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13年苏州市初中化学教师优质课评比中发现,初中教师注意了追求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性,但在学科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上却存在不足,主要表现是:忽视推理方法的合理性、忽视物质结构状态的真实性、忽视反应机理的真实性。提出要注意提升学科教学的品质。
教育期刊网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教学方法;科学性;严谨性;学科教学品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3?003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3年苏州市初中化学教师优质课评比于9月25日在苏州高新区苏州实验初中举行,来自苏州市的12位教师参加了这次比赛。比赛分3组进行,4人一组,3个小组的课题分别是第3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中的“分子”、“原子的构成”和“离子”三个课题。评比要求:依据2011版课程标准及其上教版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和现场实时上课。评比主题是:“基于培养学生微粒观的初中化学教学”。
笔者有幸担任了这次活动的评委,听课的课题是“分子”。连续听了4位参赛教师的课,有喜有忧,觉得我们初中教师在追求教学方法上不遗余力,但在学科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上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1 喜――追求呈现手法的多样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它的特性有:分子很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等。如何说明分子具有这些特性,参赛老师动了不少脑筋,手法呈现出多样性。笔者试举几例:
案例1 如何说明分子之小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66页第3章第1节中有如下描述,“用胶头滴管滴下的1滴水(约0.05 g)中约有1.7×1021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 kg。如果把一滴水放大到地球那么大,则一个水分子仅相当于1个乒乓球那么大”[1]。
教材中利用了很多数据来说明分子很小,这是一种方法。但有位参赛教师利用显微镜下看人体的图片来说明分子很小(见图1),很有新意。
案例2 如何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上教版教材中“大量科学研究证明,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2]。
实验1:将一小块干冰放进一塑料袋(如图2左),将袋口扎紧,一段时间后看变化(如图2右)。
干冰升华后,塑料袋鼓起。这个实验能说明两点:一是干冰分子是运动的,二是由二氧化碳分子间的距离变大,说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实验2:将品红固体放入盛有热水(图3左)和冷水(图3右)的烧杯中。
干冰和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它们都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因此得出结论:“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这种推理方法显然是有问题的,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我们不能通过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因为一个实验具有偶然性。例如:二氧化碳通入水中,滴入石蕊试液,溶液变红,二氧化硫通入水中,滴入石蕊试液,溶液也变红。我们能不能根据上述两个实验,得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呢?显然不能。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明:“同种分子化学性质是否相同,我们应该通过大量的实验来验证,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做大量的实验,但科学研究已经获得大量事实证明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2.2 忽视物质结构状态的真实性
某些参赛教师设计下列图4、图5来阐述“用分子的观点看纯净物和混合物”。
分析: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因为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但参赛教师忽视了水是液态,冰是晶体。在冰的晶体结构中,水分子(即冰晶体的分子)以一定的方向排列在晶体点阵内,每个水分子都被另外四个分子所包围,这四个水分子形成一个四面体。这种排列方式是比较松散,体积较大。在冰水混合物中,水分子的排列并不是都是无序的,而且冰中水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液态水中水分子之间的距离要大。因此我们不能用上面简单的图示表示冰水混合物的内部结构,图6就比较贴近真实情况。
2.3 忽视反应机理的真实性
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至关重要,相同的反应物,如果条件不同,产物可能不同。例如二氧化碳和水在常温下可生成碳酸,但如果通过光合作用则可生成葡萄糖和氧气,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同样,即使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相同,如果条件不同,反应的机理也不尽相同。
为了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一位教师用了图7来说明。
上图存在着一个“硬伤”,即把“电解”和“分解”混为一谈,水在高温下分解,水分子变成氧原子和氢原子,然后2个氢原子组合成1个氢分子,2个氧原子组合成1个氧分子。但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电解时,阳极是OH-离子放电,电极反应式为:4OH--4e-=2H2O+ O2↑;阴极是H+接受电子,电极反应式为:4H++4e-=2H2↑。两个反应的机理完全不同,因此如果要用上述图示从微观上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笔者建议将“电解”改为“分解”更为合适。
3 思――提升学科教学的品质
什么是有品质的教学?有人说有品质的教学必然是有内涵的教学,它能够“漂”洗掉学科中的杂质,淘出引人入胜的知识,显现它的“亮”白。笔者认为有品质的学科教学必须要具有以下两个要素:
3.1 有品质的学科教学必须是严谨的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化学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化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而要做到这点,我们的教学必须是严谨的,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3.2 有品质的学科教学必须是艺术的
何谓“课堂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技能、方法给人以美的享受的那些东西。它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方面的艺术;二是教师教什么的艺术;三是教师怎么教的艺术。
教育和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共同活动。这一活动的实施过程,犹如一场演出,教师处在导演兼演员的角色地位。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以充分自由创造的天地,发挥教师特长,形成教学风格,教师可以像艺术家一样,以独特方式、才能,进行艺术性、创造性的劳动。实践证明,教师每一次的教学成功,都不是原有程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劳动过程中有新的创造。
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教师的劳动比艺术家的劳动更复杂、要求更高。只有课堂教学达到艺术的境界,教师和学生才能够享受艺术人生。
学科教学,我们要追求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教学精彩纷呈,避免了千篇一律。但我们在追求教学方法的同时,不能忘记了学科教学的品质,科学、严谨是化学学科的灵魂,艺术化的教学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益的保证。
参考文献:
[1][2]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