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萌
(扬州职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在声乐中其表演和演唱的最高形式为歌剧,它诞生于意大利,后经作曲家、歌唱家的探索,逐步发展成为了有咏叹调、宣叙调、序曲、合唱等多种形式的结构,并向全世界范围传播。文章结合西洋歌剧的演唱法的产生,阐述了西洋歌剧演唱法对中国歌剧的影响以及在西洋歌剧的影响下中国歌剧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西洋歌剧;演唱方法;中国歌剧
早在文艺复兴之前,当人们对于某种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产生了剧烈的渴望后,歌剧悄然而生,随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歌剧在世界各地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并对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歌剧的发展中,也充分借鉴了西洋歌剧演唱法。
一、西洋歌剧演唱法的产生
(一)西洋歌剧
任何时期的音乐发展,都是在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下、在思想潮流进步的环境中产生的,西洋歌剧作为音乐形式的典型代表,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音乐领域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西洋歌剧的产生最早来自于公元前6世纪时期,是以古代希腊悲剧为雏形发展出来的,在古希腊时期,悲剧主要是以演唱形式的戏剧为主,在随后的发展中,幕间剧、礼拜剧等形式出现,但更多地是对诗词的朗诵以及节奏上的控制。到16世纪中期后,一些作曲家和理论专家对于古代希腊悲剧的表演开始进行结构形式上的调整,很多诗词朗诵形式的表演被调整成为旋律歌唱的形式,这样的调整和改变为音乐戏剧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17世纪时,歌剧的表演形式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歌剧的表演形式以抒情音乐剧为开头,以花腔演唱结束。到了18世纪,歌剧在结构上出现了更为进步的革新,分曲式的歌剧形式出现,作曲家根据演唱段落的记号采用咏叹调、宣叙调来区分唱段的不同,歌剧各段相对独立,终结形式也较为明显。分曲式歌剧在整个西洋歌剧的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莫扎特、瓦格纳的音乐作品大多是以这种形式为基础的。
(二)美声唱法
Bel canto这个词意大利语的真正含义是“完美的歌唱”,“美声唱法”是由G.卡契尼在《新音乐》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美声唱法是西洋歌剧发展的产物,在16世纪期间,意大利的文化历史发展为歌唱家进行各种形式的演唱提供了条件,其声乐教育的产生更是为17世纪美声唱法的诞生提供了发展基础,为歌剧的产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可以说,是歌剧的产生大大推动了美声唱法的形成。在当时佛罗伦萨歌剧乐派的艺术家小组为了能使演唱再现古希腊人在广场上演出的悲壮效果,佛罗伦萨小组的成员开始了对声音及唱法的探究,采用了极具挑战性的形式,将歌剧同美声唱法结合,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都是根据意大利声乐演唱方法为主体的风格,其丰富的演唱风格、声部的区分、细腻的情感、绝美绝伦的音色深深影响着整个世界范围内的音乐艺术形式。随着美声唱法发展成为成熟的演唱科学体系后,已经形成了很多独具风格的学派,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各种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西洋歌剧演唱方法在中国歌剧中的应用
(一)丰富了中国歌剧作品的结构样式
在西洋歌剧文化的带动下,中国早期的歌剧作品虽有进步,但也始终因文化问题徘徊前进和发展着。同时在歌剧的音乐处理以及戏剧的互动关系上,歌剧创作者们也都有着各自的想法,致使部分中国歌剧更加偏重了戏剧的成分,使得当时的中国歌剧更像夹杂演唱的话剧。
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思想使得中国的歌剧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作曲家们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冲破传统禁锢的思维方式,汲取西方歌剧创作的理念,探索一种中西合璧式歌剧的创作方向。作曲家刘虹就借鉴了西洋轻歌剧体裁的轻、巧、灵等特点,创作了歌剧《特区回旋曲》。刘虹在创作上结合了中国改革主题,歌剧内容讲述几名军人家乡成为特区后,他们复员共同工作而产生的各种情感纠葛。在音乐效果中,整个《特区回旋曲》融入了很多新的风格和元素,题材也别具一格。可以说,其音乐基本基调更加偏重在当代歌曲风格上,旋律更加优美,充满了生机,非常符合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时代气息,各篇章所透露出来的幽默与诙谐打破了传统民族歌剧的结构样式。同时在歌剧中,最大程度地减少话剧场面和对白,突出音乐的效果和作用。
在音乐的发展结构上,由宣叙调唱段、抒情唱段、合唱、齐唱等构成,共同推进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在人物形象上,剧中人物的唱腔也融入了许多的流行元素以及广东地方的民间风格元素,对经济特区的区域以及人物身份做了很好的诠释,丰富了整个歌剧表演的文化内涵。
(二)美声唱法促使歌唱者的演唱方法更加科学
中国早期的歌剧《白毛女》成为中国民族歌剧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歌剧《白毛女》借鉴了西洋歌剧的结构样式以及舞美等元素,可以说是掀起了民族歌剧的一个高潮。《白毛女》在唱法上主要采用了中国式的民族唱法和风格,相对于西洋歌剧而言,其唱法较“白”,演唱者声音虽高亢嘹亮,但喉部肌肉不够放松;气息同西洋唱法比也相对较浅,共鸣的运用不足。因此在当时的年代和背景下,演唱者是以F调为主进行演唱,音域较窄。但是随着西洋演唱方法在中国的逐步深入,演唱者们开始注重腔体的打开以及气息的支撑。彭丽媛作为一个接受过美声唱法系统声乐训练的民族声乐演员,在扮演白毛女这一角色时,虚心向老一辈民族声乐家学习,在保持作品风格的前提下,广泛吸取民族唱法的精华,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将F掉调整为G调,进一步拓展了表演的深度和广度,赋予角色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探索了中国歌剧演唱方法的新思路,将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水平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中国歌剧不断的发展和反思下,中国歌剧的创作手法以及演唱方法也更加科学,以《伤逝》《原野》为代表的歌剧出现,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作曲家金湘在创作歌剧《原野》时通过借鉴欧洲古典歌剧的手法,将声乐及器乐等多种手段进行充分地结合,为戏剧带来了一个又一个高潮。歌剧中的演员扮演者都经过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在对腔体的运用上比之前的民族唱法有着更好的穿透力和音色的传达,演唱者清晰的吐字,娴熟的技巧,加之各个角色的咏叹调的发挥,使得歌剧中的角色形象更为鲜明。
歌剧《伤逝》在创作手法上,也借鉴了西洋歌剧题材中的宣叙调、咏叹调、叙事曲、浪漫曲等,在演唱形式上,是以独唱、重唱、合唱为主,整个歌剧的唱腔和唱词都很唯美,充满诗情画意。在演唱方法上,结合了美声唱法,最大程度地运用了共鸣腔体,这样使得演唱者在音域上不仅高音能够充分地展示,也表现得更加有力,戏剧性更强。可以说,歌剧《伤逝》在唱法上充分结合了西洋唱法,为后来的民族歌剧演唱提供了重要借鉴。
(三)语言差异对唱法上的借鉴
中国的文字相对于西方语言而言较为复杂,任何一个汉字都包含着三个部分,即字的头部、字的腹部以及字的尾部。字的头部是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发音位置在唇、齿、舌头之间充分的协同并发声;字的腹部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部分,发音要求圆润、丰满,口型要得到保持,当声母发音后,要迅速归到韵母上;字的尾部是每个汉语拼音的最后部分,即归韵,这个位置的音节发音迅速、较弱,并且中国汉字还有前鼻音和后鼻音之分,不能混淆。
在中国的传统戏剧、民歌的演唱上,着重要求字的开头一定清晰,字的尾部要求归韵。受到语言因素的作用,在演唱上也要求清晰的咬字和吐字,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演唱。对意大利歌剧中的美声唱法来说,是根据意大利文来作为歌唱中的语音基础的,在意大利文中,元音字母较多,在咬字上就更为容易。元音的发音单纯,辅音作为辅助作用用来衔接发音工作,同时,美声的唱法要求元音必须唱得清楚而圆润,不能让辅音干涉了元音的发声,突出元音和发声,最大程度地减少歌唱者的发音阻碍,这样也就更容易达到连贯。同时,发声的位置主要在嘴角和牙关上,比中文和英文更为简单。因此,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利用气息发声,控制音色、音量和力度,美声唱法使得声音更为饱满,独特的装饰音可以在连续音节和花腔的音域里更为出色。
总地来说,中国的民族唱法和西洋的美声唱法都有其各自的文化价值。中国艺术家在对西洋歌剧的学习中,掌握了更多的声音控制能力,使得声音更为饱满和强烈,对共鸣腔的运用也更加自然,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美学原则。
三、西洋歌剧演唱方法加速中国歌剧多元化发展
在西方歌剧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歌剧模式也不再单一,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更是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前进中。如今,大歌剧、歌舞剧、音乐剧等歌剧形式多种多样,也正是中国歌剧艺术家的不断创新与尝试,才有了今天中国歌剧的规模和地位。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利用
在中国的歌剧创作和表演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利用为歌剧的新发展提供了借鉴。作曲家郭文景的歌剧《夜宴》中,根据《韩熙载夜宴图》这幅名画作为整个歌剧的背景,充分运用了中国戏曲当中的大量元素,例如京剧、川剧、清音、昆曲、评弹等艺术形式,同时为剧中的人物也设计了不同的唱腔,通过京剧的唱法来刻画李煜形象、通过川剧中男声唱女声帮的手法来烘托三重唱。这个歌剧中,生动地描绘出了人物的情感世界。这些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唱法也促进了中国歌剧本身的自我发展。
(二)西方元素的有机结合
中国著名歌剧《原野》作为震惊世界的中国歌剧为中国歌剧的历史奠定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了中国歌剧的风格和艺术水平,也是中国歌剧结合西方元素的典型代表。从载体上来看,《原野》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场面设计,在视觉冲击力上给观众以震撼,情节栩栩如生;在音乐的创作上,集民族性、戏剧性、交响性于一炉,深刻地揭示出该剧的内涵;在演唱的表现手法上,充分利用了西洋歌剧中的美声唱法,烘托出美好的意境,在舒缓的旋律中,演唱者的歌声悠扬婉转,扣人心扉。该剧大胆运用民族派、浪漫派、现代派相互融合的音乐语言,以宣叙调风格诵唱展开情节;以乐队与人声的交响和重唱、合唱的叠置推进矛盾冲突,在歌剧交响性立体化方面取得成功。
(三)歌剧演唱的创新
音乐剧是中国歌剧中最有创新意识的一种综合发展路线下的产物,它结合了多种艺术形态、音乐风格和演唱方法。古典音乐与通俗表演是音乐剧两个重要的特征,在中西文化互相渗透的今天,人们开始习惯于一种综合了歌曲、舞蹈、戏剧成分的演出形式,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适应观众的审美要求,音乐剧等多种形式的音乐文化在不断创新、纷纷涌现,近年来爵士和摇滚风格形式也纷纷出现,音乐剧唱法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在不同的音乐剧中,各种唱法根据该剧的总体风格和表现内容而灵活运用。比如《剧院魅影》以美声兼通俗唱法,《耶稣巨星诞生记》主要采用的是摇滚唱法,《波吉与贝丝》是把爵士乐与灵魂音乐,并尽力保持歌剧传统而采用了一种爵士化的美声唱法。
四、结语
近年来中国的歌剧音乐创作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新形势的艺术形态也在对人们的文化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多形式、多结构的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的歌剧也显露头角,面临西洋歌剧文化的冲击,中国歌剧要充分借鉴其演唱方法和表现形态,尊重艺术规律,努力创造更多中西文化融合的歌剧艺术。
[1]焦健“美声”发展的历史及中国歌剧的出路[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2]章萍,论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J].湘潮(下半月),2011.(3).
[3]王晓勇.歌剧《苍原》的咏叹调演唱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 12).
[4]杨俊平,杨家平,中国歌剧发展历程探析卟科技信息,2010,( 23).
[5]杨曙光,金永哲.中国歌剧演唱研究[J].中国音乐,2010,(2)
[6]卢广瑞,中国歌剧·舞剧·音乐剧鉴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