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让学生形成真正的鉴赏能力并非易事,达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深入浅出”,即通过激发学生对美的认知需要,并在其驱动之下生成鉴赏能力,能够在鉴赏过程中准确地表达鉴赏对象美在何处。这种由内而外的美术鉴赏教学思路,是美术鉴赏教学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鉴赏;深入浅出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39-01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鉴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经由什么样的路径达到这一要求,成为美术教师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能看到一种情形,即教师基于认真的备课而滔滔不绝地向学生传递美术之“美”,而学生却常常游离于课堂之外,既无赏亦无鉴。笔者分析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师生没有基于共同的对美术之美的认知展开教与学,而美术鉴赏作为异于一般美术教学的教学形式,更需要注重教学思路的宏观把握。笔者提出的观点即是深入浅出,下面作详细说明。
一、深入,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美的认知需要
鉴赏本有鉴别与欣赏之意,更专业的说法则是“通过特定媒介与艺术形式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与体验、欣赏与鉴别的精神活动”。强调一下,美术鉴赏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因而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自然就具有引导学生对美的对象产生精神活动的任务。相对于美术教学中表现美的技法掌握而言,美术鉴赏的层次性显然高了一些。
美术之美是丰富的,简单说有形象之美与抽象之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并不完全拘于一格,而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往往更喜欢形象美,对抽象美或者说对于特定情境下的美的标准把握并不是很到位,而这就成为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其前提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对美的认知的需要。如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教学中,研究学生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人只知道古代陶瓷常常是拍卖行上的明星,但却很难看出这些艺术品真正的美,而更本质的则在于他们无法发现这种美,因此本课的教学首先需要帮学生掌握正确的鉴赏方法,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笔者以“神农耕而得陶,舜陶得于水”引入本课,然后向学生介绍陶的几个品种如白陶、彩陶、灰陶、黑陶等,并通过展示古代陶器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感受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笔者给学生看的是“白陶鬶”(一种古代的盛水容器),让学生从颜色、形状、功能的角度先去猜想,然后笔者再给出准确答案,这样既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充分的思考,又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艺术的视界,从而让学生有了一定的鉴赏水准。
二、浅出,要点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美
美术鉴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美,这种美不应当是抽象的,而应当是既可感知又可言语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学生在面对一个好的美术作品时,只能说出“真美”这样的抽象语言,具体问其美在哪里,他们往往说不出来。这里确实存在学生懂而不言的可能,但更多的都是对美的感知太抽象的原因。笔者以为美术鉴赏教学,要能够让学生从具体的角度描述出美,这才是学生对美的感受的标志。
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这一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在学生对陶有了充分感知和鉴赏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对瓷进行自主性更强的学习与鉴赏。这一环节中,笔者更多的只是给学生提供不同的瓷器,而这些瓷器美在何处则让学生去描述,并且强调要从不同角度去描述。由于前面对陶的研究,学生迅速选择了不同的研究角度,有的从颜色角度去研究瓷器,有的从功能角度去研究,还有的则从造型角度去研究。而选择的视角不同,所得出的结论自然就不同,选择颜色者通过自主努力知道了不同时期人们对瓷器颜色的选择有着不同的喜好与标准。而瓷器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渐渐从功能取向走向了艺术取向,学生对瓷器的胎质等也有所了解,有学生在网上搜到了南北朝时期“青瓷小罐”的图片时,迅速提出了“这个小罐多大?什么胎质?什么图案?寓意是什么?有什么功能?”等一系列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明白了这件艺术品实际上只有十几厘米,其表面的覆莲浮雕所呈现出来的简朴美,使其变成一件可以在手中把玩的艺术珍品。
三、深入浅出,要求教师寻找到教学的契合点
综合以上两个观点,美术鉴赏教学所强调的一个基础也就清晰了,那就是教学中的深入浅出。这个概念并不新颖,难的是教学中的把握与实践,笔者从教学经验的角度出发,认为需要突破的就是把握好教学过程中深入与浅出的契合点。
深入往往是教师引导的结果,因为学生的鉴赏能力有限;浅出是学生的具体表现,因为学生美术鉴赏的视角与表达语言也是有限的。所以从学生的鉴赏深度与语言能力等要素出发,美术鉴赏过程中引导学生至真实体验处,引导学生至准确表述时,就是深入浅出之最佳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慢慢把握,因其具有因时而异性,本文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