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巧用“小栏目”共享“大舞台”

  • 投稿麦克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1044次
  • 评分4
  • 91
  • 0

摘 要:“小栏目”是初二思想品德教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这些小栏目形式多样而又富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对这些栏目的巧妙处理,可以为学生成长提供广阔的舞台。结合初二教材特点和学生成长特征,有四种处理“小栏目”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小栏目”的大舞台上获得真实体验,从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并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

关键词:小栏目 思想品德课 教学探索

作者简介:刘小娟,女,江苏省江阴市利港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苏教版初二《思想品德》教材穿插了大量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小栏目”,既有知识链接、名人名言、阅读感悟等体悟形式,又有对话、感悟、探究等活动形式。这些栏目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并以初二学生身心变化特点、生活事件和遇到的问题为基础而精心设计的,它能促使学生在多重关系的交互和矛盾中去探究、感悟和践行,从而提升生活经验,构建道德生活。据统计,上、下册教材有“名人名言”51处、“品味人生”1处、“对话”30处、“感悟”38处、“阅读感悟”30处、“探究”50处、“知识链接”51处等小栏目。可见,小栏目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的份量,已成为教材内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这些小栏目的设置具有思想性、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它们有机地拓展了教材的内容,与正文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启发,为教师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活动方案。用好这些小栏目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巧妙利用“小栏目”,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的一个课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按“小栏目”的不同形式和功能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激活“小栏目”,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与初一教材相比,初二教材漫画类图片减少,课堂动手类活动减少,活动的思维容量增加,但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经验型。为了支持学生直观、具体的感性经验,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笔者激活各种“小栏目”,让学生尽可能在活动中学习,身心愉快地追求知识。手工制作是思想品德教学丰富的课程资源之一,将手工制作引入思想品德课堂,设计新颖,效果显著。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成果意识都得到了培养,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的制作,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如在讲第二课“积极的生活态度”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有一项“探究”,我结合班主任的班会课进行了五个生活技能比赛,有叠衣服比赛、钉纽扣比赛、包馄饨比赛等,提前一个礼拜布置,活动很成功。手工操作,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共鸣,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能够成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经验”。

其次,整合“小栏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小品、名人小传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寓言、成语、笑话、引人人胜的小故事等,都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对象。初二学生表演欲很强烈,他们希望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全部讲出来。教师只要多下点功夫,精心整合课文中的“小栏目”,设法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回答这些问题,故事讲完时,道理也就明白了。例如,在第三单元第七课“行为与后果”中的“对话”内容是:海因茨的两难抉择。笔者首先按照书本把海因茨痛苦抉择的故事设计成形象直观表格,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填写表格。通过探究,学生为海因茨提出了很多行为选择,在分析中学生逐渐明白无论海因茨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但学生总觉意犹未尽,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为了处理好教材中的“感悟”和“探究”,笔者依据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性整合了教学资源,设计了海因茨故事接龙,在接龙中使学生将教材上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作为与不作为”知识点轻松地消化、吸收。

又如,在第三单元第八课“有肩就得挑担子”中的探究为:请参照上述分析方法,就社会领域中的一个职业或一个社会角色进行分析。笔者整合教材正文和小栏目,设计了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公众人物——姚明,让学生探究。

材料:姚明的简历。姚明出生于一个篮球世家,父母亲都曾是篮球运动员。他18岁成为中国国家篮球队员。2002年以状元身份加盟美国休斯敦火箭队,是NBA历史上第一位外籍状元。2009年,姚明收购上海男篮,成为上海大鲨鱼篮球俱乐部老板。2011年进入上海交大学本科课程。

探究:从姚明的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出哪些社会身份,分别承担什么责任?并就其中他所承担的队员或俱乐部老板的社会角色说说他承担责任的来源(法律依据、职业道德要求和社会希冀)?

活动交流:

通过探究,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社会角色都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同责任具有不同来源,责任是复杂和多样的。正是在对这些责任的履行中,我们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既能自然过渡到本框内容的学习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也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再次,完善“小栏目”,开展内容鲜活的道德实践活动,实现知行统一。由于编写时间等原因,教材中个别“小栏目”内容滞后、一些探究活动缺乏可操作性。比如,在第一单元“自立自强”第二课“积极的生活态度”中的“探究”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遥远。他们社会阅历浅,无法想象或者根本没想过自己5年后、10年后、15年后、20年后乃至更长远的目标。如果就此问题探究,很可能事倍功半。笔者把这里的“探究”改成“本学期我最想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让初二学生开展一次校内的社会调查。实施社会调查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较好的思维和写作能力,此活动能展示他们的风采和独特性。教师可以帮助他们确定调查的主题、调查的内容、调查的时间和地点,设计好调查表格,调查完毕之后,完成相应的调查表格。此次调查对象为本校初中学生,调查的主题是“本学期我最想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明白作为中学生确定人生目标时要注意:首先要切实可行;其次应相对稳定。同时,使他们懂得实现目标要依靠行动及相应的配套措施(调查表设计如下)。

最后,升华“小栏目”,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过程,而情感教育又是以感受、体验为基础的。教师要创设真实而感人的教育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情感世界,打开心扉,达到情感共鸣。如笔者在讲第二单元“亲近师长”第四课“人不能选择父母”时,先出示几组照片:第一组照片是江苏省海澜集团董事长周建平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第二组照片是学生和父母的家庭生活照;第三组照片是班级家长会照片;第四组照片是陈斌强老师和他母亲的照片。

第一问:你觉得哪几组照片最具亲切感?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大都回答第二组,因为有家庭的温馨感,有血浓于水的亲情,还有小时候的自己。第二问:同学们希望不希望你的父母或你自己将来能成为第一组照片中的成功人士?许多学生答愿意。第三问:如果让你离开你的父母去做第一组照片中的名人的子女,你愿意吗?为什么?学生答不愿意,因为没有感情。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让学生了解课本中知识链接里的“血缘”、“血型”内容;接下来让学生明白人不可能选择父母,也不应该挑剔父母,我们和父母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单独播放2012“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第四问:如果你是在座的评委,请问你怎样评价陈老师。学生评价陈老师是好儿子,孝顺、爱母亲、负责任等等。接着笔者又追问:“我们现在能为亲人做点什么呢?”意在使学生深刻理解父母的外貌、性格、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但我们可以体谅父母的辛苦,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儿女成长的快乐。

总之,初二《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小栏目”能够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提供广阔的大舞台。巧妙运用这些“小栏目”,将会极大丰富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从而实现知行统一。当然,教无定法,由于每一课教学内容不同,教师在运用“小栏目”时,一定要依据小栏目自身的特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采取灵活的方法。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师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小栏目”的大舞台上获得更多的真实体验,转变学习方式并学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