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寿 刘德晃
(福建省尤溪县西城中心小学)
【摘要】科学课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带领学生亲历科学活动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实是求事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动手;动脑; 探究;
探究既是科学课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课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经过多年的教学,我体会到“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活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忌只讨论不动手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我们教师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观摩过一节《电路出故障了》的课。课中要求每一组学生都做个电路检测器,看是否能检测出故障电路中的故障点。但当学生都做好装置之后,教师却没让学生继续试验,就组织讨论,让每组学生上台讲自己是怎么设计制作的,要求其他同学提出质疑,设计者回答。由于在“动手试验——讨论——再动手试验——讨论——结论”的过程中,缺了“动手试验”这一首要环节,学生们无法知道该装置能否检测出电路的故障点,因此使讨论研究成了空对空。以致出现了提问者漫无边际地提问,设计者无法回答的局面。
科学课的本质是带领学生亲历科学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空谈。设计者设计了一个装置,如果有人提出装置有问题,最好的回答是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
二、切忌只动手不研究
有时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动手试验,却又往往忽视了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继续讨论和再实验论证,以求找到真实结果。例如,《做酸奶》一课,本应引导学生探究鲜牛奶、白糖的最佳配比以及发酵温度的控制,因为做酸奶时可能会有几种现象出现:(1)发酵时间过长,酸奶变质;(2)发酵时间过短,乳酸菌未使牛奶发酵成酸奶;(3)发酵时间适中,温度适宜,牛奶发酵成可口酸奶。我在初上这一课时,没有抓住“发酵温度的控制”这个关键目标,一开始就叫学生动手用鲜牛奶、白糖配制酸奶,然后叫学生按组汇报各组的鲜牛奶、白糖的配比,八个小组很不统一,只有四组比较接近。我当时主观地把四组比较接近的配方确定为标准配方,简单地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来确定一个事实。这样没有找出鲜牛奶和白糖的最佳配比,也没有让学生掌握酸奶发酵过程的温度控制,以至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带领学生亲历过程”没有完成。
三 、要动手试验和讨论研究相结合
1、给足时间动手试验。特别是三四年级学生,手部肌肉、小脑神经发育还不成熟,动手试验的经验少,需要更多的时间,有个别组到下课也没能完成任务。因此要安排20分钟以上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第一次试验。一节课只有40分钟,而一个科学家进行一个实验往往要几年、几十年,有的科学研究进行了一辈子还不能完成,要几代人的努力才完成。让学生亲历科学活动,一定要使他们认识到这一点。
2、实事求是寻找原因。汇报、检验第一次试验的结果后,如果试验失败,就要寻找原因。要教育学生从小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是“引导学生亲历科学过程”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例如《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一课,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不同?为了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让学生推测同体积的浓盐水和清水轻重一样吗?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它们的重量相同吗?引导学生试验测量并进行比较,初步了解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尽量全面、客观地去认识事物发生的原因。
科学课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推测,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试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亲历科学活动,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