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市场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机理与模式研究

  • 投稿晏耀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390次
  • 评分4
  • 86
  • 0

周志刚

(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摘 要:随着开放度的增加,企业内部要素参与和组织结构等都发生变化。而立足于市场,通过内部培育和外部网络的协同开发,对资源的获取,配置和利用能力才是企业参与创新网络的战略基点。技术创新战略的并不是单纯技术力量的确立,技术创新的根本目标是以技术力量为基盘如何去构筑竞争优势,一切应以市场及市场的需求变化为准则。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技术创新;创新网络;R&D;市场;技术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170-02

收稿日期:2014-07-12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日韩经济合作新模式》2012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人才发展基金项目及《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下技术创新的网络协同管理体系研究》青岛市科技局软科学的申请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志刚(1971-),男,山东青岛人,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商学博士(日本)。研究方向:人才发展及技术创新研究。

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现代创新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他深入分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

当前对技术创新及创新网络的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总体上有两个层面:

(1)是从宏观整体的层面:对行业与产业集群,区域系统经行研究,比如研究集群或区域中企业间网络行为,特征和绩效,网络结构与管理等内容。

(2)是从企业微观个体的角度进行研究,即网络中个体行为。例如把企业作为节点(node)或主体(agent)网络中学习的机制和能力的提升途径,对企业在网络中的创新能力,网络能力等提升的机制等进行研究,其研究对象是企业群体的行为,但企业个体内部创新行为仍不明确,不能真正揭示企业内部在网络环境下发生的内部变化和要素配置。

另外,在创新能力评价方面,Barton等认为知识管理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一些研究者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以分解,对当今技术创新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存在需要完善之处。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应考虑到制度,竞争,环境的影响,别是对创新能力的评价设计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我国研究者们在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上,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对有关要素进行了具体分析。

突出了创新过程中企业营销能力,产出能力,R&D能力等要素,研究更加贴合我国实际,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是我国企业存在着大-中-小,各种经济形态共存的现状,规模实力存在很大差异。在技术创新的定位上,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和大中型上规模企业的创新模式及其内涵外延并不相同。

因此从企业类别角度分析入手,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位,进而从具体类别企业的角度出发,来确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方向尤为重要。这也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一、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已成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技术创新促进了人类社会各个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它已成为当今企业生存发展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从内涵上“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以创造和实现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将新的构思经过研究、开发并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技术创新”是根据企业需要和市场需要对生产工程和产品进行改造和创新过程。

“技术创新”其特点表现在:

1、它是立足于技术的活动,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创新。它不同于一般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2、技术创新内涵表现范围广,并不只是强调技术的根本性变动。它既包括重大的技术突破,也包括日常生产科研工作中的小积累。

当今技术创新已发展为技术与经济相互融合的体系。本质上,它是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标为目的活动。一般来说检验技术创新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其是否具有商业价值及市场前景。

从“NEC”和“佳能”发展的简单事例中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NEC”(日本电气)在二战前是以经营通讯设备的一家小公司。但是二战后公司较早地着手于电脑,半导体,IC的技术开发。和同期的通讯设备的公司相比后来居上,成为国际著名的电器公司。而“佳能”(Canon)过去是日本一家制造照相机的小公司。该公司一直把“技术创新”放在公司发展条件的第一位,较早地在复印机、打印机、半导体装置等领域展开多角化的技术创新。时至今日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大型跨国公司,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已遥遥领先于其他同类公司。而支撑其多角化事业的关键正是其前瞻的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其不断的技术创新成果又对原有的产品技术起到了一个促动作用。在美国市场的专利申请也一直居于日本其他同行的前列。佳能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公司发展中,技术创新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要立足于原有的技术优势,明确在那些方面去发展企业的新技术。

以上事例说明了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所带来的重要作用。而为了更好地理解技术创新的作用和必要性,还需要从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R&D)的关系,技术创新和产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及制度要求,技术力量和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加以说明和理解。

首先,一般把一系列技术创新的活动称之为“研究开发”(R&D),它和“技术创新”紧密相关。我们把为增加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称之“研究开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90)。“技术创新”是对产品或工艺经过“研究开发”的应用研究阶段,通过实验开发,到新产品的试销,营销,最终使之成为商品的过程。

通过购买专利,借鉴大学科研院所基础研究成果等一些途径,可以发现“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两者之间并无强烈的线性关系。具体来说就某个企业组织而言,有研发并不一定有创新,有创新也不一定非要有研发活动。但是,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创新多数从研发开始,没有研发就谈不上技术创新,当今社会研发并非只是局限在每一个企业组织中而已。因此,从宏观层面而言研发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现在许多国家常用R&D经费来预测国家或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研发“研究开发”是“技术创新”的前期阶段,是创新的投入,是成功创新的基础。

二、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创新的运营管理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技术创新的行动指针被称为技术战略(technologystrategy)。技术战略是以独特的技术力量为基盘,以竞争优势的确立为目标而进行的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决策。技术战略的目的在于不仅需要开发和强化一种技术力量,关键是以这种技术力量为基盘去构筑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其中,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创新链”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通过构建创新链来促进产业发展的模式正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

产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产业的发展和技术主导密切相连。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观点出发可以发现,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主要是技术进步所推动的(Romer,1986.1990)。从国内外技术创新的经验来看,要最大程度发挥技术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重视国家及社会组织的R&D投入,特别是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

2、要积极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重视各类成果转化机制(合作研发,国家重大项目的导向,孵化器等)。

3、应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制度。专利的保护作用给技术创新提供了适当的激励,同时专利市场的存在为成果产业化提供了一个最佳中介。

当然,对于企业而言,技术力量并非就是竞争优势。现实生活中技术先进的优良产品在市场上有时会卖不出去,即使卖出去了利润不是太大的情况经常会有。相反有时缺乏技术的产品反而为消费者所接受。所以技术力量和竞争优势的关系要正确对待。这也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技术战略的目标并不是单纯技术力量的确立。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战略的根本目标是以技术力量为基盘,如何去构筑竞争优势。技术创新“商品化”的过程中,一切应以市场及市场的需求变化为准则。并且关键要有一个技术储备,这种技术储备并不是立刻反映到企业的利润上来,是针对市场的发展状况而进行的管理“变化”的长远目标行为。比如,国际知名的化妆品公司“资生堂”每年要投入上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但是“技术创新”的成果仅有百分之几的比例投入到商品中来,其目的不言而喻。

企业组织作为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其技术创新与所处于的经济环境、政策体制等紧密相关。企业为了实现或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不断获得一定的技术优势。为此在什么样的技术方向推进技术创新,并且在工程技术革新及产品技术革新的那些部分展开技术创新,投入多少的经营资源最为恰当等等一系列的重要课题需要解决。同时技术创新人才如何去调配育成,创新各个目标的优先顺序,企业间的技术上的差别为哪些领域,知识产权及专利怎样去解决为最佳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也需要解决。而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的决策就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要求。并且技术创新战略和财务战略、市场营销战略、生产战略等日益成为企业经济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三、小结

技术创新应在把握市场环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具体规模类别企业加以具体分析,一切应以市场及市场的需求变化为准则。其中关键之一是要有一个技术储备,要针对市场发展的“变化”而进行管理的长远目标行为,因此技术创新首先应在企业内外创新网络的协同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指标构筑一个创新评价体系,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能力态势进行度量,为此才能保证技术革新的良性发展。

(责任编辑:袁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