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有效提问让课堂思维更深刻

  • 投稿Jimm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35次
  • 评分4
  • 90
  • 0

江苏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214221) 周雪萍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能诱发学生的思维兴趣、点拨学生的思维动向、激发学生的合作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自主的学习状态。如何才能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变“问式”,激发思维

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如“认识面积”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分别出示了甲商店和乙商店单价相同但面积不同的两张长方形彩色纸,提出问题:“你愿意在哪个商店购买彩纸?为什么?”这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所有学生的共鸣。学生纷纷表示:相同的单价,当然是买纸张大的也就是面积大的比较合算。教师提问角度的转换,使学生倍感新鲜,创设了愉快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新知的导入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找准“问点”,启发思维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旨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教师要在深入理解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找出“问点”,即在知识的疑难处、转折处设计问题,加以引导。

1、在思维迷惘时导问

学生在探索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对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都不甚了解,在思维比较迷惘时,教师应该给出一些合适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思维的方向,逐步完成对新知识的归纳和梳理。例如,教学五年级“圆的认识”一课,学生在认识活动后概括圆的特征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

①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②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③同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④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有了问题作为载体,学生的探究活动都围绕解决问题而有序展开,思维有了方向,概念逐渐明晰。

2、在思维顺畅后追问

在教师精心组织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基本能顺利地完成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很满足于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快就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其实不然,教师还应该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反思,既对知识本身进行再次的梳理,也对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归纳。例如,教学“认识乘法分配律”时,学生在自主探索出乘法分配律之后,教师追问:“乘法分配律是否对任何自然数都适用呢?你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吗?”学生再次进行举例、验证。教师又追问:“我们是怎样得到乘法分配律的?经历了哪些过程?”学生反思过程:发现——举例——猜想——验证——得出规律。这样,让数学规律的得出更为严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还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3.在思维卡壳处引问

学生的思维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往往会形成思维定式。这时,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一语惊醒梦中人”,使学生恍然大悟。如一个间隔排列的问题:“在边长为8米的正方形草地四周每隔2米种一棵数,一共需要多少棵数?”学生纷纷按照封闭图形中的间隔排列规律解答。教师适时地引问:“正方形四个角的顶点处能有不同的安排方法吗?”学生一听,思路一下开阔起来,通过画图,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种植方法、两种不同的结果。

4.在思维发散时设问

数学课堂练习通常是对新授知识点的巩固和深化,是例题的变式和应用。如果在练习环节,教师能有意识地进行设问,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一年级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一课,要求学生说说给出的平面图形的名称。教师把其中的一个正方形转动位置,问到:“现在,它是什么图形?”有的学生回答:“是菱形。”有的学生说:“不对,还是正方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摆放位置变了,图形没变,还是原来的正方形。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正方形的认识,还体会到位置并不是图形的本质特征,思维更灵活变通了。

三、把握“问度”,给思维留空间

课堂提问数量不等于质量,一味贪多图快的提问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要让学生的思维有步步深入的过程。如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解答倍数关系的替换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能直接求小杯或大杯的容量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替换?”学生思考、画图并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运用了什么策略?”“大、小杯为什么要替换?”“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教师采用扶放结合的形式带领学生分步解题。而解答相差关系的替换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独立解答,再进行追问:“怎样替换?” “两种替换方法有什么异同?”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提问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学生在思考中加深认识,形成并巩固策略。

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数学教学中,要讲究善问、巧问,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情、合理、恰当、适时、有针对性地提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问的功能,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