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台湾政治话语的转变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 投稿冷凝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857次
  • 评分4
  • 54
  • 0

宋立伟

摘要:政治话语的表达与政治话语范式的转变,可以在很大层面上反映一个社会的政治文明发展水平。政治话语的一般发展是:由多元复杂的不同表达逐渐统一为一元表达的霸权独白。而后,这一元表达的霸权独白经历外部冲击和内部结构,从而发生范式转变,形成多元主体在共同体层面上的共同表达。最终形成在现代竞争选举制度下的在共同体层次上的多元主体共同表达以及在政策层面上的多元主体纷争的格局。台湾的政治话语正好经历了由国民党政权的强势输入与巩固,国民党政权的一元霸权独白,以及后来来自党外集团的冲击,解除党禁报禁,开放选举制度后的多元主体在共同体层次上的共同表达,以致在完成政党轮替后的在共同体层次上的多元主体共同表达以及在政策层面上的多元主体纷争的格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台湾;政治话语;转变

一、政治话语与政治话语的转变

话语是人类赖以沟通的工具,通过对时代话语的整理,梳理出特定的时代话语体系和话语的转变可以在一定层面反映社会的存在和变迁。政治话语则是由政治主体创造或认可,并藉以实现其政治表达的词汇与语义。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王小宁认为,“政治话语是社会话语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进行政治交流、沟通和互动的过程。”①

为了实现理论上的完整性,政治话语的表达需要有其核心的范式,政治话语范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改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生性的自我修正与补充,另外一种便是应对外部冲击的改变。政治话语的表达借由不同的主体加以实现。在国家层面与制度层面的共同体意识尚未建立的时候,政治话语的表达往往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不同的主体对于政治话语给出自己的表达,并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话语的霸权化和排他化,从而垄断政治话语的表达,实现独白。而当独白实现,国家和制度层面的共荣体意识形成之后,在竞争性的选举制度的催生下,政治话语的表达逐渐转向了不同政党主体的政策层面上的表述。

二、中华民国政治话语范式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其后虽政权几易其手,但是中华民国的政治符号一直完整留存。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对大陆地区的实际统治之后,中华民国的政治符号开始逐渐衰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符号影响力逐年下降,主权行使只限于台湾地区。实际上,中华民国的政治话语范式的真正形成是北伐之后。是时,经过孙中山“苏式”改造和三民主义洗礼的国民党取得了全国政权,开始了其以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政治话语表达。这时候,国民党通过学校教育和舆论引导,逐步实现政治话语范式的构建和传播。

台湾由于经受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国民党的主流政治话语并未实现其在台湾的传播。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到台湾后,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话语传播才得以实现。内战的失利使得国民党患上了“恐败症”和“恐共症”②2,在台湾宣布戒严,用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代替宪法,台湾的政治话语处于高度的意识形态控制之下。三民主义的高度意识形态化使得台湾的政治话语处于国民党的霸权独白阶段,同时其试图通过“党国一元主义”将三民主义的理念贯彻到整个政治与教育体系之中。除了旧有的三民主义话语的加强以外,国民党政府的政治话语中,还还增添了“动员戡乱”一类词语,通过严苛的法律和党禁报禁,实现对台湾社会的控制。此时,国民党一手塑造形成了以三民主义和反共复国为核心的政治话语独白。

三、民进党话语体系冲击与台湾政治话语范式的转变

民进党是党外运动各团体于1986年解除戒严与党禁前所整合成立的政党,作为反对党的身份出现在台湾政治舞台上。随着蒋介石的去世和蒋经国时代的到来,党外的声势逐渐发展壮大,并通过1979年的美丽岛事件达到高潮。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的林劲认为,民进党根基于台湾历史悲情和政治环境,台湾的政治形势和国际处境,使党外运动不仅具有浓厚的本土意识,而且开始关注台湾的国际地位问题,因此逐步导引出国家认同、台湾主权及国家定位问题;作为主要政治任务,党外运动反对国民党借维护“中华民国法统”,行专制独裁统治之实,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制度。③

1986年,民进党正式成立,国民党政权当面予以默认。民进党成立当年,便参加了第一次的立法委员选举与国大代表选举,总得票率都在20%以上。此后民进党也发动了多次街头游行活动,争取当局解除戒严、争取国民代表直选与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初期的民进党虽视自己为台湾的“本土政党”,将国民党政府称为“外来政权”,但主要的政见还是争取更多的参政议政权,政治话语表达是与国民党相反的“自由”与“民主”。

1987年,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令,民进党继续参与台湾政治,要求总统直选,通过了“四个如果”的决议文,称只有在中国国民党出卖台湾人民利益、中国统一台湾等四个条件成为现实时,民进党才会支持台独。在1989 年-1993年的县市长与立委选举中,民进党的支持率持续上升。此时,民进党进一步梳理了其政治话语,厘定了“台独”的范围。1994年,在台北市长的选战当中,民进党立法委员陈水扁以“快乐、希望”赢得胜选。在竞争性选举制度的催生之下,当“自由”、“民主”已经成为国家和制度层面的共同体共识表述之后,民进党开始实现转变,从以往的“自由”、“民主”政治话语表述转向政策性的政治话语表述。1995年5月,施明德担任党主席后,积极为民进党过去的反对形象做转型,由“台独”政治话语转向政策型的表述。1997年的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赢得了全台12个县市的执政权,首次超过中国国民党的县市长席次,“绿色执政”下的人口已占全台湾总人口的71.59%,民进党“以地方包围中央”的选举路线于焉产生。此时,其政治话语的表述也逐渐呈现出政策防线,不再过分进行“自由”“民主”类的政治体制层面的政治话语表述,而转向了“绿色执政”的政策类话语表述。

1999年,民进党做出了重大的基本政策调整,通过了《台湾前途决议文》,以争取更多的中间选民,为2000年的中华民国总统大选做准备。此时,陈水扁采取温和的“新中间路线”,强调“全民政府”,任用唐飞担任行政院长,在就职宣言中提出“四不一没有”等。通过这样的努力,民进党终于实现夙愿,成功上台成为执政党,实现了台湾历史上,也是华人社会历史上首次通过和平民主机制实现政党和政权轮替。此时,基于现代民主国家在共同体层面上的共识和合法原则,国民党和民进党,以及其他党派的终于在共同体层面上实现了政治表述的一致性,从而实现了多主体的统一政治话语表达,即多元共识表达。

在2008 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遭遇创党以来的最严重挫败,于5月20日后下野,进入第二次下野期。此时的民进党,为消除陈水扁案的负面影响,开始更加务实的政策类型的政治话语表述。2010年,民进党逐步发表其十年政纲。十年政纲分别从农业、教育和多元族群三个方面,展望了台湾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这是民进党消除弊案影响,重塑务实、清廉形象的重要步骤。我们也可以从十年政纲中看出,民进党的政治话语范式已经发生转移。在竞争性的选举制度下,民进党已经成长为一个现代性的政党。

台湾政治话语的表述经由了内向输入、独白到质疑和多元化表达,表现了台湾社会逐步转向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当代政治民主化完成或者即将完成的国家,政治共同体构建使得政治话语的表达逐渐脱离了意识形态领域的范式,脱离了政党独白的方式,走向了多元化表达的路径。竞争性政党机制的存在使得政治话语表达逐渐转变为对政策的表达与宣传,而基于不同政策表达的竞争性选举机制则更加符合选民的利益。

引文注释

①王小宁.从革命话语到建设话语的转变[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②刘红,郑庆勇.国民党在台50年[M]. 九州出版社,2001(3):21.

③林劲.民进党大陆政策的演变[J].台湾研究集刊,2001(1).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