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彬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创业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摘要:文章提出了目前大学生创业热中出现七个方面问题: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问题、教师及家长不支持的原因、创业教育师资缺陷、《创业基础》成为必修课的尴尬、创业政策难落实、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异化以及各种大学生创业大赛及地方政府创业扶持项目申报对学生的误导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创业热;思考
中图分类号:C9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16-02
创业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代名词了,凡是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人,都想在创业这条路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随着现在工作压力的加大,工作难找,导致很多大写毕业生毕业之后直接走上创业的道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国家近些年也屡次出台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2012年《创业基础》也正式成为本科学校必修课。除了教育部门的支持,人社部门、科技部门也纷纷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各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也纷纷建立。国家支持、学校配合,再加上各种大学生创业竞赛,大学生创业热情被充分点燃。作为一个既从事大学生创业教学又从事大学生创业管理的一线工作者,在这里谈几点对大学生创业热的冷思考。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可普及,创业实践不可普及
一是相当多的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上存在功利化倾向,认为创业就是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的事业,导致了创业教育打上了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从而违背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质。二是绝大部分大学生不具备创业的经济条件。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还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绝大部分还是在靠家长养活,而创业是需要资金的,哪怕就是做小生意也需要必要的启动资金。如果其家长有经济实力来支援,确实可以考虑创业,但我们要清醒的知道现在大部分家庭供孩子读书已经是很艰难了,好多高校还有为数不少的贷款贫困生。有人也许会说现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很好,很多地方政府都无偿提供一定数量的创业贷款,但创业的风险是存在的,万一失败,那么这笔贷款也将成为大学生沉重的负担。三是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感性多于理性,没有充分认识到创业对能力与品质的各种要求。很多大学生对创业的难度认识不足,认为只要有创意就能成功。我们这代大学生基本上是90后,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被过分“呵护”着长大的一代人,他们大多数缺乏独立、自由与创新的意识和冒险精神。如果再不经过几年社会生活的磨砺和成长就冒然创业,最后有多少人能够创业成功,我们也不得而知。四是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而言,大学期间理应学习为主,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走上社会做准备。创业宣传满天飞,把我们的学生一个个鼓动得蠢蠢欲动,无心求学,这是不是舍本逐末的一种做法呢?基于以上这些考虑,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可以在大学校园宣传普及,但对于学生的创业实践是不宜普及的,那种对在校生创业比率的追求更是不可取的。
二、部分教师、家长不支持背后的忧虑
(一)教师的忧虑
很多教师认为,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课程设置对职业规划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创业教育又刚刚开始起步,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政府引导作用发挥尚不明显,所以尽管现在国家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很多政策上的倾斜,大学生创业仍应该谨慎。还有部分教师认为绝大多数在校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接触社会面窄、创业思路不清晰、抗打压能力较差、无法克服攀比心理,创业稳定性差成功率低,一旦经历失败就很难重拾信心,这会对社会发展和稳定造成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
甚至还有少数老师有这样的忧虑:高压社会环境让大学生心浮气躁,把学生留在课堂已经很难,不应该让大学生把注意力过早放在创业上去。社会上的价值导向已经出现问题,对于金钱与物质的急功近利会让学生舍本逐末,荒废学业。如果一进入大学就强调创业,学生还会有精力和时间去学习知识吗?人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固定的成长目标,大学生在校期间更应该做的是脚踏实地、夯实基础,努力储备知识与技能,在多种实践中积蓄力量。
(二)大部分家长不支持的原因
一是出于学业上的考虑。大部分家长认为大学生要以学习为重,不宜过早到社会上创业。二是出于面子上的考虑。部分家长认为大学生毕业找不到体面的工作才去创业,而且认为创业还不如就业挣得多,因此在精神上不支持大学生创业。三是出于资金上的考虑。大学生最基本的资金来源是家庭,但是普通工薪家庭或农民家庭很难拿出一大笔资金帮子女创业,除非家里本身就经营企业,家长本身就是企业主。但是这样的家长更不愿意孩子出去创业。四是出于实践经验上的考虑。很多家长认为,受年龄和相应学识的限制,大学生对社会缺乏了解,特别在市场开拓、企业运营上,很多人只会“纸上谈兵”,容易陷入眼高手低的误区。创业过程中,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知识,也就无法分析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有些家长会考虑到大学生创业失败后的承受力,特别是独生子女家长,很自然的倾向是希望子女在职业生涯的规划发展中尽可能避免风险和困难,以较少的艰辛付出换来较高的物质回报,所以在多数家长看来,考取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和大企业上班显然是比自主创业更加明智的选择。
三、创业教育师资缺陷
从目前情况来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是当前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瓶颈。由于缺乏创业经验,创业教育师资大多只能走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学院式教育途径,很难解决实战问题。同时,很多学校建设了学生创业基地,试图通过孵化器的形式进行实践教育,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聘请企业家充当教师,这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一种举措,但因为聘请的企业家多为临时教学状态,不熟悉教学规律,授课随意性较大、系统性不足。同时成功的案例很难复制,大企业的成功经验以及成熟企业的管理经验又不适用于刚起步的小企业,所以教育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不解决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的问题,对于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课程来说,创业教育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也难以发展成为一门系统完整、有理论基础和丰富案例的学科。
四、《创业基础》成为必修课的尴尬
教育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各高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对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作出明确规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切实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从教育部的要求中,不难看出有关管理部门对高校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意识到中国大学生创业能力亟待提升固然是件好事,但是在高校普遍缺乏创业教育配套条件的情况下,一刀切地要求高校开出“创业基础”必修课来,却令人有些疑虑。首先,谁来教课?是只有理论知识的高校教师,还是只有实践经验的创业成功人士?师资力量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如果没有合格的师资,只是让根本就没有创业经历的老师给学生讲创业,这样设置的创业必修课完全可能被学校和学生共同应付。其次,教什么?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知识,还是“真刀真枪”的市场历练?还有,如何评价教学质量与成果……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完善,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课程体系。同时,把创业教育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真能起到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功效吗?在笔者看来,很难。这是十分明显的用行政权干涉学校的课程设置。一所学校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应该由学校自主设置,行政干预的结果是,所有学校设置的课程大同小异,学校不愿意开设,却不得不开设,而学生不愿意学习,却被迫为学分而学习。
现实的情况是很多高校的教务系统没有独立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培训对象少数化,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没有形成。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目前只开设《求职与创业》一门课程,创业教育部分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在总共的32个学时中创业教育学时不超过6学时,根本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创业学院主要通过举办创业竞赛、创业讲座等形式简单进行创业教育,并没有将其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融合到学校教育体系之中。这就导致创业教育关注的是少数人,其影响局限在部分学生,带有极强的精英化痕迹,不能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形势和现实。
五、创业教育缺乏必要的支持系统,政策多而落实难
国家近年不断出台利好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并拿出大额资金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落实受限于条条框框的规定,所以很多政策迟迟得不到落实,创业大学生并不能从中受益。一是资金问题,由于资金条件的限制,学校教学条件和科研实验设施较差,学校在给予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方面的支持很有限。学生创业贷款受银行担保制度的影响,基本上处于无法落实状态。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与管理体制等不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有效实施创业教育的障碍。教学院系的学生管理往往制约着学生创业的时间和空间。
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作用的异化
由地方政府或高校主导创办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本来作用是为初始创业的各类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共享服务空间、经营场地、政策指导、基金申请、技术鉴定、咨询策划、项目顾问、人才培训等多类创业服务,可是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却出现偏离初始目标的现象。如孵化基地免费给学生提供经营场地,地方政府或国家人社部门、教育部门会给与基地一定的财政补贴,补贴数量与大学生工商注册的数量挂钩,在利益的驱使下,孵化基地免不了注册并没有实际运营的企业以获得各种财政补助,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运营走向歧途,让孵化基地把自己的中心任务放在了如何获取国家补助而不是服务大学生创业上。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很少有公司化运营的,即便是按照国家要求注册了孵化公司,实际的管理还是按照学校行政的一套进行,妨碍了孵化基地自身的发展。
七、各种大学生创业大赛及地方政府创业扶持项目申报把学生引入创业误区
五花八门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层出不穷,大多是以优厚的奖励让大学生趋之若鹜:大笔的创业资金,各种无条件的帮扶等等。笔者研究过各种大学生创业大赛文件,核心就是一份吸引眼球的创业计划书,再加上现场演讲与口才的表现。地方政府创业扶持项目申报的核心也是创业计划书。这就会误导学生:写好创业计划书=创业,良好的口才及答辩能力=创业。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是从小做起,从实践做起走向成功的,笔者从来没有听说过不通过实践,通过闭门写一份漂亮的创业计划书而获得创业成功的。这种误导给学生一种“高起点、大规模、快速度”,一夜暴富,一举成就大事业的冲动,而不是去培养自己脚踏实地、从小做起的创业精神。
李克强总理今年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多是作为一种推进改革和培养国民创新创业精神的目的而提出的。大学生创业应该是一种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实践,目前我国这种大学生创业热偏离了我们创业教育的目的,政府、学校、创业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冷静思考,引导我们的大学生正确认识创业,理性进行创业实践。
(责任编辑: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