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虚假新闻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 投稿霸霸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1041次
  • 评分4
  • 11
  • 0

孙 伟

【摘 要】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报道中出现了许多虚假新闻,这是对媒体公信力的摧残和伤害。虚假新闻的产生及危害也需要新闻工作者和受众的知晓和关注。新闻机构为公众提供真实客观的报道是赢得媒体公信力的基本要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虚假新闻 媒体公信力 对策

一、虚假新闻与媒体公信力的关系

虚假新闻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发布假信息欺骗受众的一种舆论,是不真实客观的报道。媒体的公信力, 是指新闻媒体赢得社会公众信赖和认可的能力。它是在社会大众的长期判断和评价中形成的。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 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

在虚假新闻频频出现的媒体行业中,提高媒体公信力不仅是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进而整合社会、影响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媒体的受众亲和力、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然而有的新闻媒体却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赚取大众的眼球,公然的挑战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进行虚假新闻的报道。

二、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

1、作风不实,片面的了解或猜测报道

2012年10月4日在《南京晨报》的“南京新闻”版报道《江宁一鹿场长假每天有人排队喝鹿血》。记者称十一期间,梅花鹿养殖场的会客厅一大早便挤满了城里的男女老少,经打听,全都是排队喝鹿血补身子的。后来还有因为没喝到鹿血的几个人与养殖场的老板吵起来。同时还有记者拍到一男子在梅花鹿前拿着鹿角吮吸血的图片。南京人因此被指残忍和血腥。真相在10月16日央视调查下得知,有几个人到养殖场询问出售鹿茸的事情,并看看梅花鹿,其中一个只是拿着鹿茸照个相而已,谁知却有如此荒唐的后果。

2012年10月11日《燕赵都市报》刊出报道称,柴静在清华大学的讲座中,批评“你幸福吗?”的提问方式不尊重被采访者。这个报道被网友大量转载,有的网站甚至为了吸引更多的点击量而改了题目。但事实却是在这次讲座中完全没有这个话题,并有校方全程视频作证。记者片面的不实报道确实是增加了点击量,吸引了网友的关注成为热点,但丧失了作为新闻人要遵守真实报道的基本原则,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2、金钱的诱惑,私利至上的报道

2013年10月18日,广州《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因报道中联重科财务作假内幕被拘留。10月26日,陈永洲坦诚自己受人指使收人钱财,发表不实报道。据他供述,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发表了10余篇中联重科的负面报道,仅有一篇左右是在采访下完成的,其余都是他人现成文稿,自己在此基础修改加工,有的甚至连看都没看,就刊发在《新快报》等媒体上。

2008年10月27日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发生矿难,事发后采访的只有少数是真正的记者或新闻单位工作人员,多数是冒牌。而在事故发生的一个月内,矿方想瞒报而用大量的金钱去做交易封媒体的口。已确认有一人假借媒体之名涉嫌诈骗。俗话说得好,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媒体或记者能严格恪守职业道德标准,做到真实、客观、公正,维护新闻的公平和正义,不受金钱的诱惑,怀有一颗为新闻受众还原真相的心,就会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反之,媒体人如果为一己私利而收人钱财去做不实报道,不仅有悖于良心和业界规范,更会被社会大众所唾弃,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受到极大的损害。

3、道听途说,调查不明的报道

2013年4月5日,据《新文化报》报道,在长春市财神大厦2楼的市场里,一位老人突发脑梗塞摔倒在地,一名商户见状拨打了120电话,但在这期间却有52人陆续从老人身上跨过,大多面容平静。约5分钟后,一名路过的“白衣女子”守在老人身边,守护并安慰老人,直到急救人员赶到才离开。而这段时间里,又有126人从老人身上跨过。整个过程中,共有178人从老人身上跨过,只有白衣女子一人帮忙看护老人。《新文化报》以《长春老人因脑梗塞摔倒白衣女子坚守救护》为题,报道了市场监控录像记录下的“这冷漠和温暖交织的一幕”。真相却是老人倒在一条重要通道,好心人也第一时间打完120,行人只是从此处小心迈过,并且怕发生脑出血等二次伤害才不敢扶起。白衣女子看似有一定的医疗经验。可见记者在报道新闻时,片面的了解事实,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对事实也没有进行多方取证,这从根本上是有悖于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的,如果我们的新闻报道中大量的充斥着这类虚假新闻,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威胁,所以记者在了解新闻事实时,必须要力求全面、准确,为受众去还原事实的真相。

2013年12月3日由东方IC发布的一组《外国小伙扶摔倒大妈被讹》的图片被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等媒体广泛转载,据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表述“一东北大妈在经过骑车老外时突然摔倒自称被撞,并死命抱住对方不撒手。经医生检查并未受伤。大妈随即再度倒下并称难受,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大妈才作罢。”事实却是外国小伙真的撞到了大妈,大妈的脚踝受了伤站不起来。而外国小伙在听见大妈想要求人帮忙报警的时候不断地说脏话,行为恶劣。媒体在转载的时候没有派记者进行深入的走访调查清楚就跟风报道,完全歪曲了事实真相。

4、凭空捏造,无中生有的报道

2013年3月25日,中国新闻网刊发了一则《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的新闻,报道称,在深圳打工的90后某女孩单膝跪地给残疾乞丐喂饭。但经证实这则新闻中的行为完全是为了某商业展的炒作,一切都是假的,报道新闻及图片完全是在摆拍!我们的新闻媒体在发文之前必须要进行仔细的核对,不能任由这种凭空捏造、无中生有的假新闻去混淆视听,必须要提供真实可靠的新闻内容,这样才会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三、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1、受众特殊的心理需求—猎奇心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大范围普及,受众可以利用电脑或智能手机去搜索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这比传统的利用大众传媒接收新闻信息要方便许多,如何能够吸引受众眼球、增加点击量和关注度?记者和媒体就必须准确的抓住受众的心理需求,一般具有刺激性、离奇性、娱乐性的信息,更容易赚取受众的眼球,所以导致某些媒体偏离了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一味的去迎合受众的八卦心理和猎奇心理,同时为了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开始凭空的捏造、无尺度的制造虚假新闻。

2、社会风气不正,约束机制不完善

在网络遍布的媒体时代,行贿者为了自己企业的形象隐瞒事实或为了商业竞争中的利益攻击对手、诽谤他人时,就出现了违反法律的不齿行为,金钱交易是较常见的一种。官官相护、官商联合好像是一种不用说出的秘密,所以,行贿者就主动的用鲜少能被人拒绝的金钱来诱惑媒体工作者,让媒体按照他们的想法去瞒报真相或报道与事实不符的虚假新闻。这也体现出我国媒体行业的约束机制不健全,有待完善。

3、新闻从业者素质欠缺,媒体监管不严

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守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新闻媒体工作者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效益、为了自身的关注度,而盲目的追求新闻的“爆炸性”。虚假新闻的出现,是不在乎新闻的真实性、不在乎对社会的危害、不在乎媒体公信力的下降的,忽视了从事新闻工作的初衷和理想。新闻从业者素质的下降,以及某些新闻机构的纵容,这都导致了虚假新闻的现象屡禁不止。

四、虚假新闻的危害及提升媒体公信力的对策

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利策曾说:“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真理的热望,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因此,杜绝虚假新闻,提升新闻媒体公信力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完善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在我国以前基本上是制定系列的法规性文件来约束新闻工作者,而且是自律性的居多,现在虽然有少量的法律出台,多是在违背职业道德并制造虚假新闻时的惩治制度,还不够完善,让少数人有空可钻。媒体内部也应加强把关,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可以监督并制约媒体工作者认真工作、不掺假,从而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法治观念

有的媒体工作者法律意识淡薄,培训基本新闻法律知识让他们懂得自己的失职、失误是会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样也会让工作者更加端正态度,知道新闻工作在报道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受法律监管和制约的。同时接受职业道德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为媒体公信力的提升尽一份力。

3、接受受众监督,提升受众知情权

新闻工作者的报道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社会发生的事情。近年来,虚假新闻不断出现,影响了公民的判断,所以作为受众有权利也有义务帮助媒体回到最初的纯真模样。监督就必不可少。增加媒体工作的透明度既有利于媒体在阳光下的健康发展,也可以弥补虚假新闻产生的伤害,渐渐地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李志,《虚假新闻的表现、危害及治理对策》[J].《南方论刊》,2006(12)

②廖旭东,《浅谈虚假新闻的危害与防范》,http://www.cnki.net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