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音乐教学论文范文,音乐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与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研究

  • 投稿为领
  • 更新时间2015-09-21
  • 阅读量662次
  • 评分4
  • 34
  • 0

周邦春 石瑾(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步伐,音乐艺术类招生也呈现出空前的旺盛,各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已占据着目前每年音乐类招生人数的绝大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音乐类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然而,音乐类招生看似兴旺繁荣,其实背后却正隐约地显现出一种危机。这种危机主要在于受艺考热的影响,地方高校纷纷新增设音乐专业,并且为了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教师的待遇,缓解学校办学经费的紧张局面,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盲目扩招,生源大战愈演愈烈;存在办学定位不准,没有立足实际;办学理念不清,没有特色;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以引进音乐学院毕业的专业人才为荣,学缘机构不合理;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机械地模仿音乐学院或师范大学的模式,一味地突出专业性,较少根据自身实际去量体裁衣,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人才培养上缺乏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存在学用、脱节的现象,致使学生好高骛远,实践能力差,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就业率严重下降,改行人数增多等诸多问题。如何改变这种困窘的局面,使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能够在国际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竞争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或者与其他音乐艺术院校或师范大学的音乐院系一样具有话语权则显得尤为必要。另外,本文提到的地方高校是指校址在非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的省属高校。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是社会和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

1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是突出音乐专业办学特色的客观需求 毋庸置疑,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兴起、发展和壮大在客观上有力地推动着我国整个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全国上下学习音乐的氛围出现了空前的高涨,国民的音乐素养也有了大幅的提高。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追求数量的教育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已开始由数量的发展转向质量和内涵的发展。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地方高校还是简单的效仿或照搬音乐艺术院校或师范大学的既有模式显然已是不合时宜。第一,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定位不够准确,有些好高骛远。第二,学校所处的位置是非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不具备地理优势。第三,地方高校师资队伍的专业技能、办学经验、科研水平都相对较弱,无法跟专业音乐艺术院校或师范大学相提并论。第四,地方高校的生源质量较差,大多数学生都是从高中才开始接触音乐,基础较差。但只要能够正确地审视自己,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突出办学特色,同样能够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地方高校属于应用型本科大学,培养的应该是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实践技能、熟知本地区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所在地区有着丰富的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师生可以利用采风、艺术实践的机会零距离地感受乡土文化的浓厚气息,体验民间音乐当中蕴含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情感、精神、审美及价值取向等。这一有利条件是任何一所远离农村的院校都无法比拟的。地方高校正是要把握这一有利时机,将本土音乐有效纳入课程体系,作为学生的必修科目。另外,要建立农村本土音乐文化研究基地,组织师生大力开展乡村艺术实践活动,用理论指导农民开展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打造传统音乐文化精品,定期与民间艺人开展本土音乐文化交流,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2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是加快区域文化建设进程的客观需求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就像是一种语言一样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在人类文化地域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在区域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本土音乐承载着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厚重历史,是人民群众劳动、学习与生活的真实写照,透漏着当地的民俗、风情、礼仪,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生活当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赞扬与批判。地方高校根植于地方,依附于地方经济与文化,它的发展代表着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对所在区域的文化建设起着引领与支撑作用。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要转变办学理念,加快教学改革,接近民众,贴近民众生活,要从着眼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的实际出发,加快音乐教育本土化进程。这既是音乐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地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由衷渴望,更是加快区域文化建设进程的客观需求。

3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是保护、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客观需求

过去,由于受欧洲音乐教育以及西方国家思想及文化的影响,我国的音乐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遵从欧洲的教育模式,对国内传统音乐文化缺乏必要的重视。近年来,由于世界化以及本土化浪潮的兴起、市场经济的冲击加上高校扩招以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得各级院校为了寻求更好地适应全球以及国内社会的发展现状,纷纷掀起保护、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热潮。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有着5000年以上的演进积累,其蕴藏之深,举世公认。然而,如此厚重的文化却未留存于一个狭小的地理空间,反而是在东西南北辽阔无比、高低交错山重水复的地域范围内成长起来的。在多种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孕育产生出了各地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有的现已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这些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与该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等息息相关,离开了该地便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土壤和条件,也就谈不上保护传承与发展。地方高校要审时度势,借助其自身的科研及师资优势,将音乐教育本土化,对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优秀传统音乐进行适时保护、传承、发展,使其重回民间更好地服务当地的文化建设。

本土音乐是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1 本土音乐是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基础和精髓

本土音乐在其产生与世代流传过程中,凝聚了历代人民的心血和智慧,经过了一个不断积累、沉淀和完善的漫长过程,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着悠久的历史、鲜明的地域特征、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代表着当地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特别富有活力和渗透力。如陕北的秧歌,内蒙古的长调,新疆的十二木卡姆,西藏的弦子舞,东北的二人转,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山西的二人台,山东的琴书,河北的梆子,福建的南音,云南的花灯,安徽的花鼓等等。这些原汁原味,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本土音乐在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和精髓。我们要紧紧依靠这些力量之源、文化之根,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2 本土音乐是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

本土音乐源于乡村,是历代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集体创作的艺术结晶,题材反映的都是发生在农民群众身边的人和事,表达的是农民群众的真实情感和思想内涵,农民群众是从事本土音乐文化创作、表演、欣赏以及传播的主体。因此,本土音乐是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各地政府及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要充分把握这一特征,积极带领、组织农民群众利用农闲时节、传统节日、庙会、集市等机会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本土音乐文化表演活动。既烘托了节日的气氛,增添了色彩,又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让农民朋友切身感受音乐文化建设带给他们的快乐,进而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如北方不少农村地区在冬季农闲时节开展农村物资交流大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个大会上除了进行商品买卖、物资交流之外,还给年轻人找对象创造了相互见面交流的好机会,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个好机会在农贸市场的大戏台上,尽情演绎着各地有代表性的地方传统文艺节目,这让忙碌了大半年的农民朋友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心情,饱食一顿精神大餐了。又如,不少农村利用春节和元宵节之际,组织秧歌队、龙狮队走村串巷,挨家挨户进行拜年也非常具有代表性。事实证明,这些本土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活跃当地文化建设都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 从事本土音乐创作、表演的民间艺人是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本土音乐根植于民间,吸收民间的养分,经历代民间艺人创作、表演、加工使其广泛流传后世,成为家喻户晓的传统音乐经典。这些散布于民间的“艺术家”们大多从小生长在农村,耳濡目染,伴随着本土的民间音乐一起成长,其艺术养分直接来源于农村,和农民群众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民间音乐创作和表演的主体,同时也是本土音乐传承发展的有生力量和业务骨干。加快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改善农村单调、乏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现状,活跃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养和文化水平,是乡镇、村文化干部的任务,也是民间艺人的神圣职责,要充分发挥这些民间艺人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使其有用武之地和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各地农村的情况非常的不均衡,有的地区做的好,民间艺人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政府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文化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而有的地区则门前冷落车马稀,大部分民间艺人都因生活所迫,年轻力壮的外出打工,年老力衰的无力经营,音乐文化建设面临着失传或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因此,只有高度重视民间艺人的作用,把他们培养成本土音乐文化建设的骨干,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才能使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与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关系

1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为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开辟了蹊径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理论,有较强的音乐实践技能,熟知本地区地方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开设的音乐专业课程理应带有本土音乐文化的元素和鲜明的地域特点;其从事的科研应立足于地方,着眼于农村传统特色音乐文化,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保护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创新,最终重新回归社会,为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与此同时,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首先,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需要的是懂专业、熟悉农村环境、能够吃苦耐劳、有奉献和敬业精神的专业人才队伍,离开了人才一切都是空想。其次,新农村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缺乏的是专业技术的指导,包括队伍的组建,音乐的创作、排练,乐器的演奏等。再次,不少农村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濒临灭绝和失传的危险,而这种局面光依靠农民群众是无法挽回的,需要借助外力的支援。高校音乐教育的本土化正好能为农民朋友提供以上几个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这对于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来说无疑是下了一场及时雨。

2 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为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吹响了号角,指明了方向。加快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是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农民的迫切需要。农村音乐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除了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外,在客观上也给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在音乐品种方面,仅从目前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所收集整理的有关民间歌曲、曲艺音乐、戏曲音乐、舞蹈音乐、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工作来看,民间歌曲的歌种就有千余种,精选曲目2万余首;民间舞蹈音乐品种有近1500种,精选曲目8000余首;曲艺音乐的曲种有300余种,精选唱腔有3000余段;戏曲音乐的剧种有200余种,精选唱腔有6000余段;民族民间器乐除《琴曲集成》已出版近20部外,独奏音乐曲目近千首,民间乐种百余种,曲目更是愈万首。地方高校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拥有这些丰厚的传统音乐资源,为其进行教学与科研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为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提供人力、专业技术和科研服务的支持;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在客观上为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丰硕的资源。二者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到资源共享,相互生成、互为补充。我们要结合区域性传统音乐文化与特色性的音乐专业学科,转变观念,创新意识,遵从艺术教育规律,发挥地方高校专业学科的优势,将所在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作为重点去挖掘、研究,并利用区域性的文化优势彰显其办学特色,体现其价值存在的意义,积极地为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服务,努力做到本土音乐文化学院化,学院音乐教育本土化。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视野下构建农村音乐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XJK013CGD115)

参考文献

[1]张映兰等音乐教育本土化与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办学特色研究[J].艺术教育,2011(12).

[2]于捷,融地域音乐文化特点,辟地方特色办学蹊径[J].艺术教育,2007(7)

[3]李素娥,区域性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科建设中的优势级价值[J].襄樊学院学报,2011(9).

[4]张燕浅谈山西民间音乐的特点及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2008(12).

[5]沈炳毅,高校音乐教育助力新农村音乐文化发展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2(4)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