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余庆县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探索

  • 投稿郝完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387次
  • 评分4
  • 33
  • 0

余红英

(安顺学院 旅游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日益凸显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对于贵州省“欠发达,欠开发”的现实情况下,发展旅游业具有后发优势,并对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余庆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好的旅游发展潜力和旅游发展优势.但由于多项因素的制约,该县旅游资源的开发比较有限.本文对余庆旅游业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当地特殊的旅游、文化资源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促进余庆县旅游业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乡村旅游;余庆县;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049-02

1 余庆县旅游概况

余庆县地处黔中腹地,遵义东南角,系遵义、铜仁、黔东南、黔南四地州(市)的结合部,全县幅员面积1623.7平方公里,有汉、苗等21个民族共30万人口.贵州第一大江—乌江横贯县境中部.余庆县旅游资源丰富,集山水风光、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于一体,其中包括以大乌江峡谷风光和构皮滩辖区为支撑点的“绿色”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红军三过余庆和红军长征文化为切入点的“红色”长征文化;他山摩崖石刻、“四在农家”活动发源地、花山苗乡和白泥镇麻窝苗族风情等为闪光点的“人文”景观.三者构成了余庆县的旅游资源网,并有景观奇特性、资源互补性和效用多功能性特点.

余庆县旅游工作起步较晚,2009年,余庆县委提出了“两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发展”的工作思路.明确从2011年起每年预算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截止到2014年,余庆县有旅游四星级饭店1家(黔地水乡大酒店),三星级酒店3家(鹏程酒店、余庆光电酒店,构皮滩大酒店),旅游定点单位1家(东方宾馆),4A级景区一个(飞龙寨景区),2A级景区1个(廻龙景区),省级风景区1个(大乌江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1个(老林河森林公园).

在游客方面,2015年全年将实现旅游人数180万人次,旅游收入15亿元.游客以余庆县本地及周边游客有主,其他游客主要来自遵义、贵阳、凯里地区.游客主要是以家庭或朋友集体自驾游形式出行.

余庆县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近几年来,通过国家项目的实施,政府财政的投入,特别是四在农家的推进,全县旅游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提高.

2 余庆县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

虽然拥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详细的规划,但是由于余庆县旅游业起步较晚,资源开发利用层次不高,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2.1 旅游开发缺少统筹,各乡镇定位不清

余庆县的松烟镇、大乌江镇、构皮滩镇、龙溪镇、白泥镇,花山苗乡等六个乡镇中,每个镇都提到发展旅游,包括自身发展旅游的定位和规划.以龙溪镇为例,田坝村农业观光示范基地的麒麟瓜园,在目前看来不能算是农业观光旅游,而只是四十亩的普通瓜园,却也涵盖在镇政府的旅游宣传中.松烟镇相对大乌江、构皮滩、花山而言,旅游资源并不具有优势,在乡村旅游的建设上却相对而言做得较好,有阳光水岸、知青饭庄等较成熟的接待设施,其他主打旅游产业的构皮滩、花山、大乌江等镇却没有相对成熟的接待设施.作为乡村旅游的黔北民居和农业观光,各乡镇存在重复建设.

2.2 建设依赖财政,资金渠道单一

余庆县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资金投入不畅、融资渠道单一的现象.因余庆红色旅游与遵义无法相比,仅有的花山苗族乡的少数民族也汉化严重,又无黔东南的原生态旅游等因素,余庆在旅游招商上困难很大.据了解,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主要是县财政局拨款,景区内简单的基础设施也是旅游局开发,而财政的缺乏导致这种建设力度很低.以大乌江镇为例,旅游招商引资的大项目多为修建滨水别墅区,投资达到上亿的规模,但在如老林河这些还未开发且进入不畅的景区,由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回收期长,目前基础设施依赖于县财政,资金来源单一,大乌江镇作为全省百个贫困乡镇之一,镇的建设力度就更低.

2.3 文化挖掘力度不够,景点文化元素不足

余庆县旅游业起步晚,整体上还处于未开发阶段.以龙文化为例,龙对余庆影响根深蒂固,余庆县内以龙命名的地名就二十余个,全县重点打造的飞龙湖景区也是因此命名,但在飞龙湖景区内,龙文化单薄且显得有些牵强,景区内只有飞龙长廊和广场在设计上体现出了龙元素,但是缺乏与龙有关的文化现象,也没有相应的文化景观,与其宣传口号相比,景区的文化建设显得抽象空洞.再如构皮滩镇的乡村旅游点卧龙庄,有构皮滩夜郎王妃的传说,但是据了解这些极具吸引力的人文素材只是处于零星整理阶段,还未形成文字出版或者印制成册.

2.4 旅游人才缺乏,培养机制不健全

余庆旅游人才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旅游人才.以乡村旅游观光点玉龙茶园为例,在18个职工中,仅有一个大学生.在松烟镇知青饭庄这个农家乐接待点,其员工都是本地的村民,且教育程度及服务意识不是很高,主要依靠经营老板进行管理.由于经营者本身旅游知识水平有限,对于“知青”这个主题,除了房间里几张富有那个年代气息感的照片外,就再没有更多的体现.而且各个包房的名字显然与知青这个主题相去甚远.据了解,在余庆县飞龙湖景区,目前售票人员是各乡镇干部抽调去担任,一方面这会影响政府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以四在农家展览馆为例,馆内的三个讲解员,有的只是小学老师兼职,这对展览馆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而且政府组织的旅游相关培训是不定期的,这不可避免会存在旅游经营者因经营与培训相冲突无暇参加的现象.

3 余庆县旅游发展的路径建议

针对余庆县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对余庆县旅游发展的对策和提出了一些发展路径的思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重视文化的搜集整理,丰富资源的文化内涵

在余庆旅游的发展中,要重视民间的神话传说的搜集和整理.县旅游部门可组织文联或各学校老师、乡镇负责旅游的干部进行系统的整理,并且将这些资料出版或印制成册,为以后景区的讲解或宣传提供素材,同时将这些传说刊登在纸质或网络媒体上,增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在景区的建设上,挖掘与景区契合的文化资源,飞龙湖作为以龙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可借鉴大唐芙蓉园的建设模式,例如建设龙主题的展馆等,在飞龙长廊的顶部装饰壁画、在脚部用龙文化来装饰并加以语言描述.在整个飞龙湖景区还应增加龙文化的氛围,例如,在景区大门到景区内部的道路周围应该建成龙文化景观大道:种植与龙有关的树或通过藤本植物展现出龙的形状,使游客能很快带入旅游状态.自古有龙生九子的说法,可在飞龙长廊内外以雕塑的形式修建九条小龙,与此对应,并通过指示牌等介绍九子的不同名称和性格.

3.2 培养旅游人才,引导居民参与

旅游就业具有流动性极强和跨行业就业的特点,而旅游企业多属于中小型企业,在投资收益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普遍缺乏投资人力资源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旅游行业长期缺乏人力资本开发的内生机制,因此政府要发挥旅游人才建设的主导作用.

针对余庆旅游人才建设刚刚起步的现状,政府可鼓励在职人员进一步提升学历,每年定期请国家、省、市相关旅游专家来做讲座,组织旅游经营者定期参加行业管理技能的相关培训,对于因故不能参加者可安排至下一期的培训,对于优秀人才政府可指定针对性的鼓励措施,提倡旅游从业者参加导游考试等,培养专业的讲解员和导游.政府可与余庆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吸纳年轻人来参加旅游培训,使其掌握旅游职业技能.在旅游人才的培养上,要重视本地村民这个重要群体,对于景区内的居民政府应引导其通过经营等方式参与景区建设,并给予相应的培训.

3.3 增强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县政府目前在旅游业的投入上每年保证有一千万的投资,在此基础上,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财政投资比例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旅游招商引资方面,政府可增强政策的优惠幅度,通过进一步的税收优惠等措施来吸引投资者,同时引导投资者关注老林河等未开发景区,争取大的项目资金建设这些景区.除了对外招商引资,政府可考虑村民集资、土地入股等方式来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保护区等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对于余庆本地的企业家,政府可指定针对性的优惠措施,鼓励其投资旅游业,将大的项目分解,让其承担某一部分的项目建设,通过投资比例获取收益.

3.4 整合旅游资源,定位各乡镇发展特色

整个县在发展旅游业时,应该做好各乡镇的定位.例如松烟镇可定位于乡村旅游,利用茶园、阳光水岸、老兵火锅、知青饭庄已有设施等打造乡村观光游;大乌江镇定位于生态旅游,将老林河等景区开发出来,打造成露营徒步旅游基地;花山苗乡可将生态旅游与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结合起来,以飞龙湖的山水与苗族风俗融合打造飞龙湖景区;构皮滩镇主打水利商务旅游,目标营销群体定位于商务考察人士和专业学生.在设计线路上将各个镇串联起来,争取各个镇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互补性,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在发展旅游产业时要注重城乡统筹,利用镇上已有的住宿餐饮设施来发展旅游,引导游客在游览完景点后返回镇上住宿和消费,景点的住宿设施建设在现阶段可暂时搁置,将建设资金集中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4 小结

余庆县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具有很大的旅游发展潜力和旅游发展优势.飞龙湖、构皮滩大坝等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以“四在农家”、黔北民居为载体的乡村旅游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红色旅游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更多的平民百姓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选择自己中意的地点,进行长短时间不等的多元化休闲游,在放松身心中体验大自然的魅力.余庆县的乡村旅游正好契合了人们的这种旅游需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洪滨.旅游学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殷红梅,梅在美.贵州区域旅游开发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3)吴必虎.旅游生态学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1996.

(4)余庆县旅游发展规划(2005-2020年).

(5)余庆县人民政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