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国潮
深度,从某种角度来看,决定了作品的终极价值,成为展现作品精神魅力与文学价值的重要坐标。如果我们承认儿童作文是一定意义上具有独立价值的作品,那么,我们就必须面对儿童作文的“深度”这一命题。因为,如果儿童作文不能获得深度,那么它就不可能有独立的价值。
所谓深度,是指儿童作文在理解和接受上给读者带来挑战以及同时又带来值得玩味的特质。这里有两重意思,一是要给读者带来挑战,这种挑战并不是写得读者看不懂,而是一种陌生感,或者说是一种新意,有出乎读者经验之外的东西;二是指值得玩味,也就是经得起品味,感觉有意犹未尽之感,有言外之意,令读者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同时却又富有吸引力,引导着读者思索、联想并有持续阅读的冲动。
一般看来,儿童作文总是幼稚、浅白甚至于肤浅的代名词,我们提出儿童作文“深度”命题,好像显得很不合适。许多人认为,儿童作文有可能写得深吗?或者说,儿童作文有必要写得深吗?儿童作文能给读者带来挑战,能有值得玩味的地方吗?也正是潜意识中存在这样的观念,所以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儿童作文价值的判断,影响了我们对儿童作文进行“深度剖析”的冲动。
但事实是,儿童作文完全有能力实现其独特的“深度”。当然,这种深度有别于通常的成人作品的深度。我们来看一篇三年级儿童的作文:
一幅画
记得八岁那年,妈妈要去迪拜工作了,我连忙画了一幅画,我分成了四大格,分别画了:妈妈站在月亮底下,我站在太阳底下,妈妈站在太阳底下,我站在月亮底下。
妈妈到了机场,我连忙把那幅画拿出来,说:“妈妈,送给你!”
“这是?”妈妈奇怪地问。
我说:“妈妈,你站在月亮下面的时候,有个人站在太阳底下想你;你站在太阳底下的时候,有个人站在月亮底下想你。”
说着,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妈妈紧紧地抱着我,说:“思思,听话,妈妈很快就回来了。”“嗯。”
晚上,我站在月亮底下,想妈妈,我知道,妈妈这时候也站在太阳下面,想我呢。
我相信,读了这篇作文,读者一定会被打动。在这篇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作文里,蕴含着丰富的暗示和导引,带给读者审美上的愉悦与启示。文章以浅近的语言,以一种几乎是不经意的、不假思索的方式,在这清浅和不刻意之中,传递了一种难以用成人语言表达的人生体验和感悟,那么率真,那么沉重,令我们沉思,令我们叹息,令我们感动。这便是本篇作文的深度带给我们的阅读体验。
那么这种“深度”从何而来呢?
一、真实地展现童年生命的初始状态
童年是人生的初始状态,但童年并不是一张白纸,童年时代已经拥有人类情感的全部密码。“儿童是成人之父”,意味着儿童是成人精神世界出发的地方,也是需要回归的地方,老子所说的“复归于婴儿”,指的就是艺术的最后境界是“婴儿的境界”,是天真烂漫的境界。
因此,儿童的作品也可能抵达人类情感的深度,这种抵达是由于儿童作文表现出来的儿童的赤诚之心,赤子之心,没有掩饰。
在本篇作文中,作者要与妈妈分离,这对于孩子而言,是一次重大的情感事件,因为儿童都在情感上依恋成人,分离就会有焦虑,而且这一次的分离不是一般的分离,母亲去国外工作,意味着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回来,所以儿童在情感上会很焦虑。每一个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种“分离焦虑”,所以从题材上来讲,这篇作文选择的是一个“大众题材”,表达的是儿童阶段普遍存在的情感,触及的是儿童的内心世界。
然而表达在文章中的情感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是有区别的。孔子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文章中的情感表达不可以过分,更不可以很直白,要中和。本文显然达到了这一要求。作者并没有在“分离焦虑”上大肆渲染,而是用一幅画来承载这种情感。作者也没有提到“时差”之类的术语,却用“太阳”和“月亮”来表达自己与母亲之间的分离,显得恰到好处。
二、真实地展现童年时期的思维方式
儿童对世界的把握具有形象化的特点,这与儿童阶段的思维特点有关系。形象化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具体化表现。
一是用“物象”也就是具体的形象来表达儿童的理解,也就是说世界在儿童的心目中被把握为图像了。儿童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应当要培养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图像,而并不是培养学生刻意地做“小大人”,显出少年老成。本文中的四幅图像正是儿童对“分离”的理解与表达,而这种表达以朴素而形象的力量,使文章获得了别样的深度,这是成人文章所不能达到的。因此,文章给予读者强烈的新鲜感,也使得文章完成了“陌生化”的使命,带给读者强大的j中击力,这也就使文章拥有了深度。
二是以“泛灵”的方式看世界。在儿童眼里,万物有灵,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和人样,具有生命与情感。因此,儿童并不擅长用语言的方式来表达情感,而是用画的方式.因为在儿童心目中,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这幅画当然是有灵性的,是可以承载情感的。作者的全部情感都用这幅画来承载。作为儿童,不可能用大段的心理独白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在儿童的眼中,万物有灵,恰恰可以承载、表现自己难以表达的情感。这也就与成人作文有着质的不同。
三、真实地展现童年时期的语言品质
童年时期的语言,不会刻意修饰,语言中有着儿童时期特有的“稚气”,但正是这种特有的稚气,却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的语言,具有直抵心灵的打动人的力量。
其实该作文中最具有力量的就是作者对画的描述。第一处,作者写道.“妈妈站在月亮底下,我站在太阳底下,妈妈站在太阳底下,我站在月亮底下。”语言纯正直白,没有任何修饰,但却给读者一种悬念,具有吸引读者的力量。事实是,此时的表达越平淡,反而越吸引读者。
第二处,作者写道:“妈妈,你站在月亮下面的时候,有个人站在太阳底下想你;你站在太阳底下的时候,有个人站在月亮底下想你。”此时,悬念解开了,原来画中表达的是思念,原来这四幅画中有如此的内在联系。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没有称呼自己为“我”,而是用“有个人”。这就显得很有意思,为什么在对话中不直接称呼“我”,而是用“有个人”呢?“有个人”读起来好像更加有距离感,更加有一种神秘感,作者在这里并不明说,但是读者却更加感受到一种亲情的力量。特别强调“一个人”,也说明孩子希望自己在妈妈心目中具有很重要的分量。同时,这使得文章读起未有一种“委屈”“欲说还休”的特别的味道。当然,儿童在写作时并没有这样的理性思考,只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才使得文章具有如此别样的意蕴。
第三处,作者写道:“晚上,我站在月亮底下,想妈妈,我知道,妈妈这时候也站在太阳下面,想我呢。”巧妙地回应了上述表达,此时的语句变短了,语气却又变得平静、自信、乐观,让人觉得孩子的情感有了寄托,孩子不再孤寂,她的内心有了希望,这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
可见儿童作文在语言上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清浅、朴素、真诚,可见真正从孩子心底流出的语言,是美丽的。不恰当的作文教学常常要让孩子用上很多所谓的好词好句,恰如给孩子化上浓妆,显得不伦不类,也极大地损害了孩子对习作的审美敏感,令孩子误入歧途。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儿童作文的深度是在儿童自觉的作文意识主导下获得的,像这样的作文完全是在儿童自发的情况下获得的,如果我们非要让儿童按成人的方式创作出这样的作文,反而事与愿违了。
我们在这里展示这样的作文,并对其进行分析,意图在于呼唤成人对儿童作文真正引起重视,并能由衷地尊重儿童作文。只要我们给予儿童相对独立、自由的作文空间,儿童作文就有可能还给我们一份惊喜。
因此,儿童作文深度的获得,是由儿童特定的童年时期的特点决定的。同时,也与我们对儿童作文的认识与态度密切相关。
(浙江省绍兴市钱清镇中心小学3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