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明,张棉好
摘要:通过对当前我国中职整体发展势态的介绍,重点探究在此背景下的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寻求指导中职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价值理念、了解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所采取的具体模式,进而探析在具体的开发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模式;实践
作者简介:杨成明,男,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张棉好,男,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07-05
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在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发展形势不断向前的背景下,也通过不断的调试自身,促使中职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浪潮中凸显特色、获取发展先机。而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中职拓宽自身发展道路、提升自身发展内涵的重要举措,日益受到职业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然而,在当前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过程中,却存在如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等诸多问题,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无疑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探寻解决中职课程存在问题的途径时,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职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促进中职学校特色的构建、把握重要发展机遇期、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具有巨大作用。通过研究,确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正确价值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采取恰当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并正确运用于中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这不仅有利于中职开拓新的发展思路、铸造新的发展特色,而且对于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理念
寻求中职发展新道路之时,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日益凸显出其在解决中职现存问题某些方面的优势,故而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我国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开始发展,但值得人们思考的是: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秉持什么理念?追寻什么价值目标?才能通过此路径解决中职现存的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对于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理念共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适应性和发展型理念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通过开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课程,来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背景之下,中职的校本课程开发应积极遵循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的原则,不断提升中职的课程、教学、人才规格主动适应市场的能力。与此同时,校本课程的适应性理念还体现在中职校本课程过程中应一切从实际出发,贴近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特点和贴近教师能力。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和开发方案的制定时,应考虑几个方面:(1)应调研市场与岗位需求,了解行业发展趋势;(2)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学校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实情来制定相应的开发方案,从而保障所制定方案的可行性;(3)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具体表现为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兴趣等。[1]只有通过自主开发出真正与市场接轨、与学校实情吻合、与师生意愿一致的校本课程才能使得中职校本课程在促进中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对于当前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理念来说,有学者认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一种“生存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即更多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这也使得中职学生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树立“发展型”的职业教育理念,努力促使我国中职教育由“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转变,便成为许多学者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一个共识。[2]这不仅有利于当下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由终结性教育形式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形式的转变,在注重学生就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后续发展能力的塑造;而且有利于从职业教育各个环节共同推动来实现职业教育真正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
(二)职业性和针对性理念
职业性作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所在,是贯穿、引领于职业教育活动各个方面的灵魂与精髓。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职业性的理念的树立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其具体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动态性、体现特色性;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实践性、情境性。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做好知识、技能、态度上的准备。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与学生的生涯、创业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自我,合理进行职业选择,增加人职匹配程度;而且在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的同时,促使学生自己开辟新的职业发展途径。[3]正因为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和个性的发展,而且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岗位能力需求的方面来进行改革。因此,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4]立足地方,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提升中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更好地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良好的外围环境来促使中职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三)主体性和合作性理念
传统对于课程的理解即为教材,而对教学的认识只是执行课程内容的过程。这样无形之中就会对参与课程开发主题的构成产生一定的偏差,认为课程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与学校、教师、学生无关。随着课程实践和课程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学校、教师、学生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作用,而且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企业,也逐步参与到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当中。由此,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与合作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得到了广大学者们一致认为。[5]而且,只有最了解学校实情、需要的主体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形成有自己特点和特色的课程。因此,根据人类学方法视角,应积极提倡主位研究,即从文化负荷者的角度,来描述、结束和判断他们自己的文化。[6]对于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来说,旨在为学校“造血”,更需要内生力量来促使自身由内而外的变化。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更应注重各主体的合作性。
(四)动态生成理念
对于动态性理念的解析,更多是从课程开发的过程来考究的。一方面,有学者将校本课程的开发概括为:组织的建立、前期的调研、开发决策、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开发方案的拟定、方案的实施、方案的评价和调整几个环节。在整个课程开发的流程中,学校在建立了专门的课程开发组织后,可以从之后的任何一步开始进行下一步,也可几个步骤同时进行,并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而同时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和改变,这便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动态性的体现。[6]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它要通过不断调试来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并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来设定阶段性目标。
(五)“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具体表现为:(1)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主体——教师,应确保其在拥有足够的权力来参与到开发过程中。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确立民主性原则,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来开展校本课程的设计过程,而非自上而下的通过指令式文本来推行。(2)以培养学生持续就业与一定程度的自主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来合理筛选和安排课程内容。(3)课程评价的以人为本,是指评价的手段、方式、内容和目的都应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课程评价标准、方式的多元化[7],通过恰当的评价方式来促使学生的发展。
总之,对于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要秉持的价值理念,专家和学者的观点各不相同,但笔者总体上更倾向于以上所述的几种价值理念。但对于中职整体来说,其根本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而价值理念的过于多样化会导致实践模式中多个方向的出现,从而使得关键性的价值理念难以突出。因此,在循序渐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根据阶段性的目标确立合理的价值理念和树立阶段性目标。
二、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职业教育以职业性为主要特点,这也就注定了能力本位是其发展的核心,在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下,职业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中演绎出了多种课程开发模式,而不同的开发模式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结合实际,以以往的成功模式作为理论依据来制定适合自己的课程开发模式。
(一)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
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不断探索与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DACUM课程开发模式、MES课程开发模式以及“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
1.DACUM课程开发模式。DACUM即Developing a Curriculum的缩写形式,意为“教育课程编制”,它是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由加拿大皇家经济开发中心和美国通用学习公司合作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与用人单位合作,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设计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7]从学校层面来看,DACUM课程开发模式的步骤包括:工作分析(明确工作职责和职责下的任务)、任务分析(分析每项任务的最终绩效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学分析(根据最终绩效目标和能力目标来制定教学模块或单元,之后,确定培训途径和课程设置,制定出教学计划)、教学开发(进一步明确每一模块的教学目的,编制教学大纲,确定绩效目标的评价方法)、教学实施(根据制定的计划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及时修订,最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8]
2.MES课程开发模式。MES是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的缩写,意为“适于就业技能的模块组合”,所以,MES又被称为“模块式职业技能培训模式”。MES被开发后,首先是由瑞士和西德政府在本国试验鉴定。1983年以来,经国际劳工组织培训专家的积极推广和传授,逐步被应用于几十个国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9]MES课程模式的开发步骤主要有:培训大纲的设计(是选择和组合模块及学习单元的方案,通常是基于培训需求的分析之上,最终形成包含五个学习单元和模块的表格)、培训大纲的实施、培训大纲的测评和反馈(测评和反馈的核心是检查培训后的人员是否符合企业的需要,并据此来调整MES的相关环节)
3.“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该种课程开发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根本特点是学生一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在部分时间制的职业学校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内的义务教育,它是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每一“元”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9]“双元制”课程模式的开发步骤有:“双元制”课程标准的制定(由培训条例和教学计划纲要两个部分组成的“双元制”课程标准,是双元制课程模式实施的主要依据。标准一般分为:计划准备阶段、制定表决阶段、公布实施阶段)、“双元制”课程结构的设计(是基于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之上,一元是企业为主的企业培训课程;另一元是以职业学校为主的理论教学课程,以技能培训为主,但又相互协凋、互为补充)、“双元制”课程的实施(在课程设计基础上,教师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单元内容,制定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后根据单元目标进行讲授、联系。再通过检查得到反馈)。
(二)国内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应用模式
1.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在教育科学领域出现的“教育功效化运动”和“教育科学化运动”引发向下而产生的,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主张从“功效”、“经济”的角度来审定学校课程,并进而突出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发课程的种种设想。博比特是目标模式的首创者,泰勒对目标模式加以进一步的改善,并使之系统化形成目标模式的经典形态。[10]泰勒认为,课程开发的应解决的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学校应该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3)这些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后来被人们广泛地称为“泰勒原理”(the Tyler Rationale)[11]。
2.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斯坦豪斯在《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针对目标模式中缺乏对知识本质的研究、忽视那些不能被严谨的加以表达和检测却十分重要的教育结果等问题,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过程模式将教育看作是一种过程,在此过程中,儿童获得知识、发展认知、增进批判能力,成为有灵活性和有教养的人。它主张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发现内容和程序原则的方法来合理开发课程,而不必用目标预先制定所希望达到的效果。课程内容便是反映各学科领域内在价值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程序原则即贯穿于课程活动始终的课程总目的或总要求。[12]过程模式并不预设目标,通过概述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多种结果,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中内在的价值标准和总体要求,而不是只想去对课程实施的最后结果的控制。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重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在课程评价上,一方面,过程模式主张学习的评价应建立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之上;另一方面,也应建立在教师的诊断与评析基础之上。[13]
3.环境模式。环境模式即通过分析学校内外的环境,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主要有环境制约因素分析(校内:学校领导、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课程自身等因素;校外:教育政策、社会需求、行业发展趋势等)、目标制定(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之上制定出适合学校要求的目标)、制定计划(基于前期工作,制定行动计划,使得资源合理配置,促使目标的实现)、实施制定的计划、课程评价(不仅包括对学习情况的评价。还包括对教授的评价,既对学生评价,又对教师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同时,也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14]
4.动态模式。所谓动态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各要素的动态稳定关系及其结构形式。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学校的学科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依据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更新;(2)人才培养方式的不断创新;(3)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复合、组织等教学模式,变单向传授知识为师生互动。
总之,每种课程的开发模式都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所以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以几种模式的集中优势来设计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这样设计出的课程开发模式才更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也与学校本身的实际更贴切。这样才更有利于学校自身特色的创建。
三、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现状与对策探究
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近几十年来,通过国家、社会、学校的各方努力使得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而中职在此背景下所进行的课程改革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针对此情况所进行的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不断的探索中对于中职课程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意义,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现状
在关注中职学校如何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我们也应积极审视当下中职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积极思考,发现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课程内容学术性得不到保障。受短期效益心理的影响,校本课程开发大多着眼于学生、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过于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对其文化理论素养的培育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忽视了学科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核心地位,与学术性的要求抵触。
2.校企合作作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其实际效用已在多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但在当下,我国校企合作过程中却呈现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合作主体利益缺乏协调而深入程度不够;长效保障机制欠缺而难以长久开展,等等。从而导致了企业作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主体未能充分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实施及评价等各个环节,未能将行业及市场的需求信号及时传递给职业院校,这也必将使得中职校本课程的内容未能及时跟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
3.课程专家不仅是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确保课程开发各项环节的专业性、规范性和特色性的重要角色,而且还是帮助一些初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中职学校,厘清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开发组织机构,制定恰当的开发步骤,选取有效的开发模式,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等方面工作顺利开展的指导者。但现阶段,由于我国专门从事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专家队伍严重不足,这也使得中职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
4.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原有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的改革,较原有课程来说,校本课程能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提倡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但部分教师出于原有的教学习惯,以及寻求教学方便,主要依据知识的逻辑顺序和自己的想法设计教学内容。[15]这便违背了校本课程的初衷,而使得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与此同时,当下的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还存在如中职学校教师的能力水平不能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中职学校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开发的需要,如在观念层面、物质方面等都存在局限性;缺乏行业、企业和相关技术人员的支持等问题。[16]
(二)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对策探究
通过寻求解决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存在问题的途径,从而促使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更合理、开发结果更有效,基于此,提出了以下解决对策。
1.树立中职校本课程开发新理念。理念对于具体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积极转变观念,由计划培养转变为市场需求为导向、由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由培养继承性人才转向培养创新型人才、由终结性教育逐步向终身教育转变。树立新的发展思路来指导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17]
2.确保开发过程科学合理。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要积极稳妥、逐步推行,切勿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实效性;另一方面,要精心设计校本课程开发模式。通常情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一般包括:课程开发小组的建立、市场调研和情境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拟定、课程开发方案的编制、课程开发方案的实施、实施方案的评价与调整。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在第一步完成后,可动态性的继续以下的几个步骤,而且要根据不同的阶段对开发模式等进行调整和改变。
3.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首先在国家层面,寻求相关的政策支持。其次,在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建立时,不仅需要有高素质校长的领导,而且还需提升学校教师素质、改善理念。与此同时,健全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并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在多方面的互动机制。[18]
4.组建优质的开发队伍。对于课程开发过程中,合理地进行开发队伍的组建对于成功开展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通过积极鼓励本校具有课程开发经历以及相关专业能力较好的领导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形成自我挖掘、自己筹建、精英汇聚、特色构建的师资队伍;(2)通过大力引进企业相关的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典型学校的主要师资来形成本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即从企业或其他学校等引进有关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专家、学者;(3)合建式,即与企业、其他学校互联互动,建立一支动态开放的校本课程开发队伍。[19]
5.精心设计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模式是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用的具体范式,因此,要有实践性、可操作性以及实效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职业教育逐步转向人格本位的课程模式,所以在开始实践中不能单独选取一种开发模式进行简单运用,更多的是汲取各种模式之长处,设计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17]
6.建立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完善管理体制。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施自上而下的行政策略,往往会使得学校内部资源缺乏主动性、主体性。因此,在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学校组织结构,民主开放的行政组织结构,为校本课程开发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等.抓住“三个基于”做好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2]童静菊.以发展理念促中职生人人成才[J].中国教育报,2013(5).
[3]杨洁,等.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原则[J].职教通讯,2004(7).
[4]孟宪平.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5).
[5]董仁忠等.中职校本课程的开发:背景·主体·重点[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3).
[6]巴战龙.校本课程开发范式——一种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观点[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8).
[7]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与操作流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6).
[8]张雯君.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9]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2,130,115.
[10]何纪红.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1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2]汪霞.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2(6).
[13]李子健,等.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241.
[14]汪霞.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及其评价[J].外国教育
研究,2003(4).
[15]张少丕.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初探[J].华章,2010(12).
[16]董丹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17]董仁忠.论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36).
[18]王俊伟.对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4).
[责任编辑曹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