“狷者”如何,可见两个语素并未凝固成词。
2.意义没有发生改变。“狂狷”取了“狂”的一个义项与“狷”的一个义项,把它们作为反义词直接放在一起,意义没有凝固。
3.所谓句法功能发生转化,其实只是临时的词类活用。“狂”“狷”都是形容词,而《论语》中则指“狂狷之人”,形似形容词转为名词;然而,从之后的用法——“狂者”“狷者”——可以看出,“狂狷”依然采用了形容词的用法。因而,《论语》中仅为临时的词类活用。
4.无法找到除语源之外的非词形式,例证不足。
“狂狷”的成词,应不晚于东汉,是经由词义的抽象化这条路径。判断其成词的标准在此为:意义由具体抽象化;词序固化。具体表现为:
1.意义上从具体到抽象。董秀芳(2002)提出,并列式复合词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意义上发生了由具体到抽象或由泛指到专指的引申”这一环节,使得“双音组合的整体意义变得不再是其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加和”。东汉以后,“狂狷”一词被用于指称“行不合义”的极端性格,形成“狂狷”一词的一个义项。例如:
(10)臣闻明主垂宽容之听,崇谏争之官,广开忠直之路,不罪狂狷之言,然后百僚在位,竭忠尽谋,不惧后患……(《全汉文》)
(11)臣素门凡流,轮翮无取,进谢中庸,退惭狂狷……(《全梁文》)
(12)石户、北人,匹夫狂狷,行不合义,事不经见者,是以史迁谓之不然,诚非圣明所当希慕。(《三国志》裴松之注)
2.词序固化。这一点可以配合意义的抽象化来作为辅证:至迟在东汉,“狂狷”已成词。在先秦时期词序已然固定,然而先秦时期,词义仍未固化;东汉时期,词义已固化,词序又固定,因而我们推断“狂狷”在东汉时期已经成词,是言之有据的。
至于为何在先秦时期词序便固定了下来,这与经典的作用密不可分。典故常常为跨层结构,甚至无理据可言,只截取相连的语言片段,如“友于”“弱冠”。因而经典中词组的组成部分,一经出现,顺序一般不会发生变化。
自《论语》中将“狂”“狷”并称起,“狂狷”进入词汇化过程,至迟在东汉时期发展成一个双音节词。“狂狷”本为反义连文,其词汇化原因在于有相同的上位概念:“行不合义、性格偏激”,因而合为一词。这是“狂狷”的一条成词路径。
在“狂狷”的成词过程中,另有一条词汇化途径:部分意义脱落。部分意义脱落是汉语“从短语到双音词的演变中表现出的特点”(董秀芳,2002)。“狂狷”一词意义脱落表现为:
1 . 表“ 狂放” 之义。“ 狂狷” 一词含义侧重于“狂”,表示“傲慢、狂妄、放纵”等含义,可由“狂”字代替。例如:
(13)(许洞)尝诣府白事,有卒踞坐不起,即杖之。时马知节知州,洞又移书责知节,知节怒其狂狷不逊,会洞辄用公钱,奏除名。(《宋史》)
(14)(王昶)性狂狷,尝欲练兵袭金陵。乃于殿庭设大砂罗,于射堋示众曰:“一发中之,当平定江南。”(《五国故事》)
2.表“狷洁”之义。在另一些情况下,“狂狷”的词义侧重于“狷”,指洁身自好、耿直、狷洁的隐士品质。
(15)昔狂狷华士义不事上,隐于海隅,而太公诛之,吾子沈遁,不亦危乎?(《抱朴子·逸民》)
(16)于是屡下直言之诏,招采山岩遁逸之士,狂狷朴野之人。(叶适《上西府书》)
“狂狷”本来是对两种性格的并称,后来变为专指一种性格;形式上本来是意合型联合结构,后来凝固成词。另外,在使用过程中,词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狂狷”本是褒义词汇,但随着复词偏义的发生,“狂狷”一词不再单纯表示褒义,有了贬义的用法。例如:( 1 7 ) 引之不来, 推之不往, 狂狷不逊, 忮害不公……(《盐铁论·讼贤》),
(18)起异端于笔舌,固狂狷于词锋。(《古尊宿语录》)
由于“狂狷”的贬义色彩出现,古人便开始用“狂狷”作为自谦之语,后代臣子经常在上天子书时以“狂狷”自谦。例如:
(19)三人同行,尚闻择善;十目所视,必不滥知。臣职在论思,敢陈狂狷。疏奏,嘉之。(《宋史·窦贞固传》)
(20)普表谢曰: 昨以天兵久驻塞外,未克恢复,渐及炎蒸,事危势迫,辄陈狂狷,甘俟宪章。(《宋史列传·赵普传》)
总之,《论语》《孟子》中的并列式结构“狂狷”,经由意义抽象化或部分意义脱落的途径,凝固为词,并在一些语境中产生了贬义用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清]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清]钮树玉.说文新附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9][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马尚 重庆 西南大学文学院 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