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银书
【摘要】学术会议是科研院所或学术机构开展学术活动的主要形式,蕴藏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为避免内容空洞、形式僵化、报道格式化等会议报道常见的问题,可从主题“提”高度、内容“显”新意、取材“接”地气、形式“重”创新等多种视角提升学术会议的报道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媒体视角 学术会议 新闻报道
会议是新闻的一个“富矿”,也是报道的一个难点。目前,新闻界对于如何报道好党政机关召开的各类会议的新闻探讨颇多,但对于科研院所或学术机构举办的各类学术会议的新闻报道关注不够。所谓学术会议,简单地说,是指相关领域专家汇聚在一起,围绕某一主题而进行研讨的一个学术平台,是科研院所或学术机构开展学术活动的主要形式,如学术研讨会(交流会、论坛、年会)、科研项目汇报会(启动会、推进会、验收会)、国际学术会议等,其中不仅有科研进展的报告,还有技术、学科、行业发展的分析与建议,蕴藏着大量的新闻信息①。加强学术会议的新闻报道,对于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营造学术氛围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避免会议报道存在的内容空洞、形式僵化、报道格式化等常见问题②,笔者根据新闻媒体对中国农科院主办的相关学术会议的报道,分析了有效传播学术会议新闻信息的多种视角。
一、主题“提”高度,直面行业科学发展问题
像其他任何会议一样,学术会议不会是无缘无故举办的,一般都会确定一个主题,围绕把脉某一重大科学问题、探讨某一学科发展问题、解决某一社会实际问题,不一而足。实际上,会议的主题往往隐藏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比如,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和国家的战略要求。在这一大背景下,农业学术会议自然都会聚焦在现代农业发展问题上,其新闻报道的高度也因此而提升,关键是会议主题的高度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有时,会议的主题看似一般,高度不够,但新闻报道的主题必须从会议内容去寻找或提炼,以提升其高度。
以“南方地区稻米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协同创新行动”启动会的报道为例,该协同创新项目以“保障稻米数量与质量安全”为主题,以“我国南方地区稻米镉污染范围广、面积大、隐蔽性强、治理难度大,造成稻米隔含量超标,引起公众关切”为背景,直面“稻米重金属污染防控”这一世界性难题和国家重大科学需求,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科技日报》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和时代背景,以“‘全国最大’科研团队宣战‘镉大米’”为题③在头版刊发了长篇通讯报道,该报道以先前惊动全国的“镉大米”风波事件为前提,综合启动会上众多专家提出的看法与建议,介绍了稻米重金属污染的严重性、防控的复杂性以及系统解决的重要性,阐明了“大兵团作战”这一协同攻关机制攻克科学难题的重大意义与宏大目标,给人以极大的希望和信心,报道后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与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内容“显”新意,体现新成果、新观点和新建议
会议报道忌讳“以会报会”,记流水账,了无新意和“含金量”。学术会议的新闻报道更是如此,其也要遵循新闻的一般规律,在“新”字上做文章,向受众传递出有价值的会议信息,可以是最新研发的新成果,也可以是针对某一问题提出的独到见解,或是加强行业科技发展的政策建议等。有的学术会议,参会人员较多,会议内容非常丰富,与会专家带来了各自的学术成果前来交流和研讨,有时还会有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的领导在会上发言。如何在学术会议的“众说纷纭”中发现“新意”,关键在于新闻的敏感性和深度挖掘,获取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信息,尤其要把握与会代表发言的核心要点,提炼出会议研讨达成的共识和提出的建议,使其报道“言而有物、读而有获”,实现会议新闻价值与受众感知价值的对接。
以第四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的报道为例,此次会议既有农业部主管领导和中国奶业协会负责人的发言,又有39 位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报告,可谓内容丰富,如何抓住会中的新闻亮点,各家媒体各求所需。《人民日报》抓住农业部主管领导发言中的新成绩,以“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奶业国”为题④,介绍了我国奶业自2008 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新华社抓住中国奶业协会负责人发言中的新观点,以“中国奶协:我国人均奶类消费为世界平均水平三分之一”为题⑤,表明“我国奶类消费水平依然较低、提升空间较大”的判断,同时联系“倒奶风波”的现象,指出我国奶业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必须加快向现代奶业转型的紧迫性。《光明日报》抓住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李明发言中的新建议,以“奶业发展需提高科技贡献率”为题⑥,提出“在奶业发展处在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我国奶业实现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合作”的建议。以上3 家媒体从不同侧面各自抓住会议的某一新闻点报道了我国奶业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篇幅简短,亮点突出。而《中国科学报》除了刊发会议短讯外,还集成了上述3 家媒体报道的内容以及其他业内专家对促进我国奶业发展的分析与建议,以“创新成就中国奶业未来”为题⑦进行了长篇通讯报道,使受众对我国奶业发展的未来有更加深入的感知。
三、取材“接”地气,突出受众关注的新闻点和相对成熟的成果
一个学术会议透露出来的新信息很多,但对其新闻报道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结合大众关注或与百姓密切相关的议题进行取舍,突出其中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亮点。尤其是科研项目推进会,从启动到验收可能要历经数年,且每年进展都较多,细数成果一大推,但在报道时不可能一一点到,必须突出选择其中一项重要进展,说深说透,否则会给人“零零散散”和“平平淡淡”的感觉,印象不深。具体到农业学术会议,由于农业生产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还可结合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新闻报道,传播效果会显得更加鲜活一些。
以“食物与营养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研讨会”的报道为例,会议内容主要是系统研讨大学生的膳食结构特点及营养配餐需求,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加快促进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这些内容对于一般受众来说也许是新知识、新信息,但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尚不足以吊起受众的“胃口”。新华社从众多专家的发言中抓取了“膳食结构不合理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及肥胖等慢性病的重要共同危险因素”这一大众关注的话题,以“我国居民慢性病发病率呈现‘井喷’态势”这一吸引眼球的标题⑧,报道了因膳食不平衡或营养过剩导致的慢性病发病率情况,突出营养均衡对慢性病的调整和控制的重要意义,贴近大众生活,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四、形式“重”创新,增强学术语言的通俗性
与其他会议明显不同的是,学术会议的学术性极为浓厚,专家交流时可能会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与术语,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使得其报道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对学术会议的报道,必须在语言的通俗性上下功夫,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力求形式的创新,适当应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变“专业化”为“科普化”,增强会议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在新媒体环境下,还可充分运用图像、视频等传播形式加深专业词汇与术语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会议报道的效果。
以“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2011 年度工作会议”的报道为例,会议期间为参会人员展示了由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精选的488 份油菜遗传多样性优异基因资源,引起大家的关注。《光明日报》以“我国首个‘油菜基因资源超市’开业”为题⑨对这一公益性的科研基础工作进行了报道,将“油菜基因资源展示”比喻成“油菜基因资源超市”,将每一种“油菜基因资源”比喻成超市货架上的“货品”,形象逼真,通俗易懂,引起广泛关注。
当然,学术会议的报道要做到“主题‘提’高度、内容‘显’新意、取材‘接’地气、形式‘重’创新”,光靠新闻记者的努力还不够,还必须有会议主办方和参会专家的配合,加强会前、会中与会后的充分沟通与交流,为新闻记者深入了解会议的背景与内容提供便利。只有这样,通过记者的妙笔生花才能对学术会议进行准确、有效、生动的报道。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沈银书,《从媒体视角看农业科技成果的新闻报道》[J].《科技传播》,2015(6):9-10
②靖鸣、张艺凝,《会议报道:需要大众传播理念》[J]《. 新闻与写作》,2014(4):45-47
③瞿剑,《“全国最大”科研团队宣战“镉大米”——南方地区稻米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协同创新行动启动》[N]《. 科技日报》,2015-04-05
④蒋建科,《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奶业国》[N]《. 人民日报》,2015-05-13
⑤林晖,《中国奶协:我国人均奶类消费为世界平均水平三分之一》,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5-05/09/c_1115230619.htm.
⑥胡其峰、李明,《奶业发展需提高科技贡献率》[N]《. 光明日报》,2015-05-15
⑦王方、李晨,《创新成就中国奶业未来》[N]《. 中国科学报》,2015-05-13
⑧齐海山,《我国居民慢性病发病率呈现“井喷”态势》,http://www.jl.xinhuanet.com/2012jlpd/2014-07/11/c_1111574004.htm.
⑨胡其峰,《我国首个“油菜基因资源超市”开业》[N]《. 光明日报》,2012-02-11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宣传信息处)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