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晴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上海作为民国时期最繁华的大都市,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阶层都代表着不同的势力。繁华的上层社会和萧索的底层世界共同构成了这个国际大都市。作者卢汉超通过《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一书,全面深刻的向读者展现与繁华的南京路和外滩相对的底层世界。书中在描写底层人物生存现状的同时,运用精炼的笔法细致全面的分析造成这种社会差距的原因。因此在研究上海的下层社会的同时必须要全面通读此书,然后了解作者展现上海底层社会的真正用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上海;底层社会;生存现状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256-02
众多文学作品中,对大上海生活描写地最透彻的当属鸳鸯蝴蝶派的小说。透过它们,我们不难想象民国时期的上海有多么的繁华。这个花花世界可谓是“鲜花着锦之盛,富贵温柔之乡”。然而,事物是由正反两面共同组合而成的。因此,在繁华的上流社会的背后是生存在生死边缘的底层世界。读过此书,你会发现上海那种疯狂的繁荣似乎仅停留在外滩及南京路上。事实上上海不仅是繁荣的、时髦的,同样也是传统的、乡土的甚至是破败的、罪恶的。本书通过对上海由人力车夫、乞丐、小商贩、落魄文人等构成的下层社会的真实描写,展现出大家所不熟知的一面即上海是由普通人的传统文化和上流社会的时髦文化共同组成的。因此作为对近代中国最繁荣的城市——上海的底层社会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卢汉超,美国佐治亚州理工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近代中国城市与工业化研究。这本书是研究上海普通市民生活的代表作,历史学家熊月之称其为“为上海史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领域”。作者从上海的黄包车行、乞丐帮、棚户区、大小里弄,这些下层群众的聚居区出发,向读者呈现出上海的传统落后的一面。上海作为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在这个小社会中,存在犹如外滩和南京路一样繁华的地方,同样也存在如贫民窟一样落后的世界。
本文所引用的大量口述史资料是极其珍贵的,这是普通人对这座城市的最直观的,最真实的感受。对于上海本地档案和地方志的大量细致解读和运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透过作者的解读我们认识到了真正的上海社会,体会到了真正的上海生活。
一、上海底层人物的构成
上海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在这些移民中有走投无路的乡下人,有躲避政治灾难的失意政客,还有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寻求财富的探险家们。他们每一个来自不同的地方的或群体,都有着不同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然而所有来到上海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谋生。本书通过大量的资料,包括口述史料、档案、文学作品等,生动地描绘出了平民化的上海。这个平民化的上海给了每一个来到此地的人生存的机会。阅读此书后,经过整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移民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1.流浪至此的洋人
在近代中国,似乎所有的洋人在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上都拥有这样或那样的特权,洋人在这片土地上是特权的代表。上海不仅有法租界、英租界、日租界,还有公共租界。在租界中洋人是权力的代表,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洋人都处于“贵族”的地位。本书通过对在十月革命中被流放至此的白俄人、印度锡克教徒以及二战时期满世界逃亡的犹太人的描写和分析,恰到好处的说明了这点。透过上海当地的档案记载和大量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他们谋生的手段多种多样:白俄女人是充斥在舞厅、酒店等声色场所的外籍妓女的代表,她们身材高挑、容颜美丽,对于那些寻欢作乐的嫖客来说是一种别样的刺激;视男子为天的日本女人成为慰劳日本军人及个别嗜好的外国男人的理想尤物;犹太人,发挥了他们经商的传统优势,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经营着各种商店,并充当各种大势力有不懂国际形势的中国人的顾问。对于这些外国人,用作者的话来说便是那些在自己家乡混的不甚得意的人,几经辗转来到上海,这块土地也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谋生的机遇和地域。因此,同样是流民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其谋生能力决定了他们是沦落为妓还是挤入上层社会。
2.寻求生存机会的乡下人
根据作者的介绍,成群结队迁往上海的乡下人并不是仅仅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在城市里或许还有发财的良机”也是一种催生剂。中国人大多安土重迁,讲究叶落归根,如果在家乡能够生存下去下去,哪怕是仅仅能够糊口的生活,他们也不会选择冒险到陌生的地方去生活,尤其是大城市。他们选择离开祖祖辈辈生存的土地无非是在家乡活不下去了,到城市里也许还有活下去的机会。因此,这批人迁徙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生存危机的加剧。农村生存危机的加剧使得农民在辛勤劳动的情况下不能够养活自己,养活子女,因此在生存欲望的刺激下,农民势必要作出某些改变,来到大城市就是其中的一方面。在这些人中,以黄包车夫、乞丐最为典型。据作者所说这两种职业是那些放下锄头镰刀就什么都不会的乡下人来到城市里的最好的谋生方式。以黄包车夫为例,他们只需懂得红绿灯、上下街沿、左转弯右转弯就可以了,而且这个工作可以在干完的时候随时领到工钱,这对于他们基本生活是最直接的保障。如果连这点本领都没有的话,那还可以就地加入茫茫的乞丐大军。总之,正如作者所说大城市毕竟比乡村多了一线生机的希望。在这里,可以让那些走投无路的人有个活下去的机会,甚至是发财致富。如果你既不愿意辛苦出力,又想出人头地,那你必须要有胆子。上海的黑帮势力非常庞大,以青帮为首,青帮大佬杜月笙就是个混混出身。他凭借过人的胆识与能力不仅做到了上海黑帮的首领,而且投资近代实业,支持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赢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因此,在上海,生存是一件充满诱惑的事情。
3.有关系进入工厂的农民
根据作者所提供的调查报告显示,我们可以看出有64%的受访者是冲着来上海能找到一份工作的机遇而来。他们之中有关系的人通过同乡或朋友的介绍进入纺织厂、面粉厂等。这些工厂的老板大多是和他们有同乡之谊,很多实业家也愿意在家乡中招募工人,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更为可靠,并且在招募工人的过程中,这些实业家也得到了乡里邻里称赞,称其不忘本。因此,如果有地缘、血缘这种特殊关系存在的话进入工厂算是一个不错的机遇。这些乡下人来到工厂后加入不同的“行帮”“乡帮”“业帮”等组织,在这个大上海中组成一股势力来保护自身的安全。工厂提供的这份工作不仅收入稳定而且相对于黄包车夫、乞丐等人来说人身安全也多一层保障。因此,进入工厂是农民进城追求更好生活的最佳保障选择。
4.失意政客和落魄文人
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合的滥觞时期。行色各异的大学秉持不同的教育理念培养着各种人才。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幸运的能够及时成才,也是有很多所谓的失意政客和落魄文人的存在。他们来到上海一方面是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里是国际前沿,可以听取吸收相对时髦的信息,为前途谋取机遇。文学巨匠鲁迅、沈从文都有这样的经历。他们没有门路和金钱打入上层社会,只能在相对温饱的过程中隐居在弄堂里。弄堂里的光线并不适合写作和研究时事政治,但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打消他们追求未来的信心。上海的底层社会不知不觉中为这些失意政客和落魄文人提供了落脚点和生存的机会。
二、实用主义的作用
行色各异的外乡人带着各式各样的目的来到上海谋生,尽管他们的谋生手段不尽相同,但均受到一种思想的支配和左右:那就是实用主义。无论是远渡重洋的外国人,还是被迫逃荒而来的乡下人,更或是失意落魄的文人政治家,这些都是实用主义的代表。就像作者所说,这种实用主义能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或者说在一定情况下使得他们能“活着”。实用主义不仅适用于上海一个地方,事实上它是整个中国社会的表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求新还是守旧,均取决于这样做的结果符不符合实际生存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形态变得并不那么重要了,他们极少考虑到爱国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等时髦的词汇。谋生或者说是在经济上有利可图才是最本质的追求。作者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下层人的生活习惯和谋生手段的描写,鲜明的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实用主义是所有来上海谋生的人的主体思想,这种实用主义对近代上海商业文明的形成起了巨大作用。
1.实用主义让来到上海的绝大多数人可以活下去
通过对本书的通读了解,实用主义已经植入到了每一个人的脑海里,并且这种实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老于世故的表现。例如,无一技之长又好吃懒做的人可以乞讨过活;黄包车夫会因外国人很少划价而乐于拉载他们;看似清高不可一世的文人为省几个钱宁愿选择危险的独轮车;大多数生活在的棚户区和里弄里的人们,为着生存做着一件又一件有辱尊严的事情。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许很痛苦,但是他们还是选择这样做,也正是因为这样做,才使得他们活了下来,没有被时代的洪流所吞噬。活了下来就意味着他们来到上海的最初愿望实现了。
2.实用主义成就了上海繁荣的商业文明
俗话说无商不奸,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商人的处事圆滑,为了利益可以做最大限度牺牲,这是典型的实用主义代表。通读此书,一方面可以发现棚户区和里弄的形成就是洋人追求利益的结果。棚户区和里弄这些租金相对低廉却可以容纳更多人的地带成为洋人新的发财地点。实用主义价值观最终打破了华洋分居制,意识形态的作用降到了最低点。另一方面,曾经憎恨工厂林立的上海本地人,最后也纷纷加入工厂只因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普通人购买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上海的消费,也在无形中成就了上海的商业繁荣。而活跃在里弄中的小商贩更是商业繁荣的助推力。因此,实用主义是人们在上海能够生存下去的必然选择,这种选择无形中使上海这个既非政治中心又非文化中心的城市成为了亚洲第一大商业中心。
3.实用主义使中外两种势力在上海达到了平衡
作者写到从1925年的五卅运动到1945年抗战结束,上海几乎没有爆发过特别重大的针对西方人的排外抗争事件。上海人的老于世故使得们在盲目排外与谄媚崇洋之间取得了某种平衡。因此,在租借林立的上海,来自中国各地的富人穷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洋人都为共同的目的在这里定居下来,这个目的就是要在上海生存下去。因此,在这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分歧,降低了中外冲突的沸点。在实用主义的指导下,可以轻松的看到中国人在租界内快乐地生活,也可以在肮脏不堪的棚户区看到外国人的活动。作者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详细的说明了在这里中外势力所取得平衡的事例。两股势力的平衡不仅保证了洋人的特权地位,而且保证了生活在上海的底层人群能够相对安稳的生存。实用主义的存在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差距。
实用主义的滥觞加速了上海商业繁荣的到来,各种人群秉持不同的生活方式以统一生存的欲望在这个花花世界取得了相对的平衡。通过打拼,有人成功的挤进上层社会,有人成就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有人得到了活下去的机会。但是,也有很多人因为现实和自身能力的不足成为上海繁荣的牺牲品。因此,研究上海社会要从全面的观点出发,只有全面的观点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学术研究的价值。
本书于1999年在海外正式出版,翻译版本于2004古籍出版社出版。差不多同一个时期,一本致力于描写上海上层生活的书——《摩登时代》问世。这本书的作者李欧梵同样是城市史的研究专家。《摩登时代》描写的角度是上层社会,主要介绍了她的繁荣和时尚。两书同样是描写上海的专著,并且同样优秀,但是在传入大陆后人们的关注程度来说,本书远没有《摩登时代》的影响力大。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大陆对于下层社会关注研究的程度还比较低。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须知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好在目前关于普通人民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入,相信会有更多优秀的著作问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梁元生.晚清上海 一个城市的历史回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1897-192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苏子良.上海城区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4]张赛群.上海”孤岛”贸易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孙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