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生态课堂”研析

  • 投稿游子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01次
  • 评分4
  • 55
  • 0

江苏张家港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15600) 陈惠芳

[摘 要]实施生态课堂的核心是每个学生自主、自由且有个性地学习,生态课堂能促进师生和谐共长,提高课堂生活的质量、提高生命的质量。以“百分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为背景,阐述了由备课而带来的教学思考:日常的数学课堂中,如何确立适切的教学目标要求,如何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怎样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言说“看见”课堂,意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课堂 看见 生态课堂 学生 自己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17

市第十三届课改展示月活动拉开了序幕。作为教研员我还申报了上课展示。确定“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题后,我似乎有点后悔了。想起黄爱华、钱守旺等特级名师的经典课“百分数的认识”,他们的精彩演绎令我“压力山大”,怎样才能上出自己的特色?

晚上研读教材,“看见课堂”四个字跳入了我的视线——作为教研员,平时经常与教师一起磨课、研讨、评课,我看见了各种各样的课堂,欣赏了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我常常对着这样那样的课堂“说三道四”、“指手画脚”。但是,我真的“看见”课堂了吗?“生态课堂”长什么样子?我“看见”课堂里的学生吗?“看见”课堂中的自己吗?我陷入了沉思。

我决定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设计了一份预习活动单,让学生先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尝试说说它的含义,自己写百分数,并提出一些问题。因为只有了解他们的学习起点在哪里,才能顺学而导,清楚把他们带到哪里去。

晚上在灯下,批阅着学生的预习作业,我像发现了“新大陆”!通过预习交流,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

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

百分数与分数有一定的联系。

我发现物体中占的百分数越高,质量越好。(它主要指衣物上的羊毛成分)

……

学生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分数都可以用百分数表示?

百分数会超过100吗?

百分数可以化成比吗?

百分数=分母是100的分数?

为什么生活中有了分数,还要有百分数?

分数与百分数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看来,千万不能小瞧了学生!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成了可贵的教学资源,但怎样让学生依据生活中的百分数,真正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体会到百分数的优势所在?

晚上散步,我发现附近的几个小区里都有一些公共自行车,顿时想到这些素材也可以为我上课所用啊!我带着本子和笔,骑车观察了好几个小区以及路边公共自行车的使用情况,作了认真记录。课堂上,我出示了图表,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比较后说说:哪个地方公共自行车使用率最高?根据哪一列数据很快就能得到结果?(一边统计了正在使用的自行车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另一边统计了正在使用的自行车占总数的百分之几)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来了兴趣,他们边观察边交流……百分数的优势显而易见!

在体会百分数的意义环节,我还上网搜集了一些相关信息:“2011年北京市的绿化率达到了45%,张家港市市区的绿化率达到了45.6%,城北小学绿化率达到了75.6%。”让学生辨别思考:是不是城北小学的绿化面积比北京还大?……最后,我让学生对自己课前提出的问题,自问自答,看看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

公开课结束后,我发现这次大胆的尝试很有价值。怎样的数学课是学生喜欢的?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走到台前,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问题解决经验尝试先学,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退居“幕后”,巧妙利用来自生活中的、学生身边的素材,创设有效情境,使学生对新旧知识主动建立链接。课堂上的问题不都是教师的预设,而应该来自于学生,学生难理解的地方就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自己动手探索,尝试解决问题,才能不断累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观察生活,他们才会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这样的学习才是主动积极的,这样的课堂才是生态的。

我决定循着这样的线索不断探索,上学生喜欢的数学课,上让学生感到有趣、简单、有用的数学课,上老师看得见的数学课。以后每学期,我都选择一些课例进行研究,在“分数的认识”“轴对称图形”“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用字母表示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等课例中,我在课前精心设计预习单,让学生自觉对话文本,发现和提出问题,或进行新课前测,或找学生做问卷调查,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课堂上,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建立正确的表象,帮助学生顺利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转化过程。课堂总结环节,则让学生学会回顾梳理、自我对话。

我渐渐明白,生态课堂不是一个“标签”,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营造舒适安全的生态场,倡导经济适用的教学环境,追求低碳高质的课堂生活,倡导师生在对话中和谐共长,实现共同进步,其核心是每个学生自主、自由且有个性地学习。

这样的实践与探索,使我真正“看见”了课堂,看见了课堂上各抒己见的学生、大胆表达的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生。通过学生的眼睛和嘴巴,我看见了“我自己”,遇见了未知的“自己”!

【案例1】黑板上,那一串省略号……

早晨,去A校试教。

今天的新课内容是“倍数与因数”。学生都很有礼貌,一位学生从我的讲台前经过时还特意对我说:“老师,欢迎你来到我们学校上课!”我很感动。

在教学例题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来研究。在探索完求一个数的倍数后,学生发现了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接着,我学生尝试写出“36所有的因数”。

我在教室里巡视着,发现有好几个学生已经完成了,忙把几块卡片递了过去:“请你写在这里好吗?”邀请了三个学生板演在小卡片上,其余的学生做完后,先在小组里交流着。

全班交流时,我把三块卡片贴在了大黑板上。“同学们,一起来听听这些同学是怎么思考的,看看他们的对不对。”

第一个学生: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第二个学生:36的因数有1,36,2,18,3,12,4,9,6。

尽管写的顺序不同,但大家都认为是对的,我也朝两个学生点点头。

接着,看第三个学生写的,还真有点与众不同:2,3,4,9,……,36。中间用了省略号,似乎有点乱。本想问问其他学生有什么想法,转念一想:何不听听学生自己的想法呢?“请你来说说为什么中间加上了省略号?”“我是这样思考的,因为现在用36除以几,比如说,36÷1=36,找到了1和36,但是,也可以用36÷5,还有小数除法呢。”他说得很诚恳。我笑了:“你想得真周全!你认为36的因数有很多很多,是吧?呵呵,刚才老师有个友情提醒:今天研究的倍数与因数,所说的数都是指非零自然数。现在,你认为36的因数多不多,有几个?”“那把省略号去掉吧。”“那再想一想,36的因数一共有几个?”他继续思考着,并动手修改着卡片上的数字。(课后了解到,这个学生很聪明,爱思考,非常喜欢数学课)

几天后,我在B校上课。

相同的教学环节,同样指名三位学生将36的因数写在小卡片上。

讲评时,如出一辙。

第三个学生的卡片上写着:36的因数:6,4,9,12,……不知今天这个学生是怎么想的?“你说说,刚才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写完加了省略号,还是指36的因数有很多很多个?”我追问着。“刚才来不及写了,所以写了省略号,应该是还有几个。”学生怯怯地说。

“不好意思,老师没等你写完就收了卡片。现在你口答吧,36的因数除了这几个,还有哪些?”学生慢慢地说着,我擦掉了省略号,补充了学生的答案。

“现在,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刚才三位同学的作业,你觉得找一个数的因数怎么找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我又抛出了问题,希望学生能从刚才的省略号中得到启发。

……

其实,黑板上的省略号,很多时候我都忽视了。没有等学生说清楚状况就判断对错,没有等学生充分争辩就下结论,更没有等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就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儿塞给他们……备好的课讲完了,课件播放结束了,数学课就下课了。

倾听,等待,指点,导引……说起来往往很轻松,很动听,执行起来却有点难。

黑板上的省略号,其实是一种惊醒。学生的问题、学生的烦恼、学生的纠结、学生的困惑,值得教师慎思: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黑板上的省略号,也是一种惊喜。那是学生原生态的想法,小小的一个细节,绽放的是他们数学思维的灵感火花。怎么想?怎么导?怎么引?

黑板上的省略号,传递的也是一个理念,它是一个对话点、生长点。试想: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满堂灌”,或仅有几个早已在课件上设计好的“36的全部因数”的“标准答案”,学生就只有随声附和的份。或者教师有意选择正确的板演出来,那么,卡片上都将是正确的数字和符号,不会出现省略号,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

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之外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小小省略号,教师应该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学生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形成新知的生长点,也是“拓展点”和“超越点”。课堂上,教师应不惜为偶尔出现的一个小小的符号付出一定的教学时间,等待、倾听、指点,通过真诚对话,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

【案例2】学生,你慢慢来

公开课正在进行中……

在几位学生交流收集的百分数后,我安排了小组交流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摘录的百分数,并试着说说它表示什么含义。

教室里的五十一个学生顿时热闹开了,七嘴八舌地谈论着。我走到学生中,顺手拿起一位女学生的“预习活动单”,她在上面只填写了两行字:

信息来源:书本。

摘录的含有百分数的信息:我们班有50%的同学会游泳。

以下一片空白。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早上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时,我记得这份特殊的作业,正不知道是哪个学生的呢。

于是,我侧下身,轻轻问她:“下面的两行字‘这个百分数是( )和( )比较得到的结果,这个百分数表示 ( )是( )的( )。’你怎么不填写?”

“我不会。”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

“哦,好的。预习时不会很正常,先听听小组里同学的交流,你再想想,好吗?”我安慰她。

小组活动结束了,我又安排了几位学生上台交流。

“我是在衣服的标签上找的百分数:100%棉。这个百分数表示棉材料是衣服材料的100%。”“妈妈买了一件衣服365元,占全家总支出的20%。这个百分数表示一件毛衣的价钱是全家总支出的20%。”两个学生充满自信地讲解着。

“他们说得好不好?觉得好的请给他们一点掌声!”我带头鼓掌起来。

抬起头,我与刚才那个女学生的目光相遇,我微笑地走上前,对她说:“来,刚才你不是不会填写吗?现在能说说你摘录的百分数的意思吗?”她犹豫了一下,终于不紧不慢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很好,预习时遇到不会、不懂很正常,经过小组的交流、分享,现在明白了百分数表示什么具体的含义,这就是你的收获、进步。”我看着她,故意大声说给全班学生听,她似乎有点羞怯地坐下了。

龙应台在《学生你慢慢来》一文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学生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这是一个多么温暖的场面,多么温馨的记忆啊。“老师,我不会。”学生多么单纯,丝毫不曾有做作的样子,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你看她多么直接,不用转弯抹角地揣摩老师的心思。多好!

当学生回答“我不会”时,也许这是个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甚至还不会自学,但她够诚实。透过她清澈的眼神,我分明感到她对新知的渴望,她渴望同学的帮助,渴望老师的指点,渴望充满温暖的读书生活,希望在课堂里把不明白的百分数去弄懂。

当我细细品味“我不会”这三个字时,我又很感动和欣慰。感动于学生对我这个陌生老师的信任,感动于学生的坦诚。这个学生很简单,让她预习,她不知道自学的方法,她只会简单地抄书,抄写了书上的信息,但不知道具体的百分数的含义。于是,她留下了一片空白。我知道,很多时候我为了赶时间,完全会忽略了这样一些学生。于是,一节又一节数学课,对于这些学生,他们会在教室里无声地倾听着,没有言语交流,没有表达欲望,没有对话,他们渐渐成为被冷落的人群。许久的沉默后,他们就走在了班级队伍的后面……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需要耐心和耐性。”诚哉斯言!

学生,你慢慢来。我愿意陪着你,慢慢走,慢慢地享受成长着的快乐!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