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东阳市吴宁二校(322100) 金丽环
所谓“现场资源”,是指在动态生成的资源中,有一些内容表面上看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没有直接联系,但只要教师用心感受,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闪光点、生成点、转折点、链接点。教师通过挖掘、开发、引申、利用“现场资源”,灵活处理就能使“麻烦”不再是“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围绕教学目标,捕捉“现场资源”并加以整合、重组,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呢?
教学片断:
出示主题图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师巡视发现有几个学生的计算结果是12×3=32(元)。于是,师拿着其中的一本作业本问:“12×3=?”一些学生说是36,教师则一本正经地说:“不对,12×3=32。”
生1:老师,是你错了。因为2×3=6、10×3=30,所以它们合起来是36。(师板书:10×3=30,2×3=6,30+6=36)
生2:我也是这样想的,因为2×3=6,个位上不会是2,所以等于32是错的。
生3:32是错的,因为12+12=24、24+12=36,所以12×3=36。(师板书:12+12+12=36)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不仅让我明白了口算方法,还让我从不同的角度计算出结果,谢谢你们。
师:用加法算出结果的请举手。(经统计用加法思考的只有两人,其他的都是用生1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你们为什么不用连加方法算出得数呢?
生4:用加法太麻烦了,加了还得再加。
生5:是的,如果再多买几个,就得加很多个12了,太麻烦了。
师(竖起大拇指):真棒!请给这种口算方法取个名字。
生6:分步。
生7:分合。
师:为什么这么取呢?
生7:因为要先分再合,所以取名分合。
师:有道理。它是把大数进行拆分的,是否可取为“大数拆分法”?
……
反思:
特级教师钟麒生说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理性精神。”只有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才能使他们在“吃一堑,长一智”中增长才干和智慧。
1.在纠错争议中,宽容学生的错见
布鲁纳曾说过:“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计算12×3已不成问题,但如何呈现算法多样化呢?是让学生看书自学,还是直接提问?当我看到有学生出现“12×3=32”时,不禁眼前一亮:“何不借此机会让学生试一试呢?”于是就有了上述教学中师生争辩的过程,学生不仅据理力争,开拓思维空间,而且呈现了不同的算法,自然而然地体现了算法多样化,这些都是在巧用“现场资源”的情况下产生的。同时,这样既让算错的学生在倾听中明白自己的错误,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也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思维得以碰撞,智慧得以提升。
2.在改错互说中,尊重学生的异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经验、个性特征的不同,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会有各自不同的思维过程,而这些正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学生独特的个性中发现创新的火花,才能做到不把其视为“异类”排斥,从而真正创建平等、信任、民主的教学环境。如上述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说的机会和说的形式,即让学生说反对的理由和不用连加方法的原因。学生在各抒己见中,不仅体会到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多样性,而且理解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结构特征;不仅经历了优化算法多样化和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3.在观察比较中,鼓励学生的创见
学生的灵感与创造就像天上的流星稍纵即逝,我们不去发现、挖掘也许就会永远消失,随之泯灭的还有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如上述教学中,学生不仅说出了多种算法,而且从“个位2乘3不可能等于2”入手检查计算结果,多好的想法呀!再加上我“顺水推舟”地追问:“你们为什么不用连加的方法算出得数呢?”简简单单的一个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主甄选、优化了算法。这样不仅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旧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而且促进学生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只要教师正视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件突发事情,牢牢树立“课程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尤其宝贵”的资源观意识,珍惜课堂的生成性资源,用好课堂“现场资源”,就能使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精彩无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真正得到发展。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