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志科
摘要】张学良,这位中国现代历史上颇有争议、颇为独特的人物,在其短暂的政治生涯中,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不朽的贡献,被誉为“抗战事业的千古功臣”。从东北改旗易帜到发动西安事变“捉蒋放蒋”,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无不体现出他的爱国思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张学良;西安事变;爱国思想;千古功臣
张学良,字汉卿。出生于1901 年,辽宁海城人。其父张作霖,是亲日派的北洋奉系军阀首领。由于受欧美资产阶级的文化教育和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欺压和蹂躏,张学良在青少年时代就萌发了爱国思想。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子承父业,被奉系元老推为首领,任东三省保安司令。1928 年12 月29 日,张学良不顾日本及亲日派阻挠,宣布东北改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促成国家统一。这是张学良爱国思想付诸实施的一次重大行动。“九·一八”事变后, 由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国东北三省在短短的四个月零十八天就全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白山黑水生灵涂炭。1935 年,日本帝国主义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1935 年8 月1 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捐弃前嫌,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 年12 月9 日, 北平各大中学校学生举行大规模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爱国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运动”、“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反动军警对爱国学生进行镇压。“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华北的阴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此时,张学良奉蒋介石之命,正以十万兵力“围剿”只有七、八万人的陕甘红军。结果,在劳山、榆林桥和直罗镇三次战役中,东北军两个多师全军覆没。这给张学良及其官兵带来极大的震动,使他们深感打内战“苦战无功,将来势必由损失而渐消灭”。当初, 张学良拥护蒋介石是想借助其实力帮他收复东北,报父仇雪国耻。但是,残酷的现实告诉他“, 剿共”乃是一条死路,只有与共产党联合抗日,才有光明的前途。张学良将军决心与主张抗日的中国共产党接触。1936 年4月9 日,根据张学良的提议, 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人在延安和张学良会谈,共商救国大计。这次会谈,对张学良走上联共抗日道路具有决定性意义。张学良决定说服蒋介石放弃“剿共”,联合抗日。1936年12月4 日,蒋介石亲临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剿共”。12 月9 日,西安地区学生举行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爱国请愿游行,蒋介石命令张学良用武力制止。张学良为学生激情所感动,10 日、11 日接连向蒋介石“进谏”,竞被蒋介石斥之为“犯上作乱”。为形势所迫,张学良与杨虎城商议,决心实行“兵谏”———把蒋介石捉起来,逼他抗日。13 日,张、杨通电全国,陈述事变动机完全出于抗日救国,对蒋介石本人必定“保其安全,促其反省”,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等八项抗日救国主张。
西安事变毫无疑问是非凡的创举,但事变本身并不能立即促使国民党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如果仅有西安事变而没有张学良给予西安事变的圆满结局,内战同样不会终止。首先是日本方面,在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改变事件的目的、方向,力图把事变引向国民党与西北各部之间的大规模内战,以从中渔利;其次,亲日派方面企图利用事变扩大自己的势力,亲日派何应钦等人打着“救蒋”的旗号,积极主张“讨伐”张、杨,炸毁西安,想置蒋介石于死地而代之;再次,以宋氏兄妹为代表的亲英、美派,他们力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确保蒋介石的安全,由于日军侵华的加剧,严重侵犯了英、美的在华利益,蒋介石是他们在华统治的最好代理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就成为他们最大的愿望。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张学良将军及时送蒋返宁,顺应时势,消弭了西安事变后列强对华的种种企图,避免了因南京政府内部两派斗争引发大规模内战的可能,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从而推动中国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由分裂内战走向团结抗日。张学良将军送蒋返宁之举,不仅促进了西安事变的最终和平解决,而且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蒋介石一贯奉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蒋介石仍集中全部兵力进行“剿共”内战。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进行长征。1936 年12 月初,蒋介石又调集飞机70 多架,集中30 多万大军包围陕甘红军,妄图一举歼灭。却“不料仓促之间祸起肘腋……西安发生了张劫持统帅的双十二事变。此次事变,为我国革命过程中一大顿挫,十年剿匪之功预计将于二星期至一月内可竟全功者, 竟生此变,几全隳于一旦”。西安事变打消了蒋介石第六次,在他看来也是最后一次“剿共”的企图, 从而保存了革命的力量。张学良的历史功绩, 不仅在于捉蒋,而且在于明智地放蒋。他以自我牺牲为代价实现了中华民族一致抗日的宏愿,不愧是“有大功于抗战事业的千古功臣”。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城:1936 年9 月20日致蒋介石电
[2]台湾·张其昀,国民党《党史概要》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