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漫谈新闻写作和讲故事的关系

  • 投稿无哀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1006次
  • 评分4
  • 32
  • 0

常亚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便捷,究竟什么样的新闻才能获得读者的青睐?本文从新闻和故事的历史牵连入手,指明故事性的新闻更能赢得受众,并探讨了新闻写作中讲好故事的几种方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闻 故事 写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便捷,对新闻的质量也越来越挑剔。这让不少新闻战线的工作人员纳闷:究竟什么样的新闻才能获得读者的青睐?有人说,新闻本质上就是在讲故事,乍一听,好像没多大的相关性,但是仔细推敲起来,也不无道理,新闻是一种记述人的活动的方式,而一旦涉及到人,必然也就无法离开这个人背后的故事。如若将新闻和故事融合在一块,其带来的读者反应也颇值得期待。

新闻和故事的牵连

新闻和故事有着历史的牵连。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再看看故事呢,是指“已经发生的过去的事情”。把二者的概念比较来看,最重要的区分就是时间,但是再深一层次来看,二者又都是记叙过去发生的事,从这一点来说,新闻虽然非常注重时效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旧事。

再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发现,现在的故事在历史上的某刻可能就是一条新闻。比如《史记》中记载的阿房宫兴建来由,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嫌都城咸阳的宫室太小,不足以展现自己君临天下的威仪。便在公元前212 年,下令在王家园囿上林苑所在的渭河之南、皂河之西建造规模庞大的宫殿群落。随后,以阿房宫前殿为中心,在周围建造了270 余座离宫别馆。试想一下,如若司马迁活在秦朝,正赶上始皇帝新建阿房宫时,那么他笔下的文字就是名副其实的新闻呢。从这一点来分析,大部分历史故事都是当时的新闻。

新闻和故事除了有着历史的牵连外,还有着新的融合。这得从新闻的两个最重要的价值特征来分析。一条新闻的价值往往是由其“时效性”和“重要性”两个元素来标刻。但随着信息时代到来,新闻借助网络平台,可以24 小时不断更新,并被立即转播。这使得新闻的“时效性”在新闻价值中的分量将越来越小。而对广大读者来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新闻的渴求和认识都进入了新阶段。以往只单纯满足“求知欲”,现在还越来越注重新闻的生动有趣,市场理念下的新闻制作的受众导向渐显。综上来看,一条好新闻往往取决于作者的故事讲得精不精彩。

那么为什么故事性的新闻更能赢得受众呢?

一是因为人们更习惯接受故事性的新闻信息。故事一般融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有具体的人和具体的情节,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总是自然而然的带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记忆,把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主题,增加了新闻的人情味和贴近性。此外,故事有细节,给人一种画面感和现场感,更加形象生动,既让人放松,又让人觉得有趣。故事在中国社会环境下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现实的实践经验也表明,好新闻来自好故事。

二是随着传播媒介的发达,每天都有铺天盖地的信息跳入人们的眼帘,而现代的人们又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生活步调下,有限的时间面对海量的信息,能在人的记忆力长久停留的多半是带有故事情节的信息。很多读者反映,通常一篇稿子读下来,那些复杂的数据、领导的讲话读到后面忘记前面,反而是那些新闻中的人物故事、生动典型的事例却印象深刻。

但是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光把稿子写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这远未完成任务。只有让所写出的信息令更多的读者记住、认可甚至产生共鸣,才能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而“讲故事”的表述方式对于新闻来说,正是最有力的工具。这是因为读者有时会比较感性,对于数据信息往往是一听而过,所以新闻作者在新闻写作时就要采用更巧妙的方法,把比较“硬”却很有价值的信息融到故事里去,从而避免枯燥乏味,让读者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信息。

主席也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不论是出访时的演讲,会议上的发言,调研时的谈话,还是报章上的文章,临别时的赠言等等,他都常喜欢用一两个故事拉近与大家的距离。就像他对外宣工作所期盼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他还曾在一份信息专报(刊载《一对农民父子的油菜科研梦故事在网上引起热议》)上批示:“讲好故事,事半功倍”。在笔者揣测看来,习主席是希望中国新闻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和从事对外宣传的人员能够多写出一些打动人心的精彩故事,来改变当前新闻写作中的刻板套路,进而提升新闻传播的技巧性和效果。

即便是标榜新闻自由和民主的西方国家,他们对故事性的讲述方式也是几乎偏执的疯狂。几年前,在新闻媒体圈中流行着一本名叫《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的书,这本书解释了《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报道,秘密就在于把故事讲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新闻写作中如何讲好故事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闻工作者要做巧妇,就要去找米,找好故事。

好故事在哪里?在基层。一是因为新闻传播过程中有一条规律,即关注度愈高、反响度愈强。基层发生的事件和现象最受群众关注,与群众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因而容易在读者中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因为基层故事真实有趣,那里蕴藏着大量鲜活的新闻素材。新颖性是新闻写作中出奇制胜的一招,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读者爱读,对新闻内容越感兴趣,新闻的价值才越大,才能在那么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想写出接地气的稿子,捕获那些关注度高、真实性、鲜活性强的素材,身子必须要沉下去,深入基层,勤跑采访第一线,去找“事”和找“人”。

找“事”。新闻是对事件的记述,事件应是新闻的核心。人们看新闻,首先脑子当中第一疑问就是“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有什么意义”。但是实际采访中会发现,搜集起来的很多材料更多像工作汇报,比较笼统和概念化,见不到有血有肉的故事情节,写出的新闻就不具有典型性和可读性。比如拿新闻报道中的会议报道来说,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按照“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会议在某某会议室召开,某某领导主持会议,某某领导发表重要讲话”这种固有的报道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会”为中心内容,比较适合党代会、人代会以及其它常规会议。但是对一些专项或者应对突发事件的会议,则完全可以突破这种常规,深入事件发生的现场,把更多焦点和镜头放在事件上,因为读者最关注的不是这个会议,而是“事”的进展,只有抓住了这一点,才是抓住了新闻报道中最精彩的部分。

找“人”。事是新闻的灵魂,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事总是和“人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大背景牵连着,人物的性格,生活环境和长期以来的行为表现,某些时候就构成了这个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动因。比如关于一个八旬老人跳河勇救落水儿童的新闻报道,如果只是就事论事,就是一条简单的信息报道,并不能打动多少读者。但是如果深入挖掘这个老人背后的故事,可以发现老人一直以来就是有着助人为乐的情怀,跳水救人并不是偶然为之,这样的新闻事件才具有典型意义,新闻也更立体。

深入新闻第一线,找到了“ 事”和“人”,也只是第一步,只是说明找到了故事,但是能不能把好故事写出来,融入到新闻写作中去,这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第二道坎。

如何写出好故事?一是要学会谋划布局;二是要修练语言能力。

现实中会发现有些记者和通讯员在采访时有闻必录,写稿时把采访得到的数据和材料简单的杂糅在一起,一篇新闻稿成了材料的堆砌,既不能突出主题,也缺乏思想性。新闻写作者必须要学会谋划布局,要对采访到的新闻事实进行加工组合。首先要从众多材料中提炼一个主题,然后对照主题做减法,把不能反映主题的材料删除掉。同时在结构安排中要有其内在逻辑,而不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此外,语言也考验着作品的质量。好新闻必须要打通语言关。在写作中,记者和通讯员要注重对事件中有新意的情节和细节的描述,通过现场动态场景的描写,细致入微地展现新闻现场,给读者一种画面感,仿佛身临其境。有时候不要仅仅报道领导怎么说,还要多让当事人现身说法,多引用一些百姓的精彩对话,写出新鲜感。同时在语言使用的技术性规范上,要多用短句式,多用名词和生动的行为动词,这样句子会显得简洁、动感有力量,突出现场感。

当然,新闻写作并不能等同于讲故事,因此,记者在运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追求鲜活效果的同时,绝不可忽略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作者单位:舒城县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