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试析谚语群的分类及其意义——以蒙古族谚语为例

  • 投稿胡杨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750次
  • 评分4
  • 65
  • 0

李 书

(赤峰学院 蒙古文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谚语群”是谚语中相互间有一定关联的一批谚语的集合。它和分散的谚语比起来,更客观、更全面、更系统。本文以蒙古族谚语为例,在陶汇章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谚语群”的分类及其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谚语群;谚语;蒙古族

中图分类号:H2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180-02

基金项目:内蒙古民委2014年度课题《蒙古族动物类谚语的隐喻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MW-YB-2014035)

“谚语群”是谚语的地方性、时代性、口语性的综合反映,它以各种关联为纽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本文以蒙古族谚语为例,在陶汇章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谚语群”的分类及其意义。

一、“谚语群”的概念

“谚语群”是陶汇章先生在他的论文集《谚语文论》中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为谚语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视角,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陶汇章先生在《谚语文论》中首先列举了28条论述房屋朝向的谚语,然后分类解释,最后总结说:“像这样相互间有一定关联的一批谚语,我们叫它为一个‘谚语群’。”他还进一步解释:“‘谚语群’是谚语与谚语之间等同物、类似物的汇聚。”谚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沉淀下来的语言智慧和经验的总结,它是一种客观存在,谚语与谚语也和人与人一样,也会有这样那样的联系,所以,谚语也可以按照它的内容、形式的关联的不同,分成一个一个的不同的“群”。陶汇章先生根据他几十年研究谚语的心得,认为,中国谚语的研究,“应当在总体研究、群体研究和个体研究的相互配合中,不断向前推进”。

二、“谚语群”的分类

“谚语群”是谚语中相互间或在内容上或在形式上有一定关联的一批谚语的集合,而每一个集合的内部,还可以因为各方面的差异分成不同的类别。也就是说,大的“谚语群”中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的“谚语群”,而且每一个小的“谚语群”中的谚语有些还有交叉的现象。所以,“谚语群”的分类是一个极其复杂、繁琐的事情。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1.内容关联而说法不同。这主要是针对叙述式谚语而言。这类“谚语群”中的谚语内容相关联,甚至完全相同,只是在表达时采用了不同的说法,可以正说、反说,加字、减字,简说、繁说,韵文、散文,文言文、白话文,等等。例如:“青春不能挽回,衰老无法避免”;“年华莫虚度,青春不再来”;“日月莫虚度,青春不再来”;“别虚度年华,莫荒废青春”;“黄金丢了,可以找回来;时间过去了,就无法追回”;“青春挽不回,暮年难摆脱”。这六条蒙古族谚语在内容上完全相同,都是告诫人们时间一去不复返,应该珍惜时间,只是在表达时采用了不同的说法,所以,它们是一个“谚语群”。

2.内容关联而比喻不同。这主要是针对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谚语而言。这类“谚语群”中的谚语说明的是同一个道理,只是在表达时采用了不同的比喻形式。例如:“骏马能飞跃堑壕,意志能克服艰险”;“月套环要起风,人立志能成功”;“只要有根子,就会开放出花朵来;只要有志气,就会闯出路子来”。这三条蒙古族谚语是一个“谚语群”,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用不同的喻体,表达了有志者一定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道理。

3.内容关联而衬句不同。这主要是针对复句式谚语而言。复句式谚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的谚语,但一般以两个句子的为最多。在复句式谚语中,其中一个单句表达它的主旨,另一个单句只作为衬托使用,它从正面或反面来烘托主句的意思。衬句有的具有比喻的性质,但它与主句相对独立,起的作用不仅限于比喻而已。衬句在复句中,有的在前,有的在后,但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类似于“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例如:“讲人心灵美的,别看衣着,要看心灵”;“名山不在高峻,而在于景色;人好不在相貌,而在于心灵”;“花美在外观,人美在内心”;“与其选择漂亮的脸蛋,不如物色善良的心灵”;“脸蛋好看不算俊,心底善良才算美”;“心地不善的人,学识再多也无用”;“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才能经久不衰”;“蛇美只在皮外,人美却在内心”。这八条蒙古族谚语是一个“谚语群”,它们以各种衬托来强调人心灵美的重要性。

4.比喻、内容相同而说法不同。有一些谚语,作比喻的事物基本相同,所表达的内容也大体一致,只是在表达时采用了不同的说法。例如:“买马须瞧牙口,交友须摸底细”;“马要看牙口,人要看行动”;“马看牙口,人听说话”;“想买马瞧牙口,欲交友察心地”。这四条蒙古族谚语是一个“谚语群”,都是以马为喻,在内容上也完全相同,它们一方面告诉人们买马时,要观察马的牙齿,根据它的牙齿可以判断它的年龄;另一方面又告诉人们交友的方法,当然,主要是告诉人们交友的方法。

5.比喻或衬句相同而内容不同。在一些谚语中,比喻或衬句相同,长期沿用,已经形成了一种大体固定的句式,但主句却有变化,表达了不同的内容,说明了不同的道理。例如:“金钱如粪土,声誉值千斤”;“金钱如粪土,人格值千金”;“金钱如粪土,道德值千金”。这三条蒙古族谚语都以“金钱如粪土”为喻,但却分别说明了声誉、人格、道德的更可贵。“金钱如粪土”经过人们的反复使用,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句式,在它的后面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说法。所以,以“金钱如粪土”为比喻或衬句的一批谚语,可以是一个“谚语群”。

6.形式相同而内容不同。在谚语中,还有一些谚语,在内容上不同,但在形式上却完全相同,它们也可以形成一个“谚语群”。例如:“宁可折骨头,不可败名声”;“宁可穷而存志,不可富而失节”;“宁可在家乡断骨,不可在他乡丢丑”;“宁可丧失生命,不可失去气节”;“宁可光明磊落地死去,不可卑鄙无耻地生存”;“宁可做穷人,不可做坏人”;“宁可抛却头颅,不可失却名誉”;“宁可折腰,不可弯腰”。这八条蒙古族谚语虽然表达的内容不同,但都采用了“宁可……,不可……”的形式,也是一个“谚语群”。

三、“谚语群”的作用、意义

把一个个分散的谚语集中起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从群体上把握谚语的本质特点,帮助我们更客观、更全面、更系统地认识、了解谚语。首先,研究“谚语群”有助化深化“谚语学”的研究。“谚语学”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它起步晚,发展慢,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谚语群”概念的提出,为我国“谚语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为全面了解谚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相互印证的参照物。谚语产生于民间,在文字产生以前,主要依靠口口相传延续,而谚语传播者的知识、经历和生活体验又都不一样,所以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就产生了差异,例如:前面所列举的关于“买马”与“交友”的四条蒙古族谚语。内容和比喻格式完全相同,但在说法上却存在差异。在一个“谚语群”中,谚语之间有的是时共关系,有的是历时关系。通过对同一个“谚语群”中古今谚语的对照、比较,可以追溯到它的源头。其次,对“谚语群”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客观、全面、系统地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正如陶汇章先生在《谚语文论》中所说的:“民间智慧是一个整体,要从宏观上去作整体把握;执着于一条、两条谚语,势必流于片面,断章取义而不得其真义。研究谚语群,就是要研究谚语的整体组合现象,积不完整为完整,不全面为全面,不周密为周密。”蒙古族谚语是蒙古族民间文学宝库中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表达形式,其中不仅蕴含着千百年来蒙古族人民语言方面的智慧和经验,而且还反映了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比如禁忌、好恶等)、生产生活状态、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如果把蒙古族的谚语集中起来,分成若干个小的“谚语群”来研究,那将会使我们对这个民族及其历史、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谚语群比作历史的黑匣子”。

总之,集中的“谚语群”和分散的谚语,是不一样的。“谚语群”是系统的、开阔的,便于人们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考察语言现象,它像一个装满水果的篮子,你可以自由地从中挑选你喜爱的或需要的水果,而不是像随意扔在地上的分散的水果,需要你一个一个地拣,费时费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陶汇章.谚语文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2〕朱荣阿,材音博彦,苏利娅编.蒙古族格言俗语集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

〔3〕邢莉.草原牧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续向宏.蒙古族谚语与民族文化[J].语言与翻译,2000,(4).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