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立栓 郑 丽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025)
摘 要:本文从政府层面的政策文件和规范以及学界的主要研究领域等两个方面对优质课程资源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质课程资源的概念界定和评价标准,希望能为后续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厘清思路,提供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优质课程;概念界定;标准
中图分类号:G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12-04
收稿日期:2015-02-15
基金项目:本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DHB12111
作者简介:秦立栓(1965-),男,河北石家庄人,教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管理研究;郑丽(1966-),女,河北石家庄人,教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管理研究。
关于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和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政府层面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文件和规范,学者们也纷纷就优质课程资源的界定、建设理论、技术实现、优质课程群的研究及建设、优质课程教学模式、优质课程网站、优质课程引进与共享以及优质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1.政府层面的政策文件和规范
2003年4月8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1],要求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这一通知标志着我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正式启动。在该通知中,教育部首次提出了精品课程的概念。所谓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2003年7月,教育部又推出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2]。该文件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对精品课程评审的说明,其次是对评审指标及内涵的解读。评审指标共有一级指标5项,分别是:教学队伍(20分)教学内容(22分)教学条件(20分)教学方法与手段(18分)教学效果(20分)。另外还有100分的课程特色项目。对于上述一级指标,文件又进一步地划分为14项二级指标,用以对申报精品课程的各项目进行全面细致地评审。
2005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05)》[4]。其评价指标中的一级指标仍然由5项构成,但是与2003版不同的是,教学内容一项的分数上升为25分、教学条件一项的分值则下降为17分,表明教育部对精品课程建设中软资源的重视。另外,特色项目中原有的100分仍然保留,但其被细分为了两个部分,除了按照特色打分外,对“所在学校支持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得力”的评审占了其中的20分。
2006年4月,教育部出炉了《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06)》[5]。与2005年版本相比较,2006版指标体系中,部分内容有了明显的变化,包括分值、新增指标、观测点、评估标准等。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2006版强调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教学方法与手段”一级指标的分值上升为24分,其中“教学设计”二级指标突出了“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观测点,其评估标准为“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在“教学手段”二级指标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被作为主要观测点提出。
2007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07)》[6]。与以前的版本相比较,这一版本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其“教学内容”一级指标的分值已经上升为27分,而教学条件的分数进一步下降为15分,反映出教育部对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另外,“特色及政策支持(100分)”一项中对“所在学校支持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得力”的评审占了其中的50分,比例进一步加大。
2008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08)》[7]。虽然与以往版本相比较,2008版未作重大调整,但指标中所涉及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准确、重点更突出、内涵更清晰、要求更具体。例如:2O08版中提出在教学设计中必须重视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应用。在该文件中,国家精品课程被定义为“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它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与深化教学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系统的课程建设,是优质课程资源,其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水平、有特色、可示范、能推广、受重视”。另外,与之前的版本还有一个不同在于最后的“特色、政策支持及辐射共享”项目。分值仍然为100分,但是非常突出的是“辐射共享措施有力,未来建设计划可行”被明确提出,并占到了该项中30%的分值,表明教育部对精品课程资源的辐射作用以及能否在更大的范围内被共享的重视程度。
2010年,教育部公布了《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10)》[8]。与2008版相比,2010版中“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二级指标中更加突出“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员配置与青年教师培养”,其分值与原来相比提高了50%,显示出教育部对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整体队伍的重视。另外,针对“网络教学环境”二级指标中的“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观测点,2010版更加突出了“辅教、辅学功能齐全”;针对“录像资料评价”二级指标中的“课堂实录”观测点,2010版虽然分值没变,但其评审标准及要求大大加强,增加了“能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富有热情和感染力地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内容娴熟、信息量大;课堂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的新内容,表明教育部对精品课程建设尤其是其网络教学环境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其为学生提供更加实际的辅教、辅学功能,便于广大学生在更为广泛的时空范围内进行自主学习。
2011年7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9],指出要“引导高校加强课程建设,形成一批满足终身学习需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网络视频课程和一批可供高校师生和社会人员免费使用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在文件的建设内容一项中,明确提出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的意见。2011年10月12日,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10],就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1)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内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2015年建设900门;同时计划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政策与经费支持、技术与系统保障、监督与管理、推广与应用、知识产权保护”五项措施。(3)组织管理。教育部提出了具体的组织管理意见。
2012 年5月21日,中国教育部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11],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教育部将组织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实现课程的基本资源免费共享、拓展资源有条件共享,保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便捷获取和使用,满足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多样化需求”。
总之,通过对自2003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及相关政府部门颁发的政策文件和精品课程建设规范等的梳理,可以看出国家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推广共享应用的决心。为了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教育部也推出了一系列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保障措施。所有这一切都将对促进我国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利用发挥重要的作用,满足学习型社会人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多重需求。
2.学界的主要研究领域
2.1 关于优质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
关于课程资源的概念,学者们有着多种解读。范兆雄副教授在《课程资源概论》一书中指出,“课程资源是指供给课程活动,满足课程活动所需要的一切。它包括构成课程目标、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活动进行的设备和材料” [12]。华东师范大学的吴刚平教授认为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13],徐继存,段兆兵等将课程资源定义为“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14],黄晓玲将其界定为“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结构元素的源泉,是课程实施中富含潜能的内容系统和活动支持系统,是课程实施得以高效开展的依托和保证”[15],杨小微则认为,课程资源“是有利于滋养和培育人的身心素质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质料’和条件”[16]。刘中顼在《优质课程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是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之良方》[17]中,将课程资源分为软资源和硬资源两种类型。认为“课程资源中材质性的资源,诸如设施、设备及教学环境等,属于硬资源范畴;而课程资源中发展性的资源,诸如教师、教材及课程本身等,属于软资源范畴”。作者通过研究高等教育发展史得出结论:决定教育质量的,不是课程硬资源,而是课程软资源。
虽然上述各位学者对课程资源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界定,但其本质实际上是一致的。我们认为,课程资源,尤其是优质课程资源,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优质课程资源是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教学内容和服务的资源。
目前,国内外一流大学对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均非常重视,推出了一批优质的视频公开课程,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外的如耶鲁大学公开课程、麻省理工大学公开课程、哈佛大学公开课程、斯坦福大学公开课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开课程、卡内基·梅隆大学公开课程等;国内的有清华大学公开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公开课程、华南理工大学视频公开课程以及其他国内重点大学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制作的视频形式的网络公开课。除了优质视频公开课程以外,优质课程资源还包括课程建设所涉及到的很多内容,如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以及教学管理等。在我国,优质课程是以精品课程作为基本形式进行体现的。虽然优质课程的范畴远远大于精品课程,但为了引导高校教师的课程建设方向,实现在公开、公平、公正基础上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国内的优质课程基本上是按照精品课程为标准进行建设,并按照级别的不同分为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以及国家级精品课程等多个层次。
2.2 关于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研究
针对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问题,学界给予了高度关注。
周明圣,蒋平在《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困境与对策》[18]一文中分析了搭建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困境,认为:精品课程网站质量建设滞后,降低优质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完善的检查和评价机制缺乏,部分精品课程资源精品不“精”;精品课程资源宣传力度不大,优质教学资源互动平台发展受限。针对上述问题,两位学者提出了四项解决对策。
刘中顼[17]认为“优质课程软资源存量不足与配置不均是制约教育公平的瓶颈”,而解决配置不均问题的最有效举措,是优质课程软资源无校界共享。
徐丹在其硕士学位论文《高等学校课程资源共享研究》[19]中提出,高等学校课程资源共享的目标主要有二:降低课程成本,提高教育经济效率是高等学校课程资源共享的直接目的;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课程资源共享的终极追求。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周子游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共享研究》中,通过对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共享状况的调查及研究,指出“共享理念缺失,共享运作模式不成熟、共享资源建设存在不足”是精品课程网络共享的主要问题[20]。他认为,自2003年4月我国精品课程项目启动以来,共建成各级各类精品课程20284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3835门,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持续的重建设轻维护、重评比轻共享的风气一直阻碍着精品课程的开放与共享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刘晓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了自己的担忧,“比较之下,我国高校的网络公开课程无论是数量还是社会效应远不及国外名校。虽然,我国多年前就实施了高校建设精品课程并上网向社会公开的举措,但上网和利用的情况都不尽如人意,有的是死链接,有的长时间内容无更新,产生的社会影响较之国外一流大学差距很大”[21]。对此,刘晓委员积极支招,他建议教育部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网络公开课程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组织人员整合国内外一流大学免费开放的优质课程资源,在网络课程平台上分门别类进行展示。同时,组织人员系统、准确地将外文版的世界一流大学免费开放的公开课程翻译成中文,免费向所有学习者开放。此外,抓紧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加快我国“985、211”大学建设并在互联网上免费开放其优质课程的进程。
通过对上述学者以及其他更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目前精品课程存在共享资源的利用率低,参与学习讨论的学生较少,课程影响力不足,普通高校学生对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并不十分了解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花大气力进行解决。
总之,优质的课程资源在建设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国内外名师名家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这些优质课程资源的作用,满足不同地域范围内各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对优质课程资源可共享性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只有能够被学习者方便地获取和共享学习,优质的课程资源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2.3 关于优质课程资源质量的评价研究
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能力,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有着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古往今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一直都在继续。我国教育部人事司组编的《高等教育学》中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测量就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水平[22]。对高等学校而言,教学测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进行测量。教学评价则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22]。如果没有有效的、科学的课程评价、反馈机制,就很难客观、公正地评价教育资源共享所取得的成效[23],课程改进也将失去客观依据。
西北大学周超在其硕士论文《课程评价理论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的应用研究》[24]中认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课程评 价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国外的六种评价类型和九种评价模式。针对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通过对比国外先进成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式,周超认为目前精品课程评价体系中存在行政化色彩比较浓重、评价标准单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手段和方法单一等不足和缺陷。
彭欢燕、周子游、周超等人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我国的精品课程质量评价更多的是在申请称号之前,还没有建立动态的评价体系和过程性评价。对于已经成功地获得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而言,由于缺乏后续的考核评价以及落实情况检查,因此影响了精品课程资源品质的可持续提高和发展[20][24][25]。
国外学者对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课程质量评价的研究开始的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课程评价之父”泰勒曾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看作是“对课程与教学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描述”。美国课程评价专家克龙巴赫(L.J.Cronbach)指出“课程改进、针对学生的决定、行政法规”是课程评价的三种功能。关于评价模式方面,泰勒提出“目标达成模式”,斯太克提出评价的“外貌模式”,古巴、林肯提出“回应模式” 等。《一项评估学生关于远程教育课程质量意见的工具开发》(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Student Opinions of the Quality of Distance Education Courses)《西印度群岛远程教育中心大学的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 in course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 at the University of the West Indies Distance Education Centre)旨在通过一定方法获得学生对教师和课程的反馈、评价,以此为据更新课程资源,保证网络课程资源的质量。《高等远程开放教育课程的网站质量评估》(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Web Sites Used in Higher Open Distance Education Courses)通过对希腊开放大学教育网站计算机科学课程两个模块质量评估经验的总结,介绍目前可用的质量评估方法,以及评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指出为取得较全面的评估数据,建议教育机构应将整体描述和检验、测试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25]。
除了上述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外,教育部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精品课程的评估指标和政策、规范等,为学者们开展研究和广大的教师进行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准绳和依据。综合上述政策和理论研究的梳理,我们提出如下优质课程的评价内容和标准,见表1。
总之,关于优质课程资源的研究,本文主要针对优质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以及优质课程资源的评价内容和标准等几项研究进行了综述和界定。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优质课程资源本身的质量及评价,以及其如何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合作建设并得到卓有成效的共享,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在现实应用中也还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都为本课题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切入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
程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
3433188.htm
[2] 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892fce2eb4daa58da0114a08.html.
[3] 黄硕,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网站建设现状研究[J].现代教育技
术,2008(5):99-103.
[4] 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05)》.[EB/OL].http://
wenku.baidu.com/view/1635285bbe23482fb4da4cea.html.
[5] 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06)》.[EB/OL].http://
wenku.baidu.com/view/fd769dc76137ee06eff9187f.html.
[6] 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07)》.[EB/OL].http://www.
lnen.cn/upload/file/070517084933830.doc.
[7] 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08)》.[EB/OL].http://www.
bjedu.gov.cn/image20010518/651897145573507072/34880.doc.
[8] 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10)》.[EB/OL].http://wenku.
baidu.com/view/1d9f3c9851e79b89680226ef.html.
[9]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
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http://wenku.baidu.
com/view/f5a01f36eefdc8d376ee328d.html.
[10]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3/
201111/126346.html.
[11]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EB/OL]http://www.moe.
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3/201206/xxgk_
137250.html.
[12] 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3]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59-71.
[14] 徐继存,段兆兵,等.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学科教育,
2002( 2):1-5.
[15] 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特点状态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
2004(4):36.
[16] 杨小微.课程:学生个体精神生命成长的资源[J].华中师范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08-113.
[17] 刘中顼.优质课程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是促进高等教育公
平之良方.现代大学教育,2012(5):8-13.
[18] 周明圣,蒋平.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困境与
对策.中国大学教学,2008(11):76-78.
[19] 徐丹.高等学校课程资源共享研究[D].中南大学,2002.
[20] 周子游.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共享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2012.
[21] 刘洋,陈娟.让公众享受更多免费优质的大学课程.人民政协
报.2012年3月14日.第B05版.
[22] 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9.
[23] 尚玉梅.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6.
[24] 周超.课程评价理论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的应用研
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7.
[25] 彭欢燕.高等敎育网络课程资源的可共享性[D].中南大学,
2012.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