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音乐教学论文范文,音乐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在民族音乐教学中传承二人台艺术的思考

  • 投稿Trix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961次
  • 评分4
  • 76
  • 0

宋亚术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二人台”是广泛流传于晋、蒙、陕、冀等西部地区的一种艺术性形式,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不仅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也具有不同的地域风格,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审美、教育资源,可以说二人台是紧紧围绕着黄河两岸及长城内外而存在的,它是黄河文化与长城文化的浓缩 。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二人台;形成;发展;特点;传承

二人台演唱的歌词大多数使用地方方言进行演唱。渐渐的二人台流行的地方没有那么广泛,由于喜爱人群的减少,二人台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地制约。在内蒙古,很多院校开始开设二人台课程,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是对于二人台来说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1 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

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在内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带,由蒙古民族的曲艺丝弦坐腔,结合并且吸收了汉民族社火中的舞蹈艺术,创造出舞台上一丑一旦两个艺术形象,并且以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表现出来,取名“蒙古曲”。清朝咸丰、同治两朝,(1851~1874)民间曲艺坐打腔结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动作发展而来。之后,随着创关东的移民难民把此艺术形式带到内蒙古的西部,由此扎根,发扬光大。明末清初,内蒙古土默特地区开始出现了职业二人台班社,一般每个班五至八人不等,剧目的内容和表演形式也有所提高,并且呈现职业化趋势。此地的蒙古族民歌坐唱——蒙古曲儿,演唱是蒙汉语兼用,蒙歌汉唱或汉歌蒙唱,这种蒙汉交融的唱法叫“风揽雪”,也叫蒙汉调。内蒙古人民遂随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转入定居以后,除经营牧业外,对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也极为重视。随着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上内地汉民为生活所迫,先后有数十万汉民从山西、河北、陕西和山东等地相继迁来,绝大多数定居在土默川地区(今呼和浩特、包头、武川、林格尔和清水河县一带),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从而逐渐形成了许多汉族聚居和蒙、汉杂居的城镇和乡村。这种历史状况的形成,蒙古族、汉民族人民在日常的劳动生活中,休戚与共,亲密无间,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的同时,也给二人台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二人台流行的晋西北、陕北、内蒙古西部以及河北一带,跨越不同省份和民族,东西长约1000多公里。在这片广漠无垠的黄土地上,雄浑的黄河萦绕而过,构成了二人台音乐文化繁衍发展的底色。这里,既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草原的过渡带,又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二人台音乐文化,正是由晋、陕周边汉族的农耕文化与鄂尔多斯游牧文化的嫁接、交融形成的。”

目前后备力量的青黄不接以及演员老龄化,严重制约着二人台艺术的发展,可见培养二人台“后起之星”的重要性。

1.1 面临的问题

(1)传媒作用。当今的二人台与它堪称姊妹艺术的“二人转”相比是望尘莫及的,究其原应可以概括为二人台的传媒力度不够,政府扶植不够,重视不够,另外还有新人才较少,剧目老化,没有新鲜的血液。

(2)语言因素。二人台运用的西部方言土语比较生硬,外地观众很难听懂,很难大众化。

1.2 保护措施

首先,要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专门的艺术学校,特别是在现有的艺术学校里增加二人台艺术的专业,使此艺术形式及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二人台”要组织有才能的剧作家、词作家投身艺术。其次有效的提高演员的专业水准,使二人台艺术更加专业化。随着社会的变化与音乐表演的需要,再加上人们欣赏水平的改变,二人台也开始在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面貌,在经过数年的变化,“二人台”在现实生活的肥沃土壤中不断汲取来自四面八方的丰富养料。

其次,多重传承,适度开发。创新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需要发挥多重传承的功能。“二人台”文化蕴藏丰富、其创新的形式也会更为多样。可借鉴其他艺术品种的创新形式,如:“长调”、“呼麦”、“马头琴”等艺术形式是蒙古族非常有代表性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族独特性的音乐符号,这些音乐在舞台上既有非常古老、传统的表演形式,也有时尚元素相融合、创新的表演形式。民族音乐在相互借鉴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2 表演形式及特点

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唱。它的唱腔相当丰富,西部吸收戏曲和蒙族音乐较多,西路二人台在演出前合奏牌子曲,曲目有百余种,来自戏曲、曲艺吹腔、蒙族民歌和佛曲,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

二人台艺术形式在表演内容上同时具备了它的民间性、反叛性和具有戏剧性的特点。

2.1 民间性

它的内容接近人民大众,特别是渲染的都是人民生活中的小故事;少谈政治,只是简单地表达劳动人民最真实的生活。其中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如《走西口》中的一段歌词,赞美了他们纯真而又美好的爱情,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爱恨分明的性格特质,充分反映了劳动者的聪明智慧。

2.2 反叛性

中国的传统戏曲和民间歌舞起源于原始歌舞,而原始歌舞又是部落族巫术礼仪活动和宗教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无论是戏曲还是民间歌舞,都源于宗教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2.3 喜剧性

二人台也富有独特的喜剧色彩,善用一些民间俗语、串话、歇后语、顺口溜,充满了生活气息,也体现了幽默风趣的特点,文字通俗易懂,易记忆、易流传。无论是唱词、对白都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它的道白是以河曲一带的方言为基础的,更富有清新质朴的艺术风格,正所谓“土生土长土里料,土言土语土腔调。”

3 二人台艺术传承中的思考

二人台艺术的健康传承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有凝聚力的群体和具有文化自觉的艺术生存环境。

3.1 重视二人台艺术

根据二人台艺术的特性,对二人台传承人的艺术技能加以认定,并采取动态保护方式和措施,确保选出最优秀的二人台代表性传承人,并要以科学的态度管理和保护好传承人。资质的艺人能够起到传承的角色,承担起传承的重任。二人台艺人根植于民间,抒发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喜怒哀乐的艺术特点,在群体中呈现出类拔萃;艺术造诣与水平要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以及政府、专家的肯定。二人台的深厚的艺术底蕴与丰富的精神内涵得到应用的尊重和挖掘。

3.2 合理地保护传承人

要激发和鼓励他们的从艺热情,比如在大型文化演出中给他们提供表演机会、公益服务活动中邀请他们参与、将他们聘为地方文化的形象代言人、在中小学中开展传习活动等等。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重视与二人台传承人在感情方面的交流,让二人台传承人有延续中华文化文脉的自觉意识。

3.3 培育当地的民间文化自觉

鼓励他们继承优秀的传统剧节目,传承二人台独具的深厚艺术底蕴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编创具有现代气息的剧节目。充分发挥他们传承二人台艺术的文化自觉作用,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将直接影响着该区域的文化发展和繁荣。因此,对二人台传承人进行文化教育和培训,提高其文化觉悟和自身素质,提高他们组织开展传承的能力和方法。从而使二人台传承人积极开展各项传承活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占领文化阵地。

3.4 正确的舆论引导

给予了二人台传承人社会地位,同时培育了良好的艺术生存环境,正确引导二人台艺术保护的舆论导向,有利于形成传承二人台艺术的社会氛围,就能培育起当地人民群众享受和推崇二人台艺术的自觉意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邹万银.核桃谐音“二人台”[J].前沿,2006(7).

[2]冯光钰.多重视野中的曲艺音乐[M].华夏文化出版社.

[3]贾万尚.山西二人台:民间艺术的瑰宝[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2(3).

[4]杨红.当代社会变迁中的二人台研究[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责任编辑: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