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思考

  • 投稿百花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62次
  • 评分4
  • 28
  • 0

福建福州市尚保小学(350026) 林聪莺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教学效果最大化,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那么,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根据新课程标准并经合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做一个受欢迎的教师,让学生爱上你的课

在多年的观察中发现,有些学生特别喜欢上某位或某几位老师的课。在这些老师的课上,往往特别有干劲,学习效果特别好。究其原因,一是学科本身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二是教师个人具备独特魅力。撇开学科本身的趣味性不谈,教师要如何做到受学生欢迎爱戴呢?笔者认为首先是人格魅力,教师应该作风正派,做事有原则,保持一颗童心,平易近人,能够贴近学生、关心学生,和学生能深入交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当然,长相也能给教师的魅力加分。其次,是课堂魅力,上课特别生动有趣的教师往往最受学生欢迎。那又该怎样提高课堂魅力呢?除了教师个人素质,教学基本功要过硬,比如,教态自然大方,能写一手漂亮的板书,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还应当善于应用教学策略。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备课,不打无准备的仗

备课不是机械地写教案写流程,而是一个对教材、学生情况和教学方法策略的有机整合。一堂精心准备的课,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省心省力,更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从而提高教学教果。首先,备课时教师应该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理解和把握知识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了解本班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及学习方法,注重个别差异,选取适合班级学生的例题,对教材中不适宜时代或本班学生的内容进行再创造。最后,在对教材和学生都“吃透”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善于应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做到事半功倍

除了以上影响课堂有效性的因素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还要看在课堂上,教师的表现能否令学生折服,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且从中获取知识,内化知识结构。因此,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情境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成功引向知识的海洋,变接受性学习为主动探究。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一些教师在设置情境时,只为创设情境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而掺杂了过多的非数学因数,误导了学生的注意力方向,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维的发展。笔者对情境策略的应用有如下几点粗浅有看法。

首先,情境的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发挥情境的引导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

其次,情境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进行设计。比如低年级可多采用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竞争情境等,而高年级可以更多地采用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而问题情境的提出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例如,笔者在教学“生活中具体事物的表面积”时提出,某同学喜欢动手实践,有一次做一个鱼缸,已经按计划好的长宽高裁好了六面玻璃,可是安装安后惊奇地发现,怎么多了一片玻璃,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学生开始觉得不可思议,不由自主地动脑思考这是怎么一回事,都把注意力集中到数学题目中来。

2.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展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个策略的应用:

首先,谈一谈课堂活动策略。课堂活动策略是指采用什么形式的教学活动来使学生从中更有效地学习。教师应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而不应流于形式,盲目采用不适宜的学习方式,反而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比如,在长方体的认识中,笔者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研究带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观察其特点,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个整体印象后,再带着问题深入进行研究。教师充当合作者和指导者,对学生进行方向上的指引,从而提高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点线面的认识。

其次,师生互动对课堂有效性的影响。一堂没有师生交流互动的课是呆板的,其效率是低下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应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行为互动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双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在学习中双方是否伴有积极情感。认知互动是课堂互动的核心,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所采用的策略。在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中,行为、情感、认知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互动和高层次的认知互动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第三,设置有效的问题。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也要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但也要难度适中,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有效的问题设置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问题的设置还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提问要有计划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四,课堂反馈能够及时了解课堂的效果,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因此,对教学反馈信息的处理要迅速、准确,尤其要有效。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及时有效地调节教学进度,有效地补缺纠错,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比如在学习分数的除法时,有部分学生学新忘旧,新知对旧知产生干扰,学生产生思维惯性,除法方程用解乘法方程的方式解。在课堂反馈上及时发现,迅速调整措施,先复习一般整数的除法方程,再进一步加深把知识迁移到除法方程中来。

第五,善于运用知识迁移,转化的思想、策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技能。比如在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中,笔者先复习商不变的规率,再让学生将商不变的规律应用到分数中来,尝试总结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在知识迁移中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第六,注意评价的艺术,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学生在做出有建设性、有创造性的回答时,往往期望老师给予肯定的评价,回答错误时,期望老师给予鼓励和安慰,批评和打击会削弱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评价具有很高的技术性,不要仅凭一句“你真棒!”或“很好!”就敷衍了事,到底棒在哪里,好在哪里?学生都不知道。在评价时应具有指向性,比如“你的思维很活跃”“你的想法很独到”“你的眼睛真尖”“真了不起,这也能让你想到”“你真细心”等等。回答错误时要告诉学生好在哪,错在哪以及改正的方向。这样,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也要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同伴的认可对学生来说,比大人的认可还重要。

3.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有效性不仅仅与教师教的策略有关,学生的学习策略也尤为重要。我们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发挥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外,还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定期让学生分享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的高效,是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实效,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