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星座符号的文化象征意义——以网络星座传播为例

  • 投稿一朵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298次
  • 评分4
  • 16
  • 0

邱昱

【摘要】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关于星座及基于其内涵之上的文化衍生产品层出不穷,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星座文化进行分析,试图解读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及其盛行于国内的原因。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星座 符号 群体认同 商业化

目前,中国内地关于星座的文章随处可见,随手翻开一份时尚杂志或者报纸的娱乐版,几乎都可以看到有关星座的内容。除此之外,和星座有关的书籍以及衍生出来的文化产品,例如星座服饰、饰品等,更比比皆是。星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侵入了人们的生活。根据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47.5%的人经常关注星座,29.7%的人觉得星座有意思,只有1.48% 的人对星座“ 不太感兴趣”。①星座小王子、星座宝典等占星师不仅成为微博认证用户,而且粉丝数量均超过百万。不仅如此,当今国内的四大门户网站——新浪,腾讯,搜狐和网易等门户网站均开通了专门的星座频道,为用户介绍各种星座知识和提供星座运势预测服务。

一、星座文化——源自西方的非舶来品

1、中西结合的文化创造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在中国盛行的十二星座的概念,在西方找不到相对应的直接引进的原版,中国的星座文化本身并不算是舶来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星座就是中国人自己的发明创造。通过浏览翻阅西方星象占卜学说,发现西方文化中的“十二宫”概念和星座的概念十分类似。

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不发达,古人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往往集中于对太阳的崇拜,古巴比伦人很早就确定了一年中群星运行的轨道,即黄道。古人认为,太阳每个月出现在一个星座中,于是就有了12个黄道星座,进而尊之为“黄道十二宫”。②

古代西方的星占术就是通过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变化,来解释和预测占卜人间事物的一种方法。在星占学家眼中,天体的运行与地上的四大元素——水、气、火、土的生灭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因此他们通过观察天上星象以及星象的各种变化来对人间的祸福进行预测。

中国当今流行的星座文化实际上是引用了西方星象学中的“十二宫”的概念,并从其复杂的学说中抽取了太阳星座的概念,以此学说为基础,将人类原本复杂的性格特征简单化,并直接划分为十二个具有某种典型性格的星座,不同的星座之间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兴趣喜好等,而相同星座的人们则具有类似的人格特质和兴趣喜好。因此可以说,星座概念的源头即是“十二宫”。

2、神话与浪漫——符号化的星座文化星座本身作为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在倡导唯物主义思想的中国大陆地区,其可信度本应受到质疑,传播的力量也应该受到多重阻碍和约束,但事实并非如此。星座披上了娱乐的外衣,以一种文化的形式在年轻人群体中迅速的传播扩散开来。

同样是按照时间来划分所属符号的文化,生肖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农历年份来划分,一个生肖符号代表农历一年。但是现在中国通用的公历记日方法主要依据西方的格里高利历,这给使用农历来记事的符号文化在传播上带来了不便。星座则适用于中国内地目前现行通用的历法,而且主要以月份为划分的依据,这种历法使用的便利使得星座在传播上比生肖更为通用。

另一方面,代表生肖属相的符号大多数为农畜动物,生肖文化主要源自农业文明时代,古人对为农畜业有着重要影响和贡献的禽畜动物的一种祭祀与纪念,原本披着的那层神秘面纱早已被科学揭下。特别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历经文革洗礼之后,旧学几乎无残存,占星看相命理等具迷信色彩的知识遭到禁止。如今以生肖为代表的文化符号,其意义更多只是作为一种纪念和娱乐,这为从西方引进星座学说提供了生存空间。

3、商业化的奇迹

1978 年以后,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除了大量吸收国外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占星术这种对中国人来说既十分新鲜又与传统的阴阳八卦学说类似的方术也侵入中国。不过不同于西方原本复杂的占星术,在大众媒体的创造性地传播和商业利润的刺激下,占星术变得更加的平民化和大众化,这就是现今的星座文化。因此,中国的星座文化并不是从西方星象学直接嫁接过来,而是大众媒介加工之后的结果,其中附带上了商业元素。

二、星座将社会关系符号化

星座学说在本质上和心理学与社会学息息相关,它是人类心理共识的一种反映。西方的星象学说与中国传统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说有共通之处,只是观测与推算的方法有所不同。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段时期,不少人的生活可能会发生一些巨大的改变,他们对自己的所属阶层与人生归向产生怀疑,特别是当他们遭遇挫折或失败的时候,“星座文化”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寻求心理慰藉的这种心理需求。

1、星座是人类对自我属性的认识与归类

齐美尔在研究人的个性时,区分了两种个人主义:量的个人主义和质的个人主义。量的个人主义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也是就说,作为社会学的个性是由社会角色的总和决定的。质的个人主义,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解释个性的产生。作为社会学的先验,个人从未完全融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人的唯一性的残余总是必然依旧留在社会之外,它不受社会因素的制约。③

根据齐美尔关于量的个人主义的论述,人类在社会中的交往行为实际上就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寻找到某种社会社会群体认同。齐美尔关于质的个人主义的阐释,实际上也可以用来分析人类是如何确定自我归属感的。

星座学说是根据出生日期对人类的性格进行归类,人类的个性是按照出生时间来进行规范的,那些相信星座学说的人可能会在日常的生活和行为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到自己所归属的星座所阐述内容的影响,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加深或者放大被阐述的星座性格特征,从而验证了这种星座学说的可靠性,进一步被吸引到星座学说当中。

2、星座文化是人类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自我安慰

尽管18 世纪的伟大思想家、法国大作家伏尔泰早就指出:迷信是傻子遇到了骗子的结果。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自己未来的命运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人们特别需要从外界得到安慰和鼓励。这时候,星座就变成了心理安慰的药膏,但这种做法从本质来看,根本就是无异于“问道于盲”。

所有那些应验了的占卜预言,要么本身就是模棱两可的,本来就可以作多重解释,要么就是有人在其中做了某些“手脚”,还有的一些则是本该如此,因为概率决定了事件的发生与否。通过对星座学说中对人类性格的描述做话语分析,相对于动词和名词,星座文化中用到的更多的是形容词,例如:双子座能言善辩,射手座活泼,狮子座骄傲等等。形容词有一个度的问题,这正是其最难把握的一点,也是星座学说利用的一点,很难确定究竟是哪一种对某个形容词的解释才是最准确符合其原来意义的。星座实际上挑战的和利用的也就是人类心理的这种不确定性。

三、星座文化已经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根据2010 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到2010 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1991 年3%)、加拿大(1989 年4%)和欧盟(1992 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水平。⑤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科普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公民受教育水平比较低。伴随着星座文化在商业化传播活动中不断发展,星座文化已经成为了社会生活的热门话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讨论。虽然在当今的星座文化传播活动中,商业色彩逐渐占据主流,传统的封建迷信占卜色彩逐渐弱化,在这样的过程中,星座文化将随着其商业化传播形成一次又一次的星座文化热潮,而星座文化中占卜、转运、相克等狭隘的非科学思想将不可避免地对其重度迷恋者形成相当严重的心理暗示和负面影响。

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将阻碍人们科学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当人们对星座文化产生认同的时候,对健康文化和知识的感知与认同将逐渐淡化。当星座文化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大工业式的高强度传播活动将影响人们对健康文化的接受。为了避免非科学的文化对健康文化冲击的局面,当今的星座文化传播将更多的集中在对其娱乐性的强调。

结语

除了对星座本身感兴趣之外,伴随产生的各种文化附属产品,例如各种星座图案的服饰和装饰品也几乎是随处可见。在网络的星座频道里,星座与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某些星座是智慧的,某些星座经常是冲动的。无论星占术发展到何种地步,无论星座学说看上去多么完备可信,究其本质来看,仍然只是人类的自娱自乐而已。从另一方面来说,星座学说又体现出人类对太空的向往,对未知的神秘宇宙探测的好奇心,以及与生俱来的、隐藏在体内浪漫的人文情怀。笔者认为,人们需要尊重星座学说,因为它有着自身运行的一套复杂系统。当人们谈到或者讨论起星座的时候,不应仅仅把它视为一种无聊的游戏或者迷信学说,而应将其视为类似神话文学的艺术创造品,或者视为一种已经嵌入到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这就是当下以及将来星座文化可能的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研究项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黄琼、李正良,《从创新扩散理论看“星座文化”的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1(10)

②④张明昌:《天机》[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28-73

③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⑤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发布》,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473/n35518/12451858.html.2010.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