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历史教学论文范文,历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谈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 投稿首席
  • 更新时间2017-10-31
  • 阅读量851次
  • 评分4
  • 74
  • 0
[摘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科知识的结合和教师的有效指导,而有效的指导贵在方向的引领。当前,高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应该做好研究主题确定的指导、方案设计的指导、成果汇报的指导,旨在让历史学科与研究性学习活动走向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6403

2012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颁布《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该方案指出:研究性学习由学校根据教学实际和办学特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并规定:课题研究方法学习为1学分,完成一个调查探究课题为2学分。该方案揭示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不够到位,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发展。本文着重就教师在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指导提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做好主题确立的指导

高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是教师指导学生确定研究主题的根本所在。

1.重视知识整合,让学生在学科问题中寻找研究主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善于观察、勇于思索、敢于质疑,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关心社会生活,学会思考历史与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主题活动展开思考与研究,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第一步。

教师可制作如下表格:

教师提出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就意味着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了自己思考的问题。如(1)历史名人:对曾国藩、拿破仑等历史人物的再认识,毛泽东诗词与时代风云等。(2)历史问题:古希腊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异同,近代日本大肆扩张之缘由等。(3)历史上典章制度:中国科举制受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的原因探析,清代专制政治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4)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等。(5)其他:举办世界多极化趋势与和平发展的关系演讲会,举办“光荣与梦想——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展览会等。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有价值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2.依托乡土历史,让学生在区域资源中寻找主题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如我们浙江台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祥地,长三角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获得灵感,选择研究主题。

学生通过对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有了如下问题:东吴卫温船队首航台湾研究、台州文化名人研究(如宋代江湖派爱国诗人戴复古等)、“浙江红旗第一飘”亭旁起义旧址“红色旅游”项目建设的调查、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对策、近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等。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主题实施的可行性时,尤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确定恰当的研究范围。高中研究性学习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质疑、解疑和创新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虽然模仿科研的方法,但毕竟与专业研究不同。主题研究范围过大往往是学生选题的通病,它严重阻碍学生的研究进程,并使研究举步维艰。如有些研究小组提出的主题:“唐太宗的千秋功过述评”“改革开放以来中外经济发展状况比较”“探讨加入WTO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

这些主题的研究范围过大,凭学生目前的知识结构、能力、精力等条件很难完成相应的研究。即使进行研究,往往无功而返或者浅尝辄止。但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些研究主题,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积极关心现实社会问题、学以致用的良好品质,再与学生共同分析主题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研究范围,把它缩小为其中某个问题或某一方面问题。如“唐太宗的千秋功过述评”,可调整为“唐太宗的用人策略研究”;“探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可调整为“结合当前实际,就有关世界和平的某一主题组织讨论会或辩论会”。通过缩小研究范围,使资料收集更加明确,研究方向更加清晰,学生更加得心应手。

(2)选择最佳的研究角度。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课题的研究价值就会不同,实施的难易程度也会不同。如学生课题“戚继光在台州抗倭遗址的研究”,可以从“抗倭遗址”的现状开展调查,可以从“抗倭遗址”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也可以从“抗倭遗址”保护对策进行研究。这三个不同的研究角度所体现出来的研究难度是逐步递增的,现状调查相对容易,而形成原因不仅需要深入了解“抗倭遗址”的现状,还需要军事等方面的知识。“抗倭遗址”保护对策则需要在前两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对策措施,难度最大。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人力(如合作伙伴等)、财力(如实验器材添置等)、精力(如活动时间等)上进行分析,选择最佳的研究角度,使学生的研究热情得以持续,使研究课题顺利实施。

(3)研究内容具体化。选题所涉及的研究内容过于抽象和理论化,不仅会使研究方向很难把握,也会使研究活动受到较多制约。如有些学生提出的主题:“南京临时政府倡导的公民道德观之研究”“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生死观研究”……“公民道德观”“生死观”等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往往很难把握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研究方向迷失,即使进行研究,也容易出现跑题、偏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研究内容具体化上作调整。如“南京临时政府倡导的公民道德观之研究”,可调整为“南京临时政府发展实业之研究”;“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生死观研究”,可调整为“戚继光台州抗倭活动研究”。这样既保留了学生原有的研究兴趣,又提高了研究实施的操作性。

二、做好研究方案设计的指导

主题确定之后,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周密完善、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是开展活动的行动指南,使学生对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更加明确、研究的步骤和分工更加清晰、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更加科学,也是顺利完成研究的前提条件。

教师要求学生在选好主题后,制订初步计划,由各研究小组派代表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吸取同学的建议和意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情况,研讨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计划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为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如2015年10月,我市某中学学生以“历史著作阅读情况调查”为研究课题,当时研究方案如下:

该课题提出后,教师提出问题:怎样的著作定性为历史著作?高一又能有多少学生在阅读历史著作?访谈、问卷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信度有多高?此外,教师还发现组长和多数组员是学校戏剧社成员,对表演具有一定兴趣,而对这样的调查研究积极性不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教师引导学生对研究方向进行调整。通过教师的点拨,该小组重新确立了研究主题:“放飞心灵,放飞个性——历史课本剧活动实践研究”。新的设计方案如下:

由于该研究更切合本研究小组成员的实际,所以激发了他们的探求欲望、学习热情。通过该小课题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小组成员团队协作、历史探究、文学创作、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三、做好成果汇报的指导

学生经历了选题确定、方案设计、开展研究后,最后的重要一环就是成果的总结与汇报。这个环节信息量最大、形式最丰富、生成性最强,也最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在成果汇报前,整理资料是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筛选与整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取有效信息。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注意评价与反思。既要总结取得的经验,也要反思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提出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的新问题,作为后续研究的延伸。学生展示成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静态展示一份调查报告或一篇小论文,也可以通过动态的方式展示,如主题演讲、论文答辩专题讨论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时,由于其能力有限,往往无法分析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可能会出现错误的结论和判断。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新史观及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有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英雄与时势、继承与发展、原因和结果、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观点,采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进行论述。

如我市某学校的学生,对南京临时政府《告各友邦书》进行研究。他们通过课外查找和阅读有关史料,运用史学研究方法,撰写了一篇观点鲜明、史料翔实、有理有据、逻辑严谨的研究报告。该研究小组阐述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在当时,革命与反革命的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特别是在帝国主义敌视的情况下,认为“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是临时政府权宜之计、明智的决策,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的顺利进行。学生没有照搬史学界及教材中所提的“是资产阶级妥协软弱的表现”这一定论,他们在其中呈现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十分难能可贵。

总之,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要做到及时鼓励、春风化雨,适时点拨、指点迷津,以促进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当然,教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还涉及基本科研方法、小组分工与协作、中期汇报等很多方面,本文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