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
鉴于工作关系,笔者近年来随机听了200余节初中写作指导课,总的印象是教师的作文指导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没有太多的帮助,初中作文教学整体现状堪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
现状一:忽视写作规律、认知规律,过多“快餐式”“碎片式”的灌输写作知识、写作技巧的现象,在课堂上频频发生。
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遵循写作规律、认知规律。笔者认为,认识写作规律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而是通过学生的阅读积累、扎实训练以及学生自己的体悟获得。关于写作知识,黄厚江老师曾有_一个比喻,很有说服力。他说:“打个比方,就像一个人生了病,如果缺蛋白质和维生素,可以吃点药补充一下。但小孩生下来,我们绝不能就让他根据各种需要直接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而是从正常的饮食中获得各种需要的营养。”这个道理语文教师一定要弄懂。在写作课上过多地传授相关的写作知识,就像让学生喝各种营养液、吃各种补药一样,终究是不能调养出好身体的。那么,写作知识到底要不要讲?当然要讲。但是不能把写作知识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应针对初中生年龄和认知的特点,把写作知识糅合在阅读教学中讲。
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在写作概念、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上花很多工夫。笔者曾听过一节“学写游记”的写作指导课,教师先是阐释游记的概念,然后简单介绍《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等名家名篇,归纳出游记写作的四种基本套路:移步换景式、融情于景式、怀念式、组画式等,接下来让学生仿写。两节作文课,花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概念。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所听的200余节作文课,80%以上的课是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黄厚江老师说:“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尤其是对于写作来说,方法和技巧本身并不是写作能力,也不是写作素养。……没有积累,没有体验,没有感悟,技巧几乎是没用的,甚至会适得其反。”
现状二:忽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课外阅读的积累,过多的指令性写作让学生的写作味同嚼蜡。
新课标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然而,这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本做不到,即使读几本名著,也是中考要考的。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的教学都是“快餐式”的,往往是中考考什么题型,教师就让学生练什么题型。近些年来,中考作文文体不限,很多教师就训练学生只写一种文体,甚至弱化文体,学生写出的文章“四不像”,最后连最基本的记叙文也写不好。记叙文写得像记“流水账”,材料不会取舍,详略不会安排,细节不会刻画,主题不会提炼。笔者问卷调查了30余所初中校的写作教学情况,对卷中“你每次写的作文题是自己选择的,还是老师事先规定好的”,95.2%的学生的答案是老师规定好的。可以说,过多的指令性写作已让学生的写作兴趣丧失殆尽,他们之所以能完成作文,就是为了考试的成绩,中考的指挥棒已经严重制约了初中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现状三:忽视制定长期的系统的作文教学计划,过多的随意作文让学生的写作训练形同虚设。
在笔者所做的调查问卷中,80.4%的教师回答“没有系统的写作计划”,81.2%的教师回答“没有规范的写作教案”。写作计划的缺失、写作教学的随意造成了写作指导课的低效。作文课上,有些教师随意布置一道作文题,简单概述作文要求,讲点作文知识,就让学生作文;有些教师只是根据单元作文训练知识,提供一篇范文,供学生模仿。像这样的写作指导课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初中三年过来,教师的写作指导功效微乎其微。
从学生层面来看,每次作文就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根本不明白每次作文的训练点是什么。一学期下来,一学年下来,学生的写作训练形同虚设。
面对初中作文教学积重难返的现状,笔者认为,减少指令性写作,增加学生自由写作的时间和空间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尝试采用以下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路径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意识
叶圣陶指出:“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是两回事,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把课文讲好,使学生理解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语言是怎样运用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无痕”渗透写作意识,是学习写作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比如,在教学《甜甜的泥土》一课时,可以这样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教师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感知课文后明确:课文写了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先写“离异母亲到学校为儿子王小亮送奶糖”,然后写“王小亮分奶糖”“埋奶糖”,最后写“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教师又提问:“送奶糖”“分奶糖”“埋奶糖”“化奶糖”这些情节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不能。这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教师再提问:“王小亮受‘现在的妈妈’虐待”这一情节能不能调到开头?为什么?学生明确:不能。课文开头写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在寒风中到学校来送奶糖,设置了为什么到学校送奶糖的悬念;中间写王小亮在泥土中埋糖,又设置了为什么埋糖的悬念。这样,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使文章写得张弛有度、摇曳生姿。如果调到开头,则没有这样的效果。再比如《背影》的写作思路:“点出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思念背影”。像这样,课文一篇篇教下去,训练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形成理清文章思路的写作意识,并把这种意识“无痕”地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
路径二: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认为,作文应该是有了感想才写,有题目了再写就已经不自然了。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自主选择文题、自主选择素材、自主抒发情感、自主确定写作形式,不受任何束缚和干扰地自由作文。比如可以写家庭琐事、学校见闻,也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笔者在写作课上,常常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内容包括一周以来全国各地发生的事件,有国家大事,也有地方小事;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也有针砭时弊、揭露社会阴暗面的。目的在于触动学生的心灵与这些事件碰撞,进而产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愿望,至于以什么形式、什么体裁呈现,完全由学生自己选定。于是写作就成了学生觉得愉快的事情,他们知道写作是为了“自由表达”自我心灵的需要。为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笔者每月都要举行一次学生“自由表达”写作展示交流活动,邀请班级任课教师和部分学生家长参加。学生自由写作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大大超出我的预期,有写微小说的,有写散文的,有写微剧本的,有一个学生竟然展示了三首诗歌:一首五言绝句、一首七言律诗和一首词。有的学写颁奖词、节目串词、宴会致辞、广告词,写倡议书、对联等等。班上有位学生一个月最多写了22篇,最少的也写了8篇。没有了指令性写作的强压,学生写作的主人翁意识被唤醒,爆发出来的自由写作的潜能令我们喜出望外!
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有创意的表达。比如,江苏南通市新联中学王俊杰老师在一次“咏物抒怀”的写作指导时,让学生展开联想,以丰富的想象力给写作材料赋予新的生命,从中展示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和视野。一个学生交来一篇很有创意与内涵的植物寓言《百合花》:文章不是借百合的努力开花终成花王的常规构思来寓意努力之重要,而是借百合盛极而衰后得以悟道新生的故事,告诉我们急功近利将自累身心的人生哲理。
路径三: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写作平台
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写作平台,拓展学生写作的空间,是当前信息时代改变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为此,我们创立了校园写作云平台,让每一位学生的习作时刻处于“公开发表”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这种网络作文让学生的写作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思想的自由表达,是自发而写,有所为而作。在云平台上,每个学生既是读者又是作者,评判他人也接受他人的评判;教师不再是最后的裁定者,只是读者中的一员。每一个学生不仅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和观点,还可以利用平台的交互功能,通过在线讨论、BBS等方式来持续对习作进行关注和讨论。平台讨论区可记录讨论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记录互相评改作文,从而促进更深层次的交流和互动。在2014年暑假的“微作文”自由写作中,笔者教的两个班106位同学共提交863篇“微作文”,点击查看量高达19271次,评论意见数2658次。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作者、读者互动之频繁大大超出笔者的预期。
当然并不是说学生的作文都是自由写作才好.适当的指令性写作仍是必要的。但前提是我们的指令性写作必须要有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不能等到要上作文课了,教师才到处找找、想想,这种简单化、草率化、不负责任的指令性写作是万万要不得的。正如黄厚江老师所言:“坚持自由写作和指令性写作的结合与互补,才是中学作文教学最基本的策略。”
①②⑥黄厚江《坚持自由写作和指令性写作的结合与互补》,《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8期。
③叶圣陶《叶圣陶文集》第13卷第17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2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⑤王俊杰《让写作教学走向“无痕”》,《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6期。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教育局教研室2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