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邳州市明德实验小学(221300) 张 辉
有效的、适宜的课外作业有助于学生更科学地利用课外时间,自觉地反思学习历程,科学地梳理认知,促进学习技能的发展,更有利于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此,结合小学数学的课外作业谈几点看法。
一、以错促思,深究文本
课外作业的模式是多样化的,有的是纯练习类的,也有的是实践操作类的,其根本目的都是促进学生进行学习反思,促进学生的积累,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具理性。其中引导学生自主解读错解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样既能促使学生更好地从教材中、例题的提示中探寻知识的真谛,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性方法和策略,又能改变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思维的发展。
如,在“铺地砖”教学后,就把对学生作业评价当成一项课外作业,让学生科学地解读每一种解题思路,从而把握准对应的解题方法,形成科学的解题模型。题目:舞蹈教室长9米,宽6米,学校计划用边长为6分米的方砖铺地,至少需要这样的方砖多少块?针对学生给出的不同解答“①9×6=54(平方米),54÷6=9(块);②9×6=54平方米=540平方分米,6×6=36(平方分米),540÷36=15(块)。”让学生在课外较为充裕的时间,利用上网、查资料、询问家长等多种途径,剖析每一种解题思路。在课外作业反馈交流中,有的学生用同样规格的纸片铺餐桌来理解铺地砖的本质,明白铺地砖的本质是算面积,进而有效地分辨出解答①错误的根源;有的学生则深度解读②,在阅读教材、回顾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周长的意义、面积的意义等本质差异,特别是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面积单位在计算中是不可忽视的。引导学生解析错例,能使学生进一步把握铺地砖的实质,也使学生逐步建立解题模型,知道这样的习题就是要计算大面积中包含多少个小面积,计算中要注意单位的统一。教师利用课外的探究与实践,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并给予学生动手、思考、辨析的时间和空间,暴露错误的真正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反思意识会不断得到提升。
二、操作反思,深化建构
课外训练不仅要以本为源,更应引导学生学会博采众长,从不同的途径中获取相关知识更多的信息,拓展自己的视野,使知识能够纵成线、横成片。见多方能识广,博大才会精深,巧妙地运用课外训练的策略可引导学生勤于在生活中积极主动接纳数学知识,领悟数学知识,在自主研究学习过程中有机地将课堂内外进行整合,使课外知识成为课内知识的有益补充。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安排课外实践操作活动:用自己喜爱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并把做的过程比较详尽地记录下来,记录好自己选用材料的特征。通过动手制作、详尽记录、比较分析,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因为是实践活动,学生在选材中很快就明白12条棱的关系,知道是它们可分为3组,每一组有4条,且都相等;在给长方体糊上表面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明白相对的面的含义,并理解相对面的大小、形状等方面的特征;在看顶点、数顶点的过程中深刻地把握1个顶点所关联的3条棱——长、宽、高。这种做长方体的课外训练,不仅摈弃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课外作业的模式,给学生以清新的感觉,还能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等方面的探索兴趣,学生会乐意去做、去思,对长方体的棱、面、顶点等特征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些课外作业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反思能力。
三、博采众长,激发创新
注重课外作业设计,让其更具生活性,促使学生成为知识形成的实践者。数学源于生活,利用生活情境可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可诱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逐步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后,可安排这样的课外实践思考题:用2厘米、4厘米、6厘米三种小棒(每一种都足够多)围成三角形,你会得到哪些三角形?通过课外实践,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会进一步理解“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的本质要义,知道围成三角形的根本规律,从而深化认知,发展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如电线杆上的斜拉索、自行车的三角形框架、人字形的屋顶等,让学生在课外训练中发现三角形的特性,明晰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
课外训练是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的机会,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应合理把握和利用课外训练,把课外训练打造成学生快乐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有益的实践活动,打造成师生互通信息、反馈交流的有效平台。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