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如影随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良好的听话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好学科知识的必备基础。听话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张老师在教学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倾听:一是要求学生认真听。如,听写新笔画组成的两个字“壮”“祖”时,要求同学们认真听教师读这两个字,听清楚后认真书写。教师范读课文时,提示学生要认真听老师读课文;听写生字时,要求学生听清楚后认真书写;二是注重评价激励。如学生评价他人读书时“碧绿”“洁白”“火红”“蓝色”等词语读得好,教师及时表扬。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如在指导学生理解每小节意思时,学生朗读时会说:请听我读。学生的认真倾听为他们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巧设时机
第一学段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尤为重要。课堂就是教师教学生说话的地方,是师生进行对话交流的场所。
由“说贺词”导入展开师生亲切交流,既拉近了师生距离,又为学生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在学生说话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梳理表达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口语表达。在“说贺词”的基础上,认识“贺年片”,既引入了课题学习,也为后边学习写贺年片埋下伏笔。
教师还巧妙设计谈话时机,于诗歌空白处激发学生想象,比如:如果你是这只白鸽,你最想飞到哪里?你会驾着小船去开发哪些宝藏呢?这样的问题激起了同学们积极的思考,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拓展了诗境,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读——重在引领
诗歌教学,朗读示范很重要。张老师首先通过范读引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借助重点词语来读好诗句。比如,抓住“碧绿的树叶、洁白的云朵、蓝色的贝壳、火红的朝霞”等短语让学生来了解课文,同时让他们积累词语,学习量词及朗读的方法。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发现、勇于表达。当学生发现这些短语中都有表示“颜色”的词语后,教师便顺势而导,指导学生读好“的”前面的关键词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张老师还重视朗读方法的训练和想象力的培养。比如,引入情境,鼓励学生带上自己的感受去读诗歌。学生说在树林里感到快乐时,老师便说:请你开心地读一读。学生明白了蓝天高远,需要呼喊才行,教师便指导学生读出“呼喊”的感觉来。这些指导明显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效果。张老师还巧妙利用诗中空白,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比如,如果你是这只小白鸽,你最想飞到哪里?你会驾着小船去开发哪些宝藏呢?学生放飞思维,既领悟了诗人的丰富情感,也体会到了诗歌的神奇美丽。
四、写——水到渠成
语文学习重在借鉴,除了积累语言文字,还要借鉴文本表达方式。教学中,张老师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写作指导。通过营造情景,教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在听说读写中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会了运用,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