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 投稿沧海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609次
  • 评分4
  • 19
  • 0

蔡云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联系的畅通性,大学生的思想变化频率加快,对各种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判断,但由于大学生本身的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尚未完善,加上网络信息的不对称涌入,容易使大学生对各类舆情的判断缺乏客观性及理性,特别在高校内部,舆情引导做不好,很容易演化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何对大学生思想进行引导,进而把控大学生思想动态,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本研究建立了大学生舆情变化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并通过分析得出一些基本结论,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舆情引导提供了相关对策,研究结果对如何更好的开展大学生舆情引导工作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元胞自动机;大学生;思想动态;舆情

一、大学生思想动态现状分析

大学生思想动态是指高校大学生围绕某些事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而引起的思想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从而影响他们的处世态度。

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整体现状:

政治上:多数大学生政治立场还是坚定的,但政治鉴别能力相对不强,且90后大学生个人功利性越来越强,对于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件特别关注,容易受网络影响。

思想上:思想道德素质相对社会人员要高很多,且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其思想素质和修养也在不断提高,但还是存在说得多、做得少;宽以待己、严于律人的情况。

价值观念上:随着社会整体经济条件的上升及国家、学校对困难生的各种倾斜政策,大学生对物质的追求相对减弱,而对于知识的获取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更为关注,但有时候对生活的态度会过于理想化。

学习上:多数大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努力,但仅限于个人利益需要,比如出国需要、工作需要等,而真正出于兴趣的学习正在慢慢减弱,且由于考上大学的同学基本在高中时代是学校里相对优秀的学生,很多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差,一旦成绩考不理想,容易出现悲观情绪。

生活上:个性突出,但集体观念不强,容易形成小团体,对网络依赖性增强,对线下活动漠不关心,人际沟通能力越来越弱。

二、大学生舆情的内容构成及其基本特点

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国家管理者制定和推行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工作措施,以及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等)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及其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大学生舆情主要指在一定时间内,大学生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

大学生舆情的内容构成:社会焦点和时政热点问题;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校内突发事件;校园生活和大学生情感问题;高校热点问题;与学习相关的各类问题。

大学生舆情的传播途径:网络(QQ、微信、微博、BBS等);人际传播(同学、老师、父母等);大众媒介(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等)。

大学生舆情的特点:舆情内容丰富且分散;舆情传播途径多样化;舆情传播速度快、影响大;舆情影响面广;舆情形成过程存在突发性及多变性;舆情不及时处理容易产生群体性事件;网上网下互动紧密。

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网络技能,可以轻易获取各种网络资源、了解网络信息;大学生本身思想素质较高,但存在宽以待己、严于律人的情况;大学生遇事不够冷静,容易冲动,产生偏激行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理想信念确实,长期处于迷茫状态;高校对舆情的监控力度不够。

大学生舆情演化的规律:个体针对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观点;该观点引起他人的关注,迅速发酵;不同观点的冲突或融合;观点经过争论趋向一致;讨论的议题效果减弱并最终消失。

高校舆情的价值功能:舆情的特性决定了它的价值功能是双刃剑,好的舆情具有积极的正面作用,能振奋人们的精神;负面的舆情引导不好,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并可能带来不安定因素。

三、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大学生舆情变化分析

元胞自动机是定义在具有离散和有限状态的元胞组成的元胞空间上,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则,在离散的时间纬度上演化的动力学系统。元胞自动机是通过系统内局部元胞的微观行为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系统整体宏观行为特征涌现的演化模型。元胞自动机由元胞、状态、元胞空间、邻居、规则以及时间六部分组成。

1.元胞自动机各要素定义

在本研究中,元胞就相当于每个大学生,与每个单独元胞相邻的那些元胞就是邻居,也就是这个大学生周围的学生,在每个时间下每个元胞有自身存在的状态,在这里,这个状态主要是指思想动态,这个动态随着我们设定的规则在实时变化着。

2.大学生思想动态类型

定义:大学生对于舆情持正面积极态度的,称为正情绪,例如突发事件时能够正确理解事件的性质并产生积极行为的;大学生对于舆情持负面消极态度的,称为负情绪;大学生对于舆情无动于衷的,称为零情绪。

将大学生在舆情面前的反应设定为以上三种,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将整个学校中的学生作为一个元胞空间,元胞间的距离不是物理距离,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远近,关系近的影响较大,关系远的影响较小。每个元胞受到周围元胞的共同作用并且同时影响其他元胞。在舆情发展变化中,正情绪可以引导舆情往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负情绪的聚集容易引起群体事件,零情绪介于正情绪和负情绪之间,一般不提倡但也难以明确反对。

3.元胞状态、边界规则和情绪的传播性及稳定性

对应于大学生思想动态,元胞空间中的每个元胞有三种情绪状态:正情绪、负情绪及零情绪。在舆情刚开始时,每个大学生对于该舆情都会产生自己的一种情绪状态,而大学生的情绪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传播性和稳定性。传播性是指个体的情绪对周围的人会产生影响;稳定性是指个体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受他人影响,传播性越强则稳定性越弱。一般来说,学生骨干、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传播性更强。

在学校范围内,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其他人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元胞自动机模型的邻居规则中,我们取半径r=2的Moore型,使每个元胞在邻近的24个元胞的影响下进行演化,边界条件使用循环边界,模拟元胞在整个空间内以相同规则相互作用。

4.元胞状态更新规则

个体情绪受周围其他人情绪的影响,距离越近影响越大。元胞周围的邻居情绪同样有三种状态,不同的邻居对元胞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元胞情绪的演化。在每个时刻下,周围元胞的情绪会对每一个元胞产生累积影响,这个影响与该元胞上一时刻本身的情绪及其传播性、稳定性比较,综合判断得出其该时刻下新的情绪值,不断累积变化,最终会得到一个稳定情绪。

四、舆情发展趋势分析

我们在对某一事或物进行评论的心理过程中,会对有关被评论事物的负面信息给予相对于正面信息更多的关注,因为负面信息往往对人们心理的唤醒、注意、归因等活动造成的刺激要比正面信息的多。舆情发展过程中,正负观点碰撞越激烈,会使舆情发酵更迅速激烈;观点表达越客观,越容易得到响应;舆情讨论时间间隔越长,对舆情冷却越有利。

一般来说,初始状态下持正情绪及零情绪的个体越多,最终舆情稳定时持负情绪的个体就越少,当初始状态时持负情绪的个体远远小于持正情绪及零情绪的个体时,最终持负情绪的个体就可能会消失,这是因为这些个体在其周围邻居的影响下,渐渐改善了他的情绪。相反的,如果初始状态下持负情绪的个体较多,就会将原本持正情绪的个体也倒戈为负情绪,这就有可能引起群体事件。此外,持正情绪的个体,其传播性越强,就越能将持负情绪的个体改善为正情绪,且在发展过程中,若个体稳定性越强,则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就越长,而如果传播性越强,则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就越短。但无论如何,所有舆情到最后都会有个稳定状态。

五、大学生舆情引导对策研究

综合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做好大学生舆情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舆情是可控的。

1.建立大学生思想动态预警机制

大学生舆情具有发展快速的特点,要做好舆情引导工作,必须要第一时间掌握舆情信息。要构建校、院两级沟通网络,学生工作相关人员要深入学生群体,掌握大学生状况的第一手情况。同时做好网络监管,成立专门部门,二十四小时监控学校各大网站,发现舆情及时反馈。

2.培养学生骨干,树立标杆作用

从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持正情绪的个体,其传播性越强,就越能将持负情绪的个体改善为正情绪,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骨干的培养,并有意识得将这支队伍扩大,提高他们的影响力,树立标杆作用,在舆情发生时,第一时间带领广大同学往好的情绪上发展。

3.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正面引导工作

初始状态下持正情绪及零情绪的个体越多,最终舆情稳定时持负情绪的个体就越少,当初始状态时持负情绪的个体远远小于持正情绪及零情绪的个体时,最终持负情绪的个体就可能会消失,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重正情绪的引导,使得舆情发生时,初始条件下的正情绪个体越多。

4.做好中段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

从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零情绪个体对舆情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在负情绪个体较多的情况下,零情绪很容易被带动转向负情绪,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要注意对零情绪个体的培养教育,这也警示我们重点抓两头的工作模式应该有所突破,平时应该多注意中间学生的教育,使得这些零情绪个体有可能转变为正情绪个体。

5.通过实名制途径管理网络

目前高校舆情基本集中在网络舆情,对网络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实名制是非常好的控制网络舆情的方式,舆情发生时,高校监管部门可以方便的找到对舆情发酵产生显著作用的同学,进而有针对性得进行引导工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苏超.当前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与对策[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3).

[3]陈纯柱,敖永春.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2).

[4]张秀红,郭云.大学生网络舆情与高校管理[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4).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数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