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封治国
蓝威近年以瓜棚为母体所创作的系列作品,读后有一种难得的清新之感,正是这种清新感,让我看到了当代油画创作所普遍缺失的书卷气,这是我读蓝威作品的最大收获。
1989 年出生于广西的蓝威可谓一名年轻的艺术家。近些年,他的作品频频亮相于国内各专业赛事,并多次斩获奖项。蓝威性情恬静,儒雅内敛,敏于事而慎于言,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瓜棚》系列源于他一次暑期的返乡之旅,光斑闪耀下的瓜棚突然触发了其创作灵感,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艺术源于生活”当然不错,但我以为,王尔德的名言“艺术真正反映的是观察者,而不是生活”才准确地道出了艺术创作的本质。生活是客观存在的,但正是因为有了观察者的介入和艺术作品的产生,才使人因之而反观生活,这与贡布里希的举例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彼得·布吕格尔真的发现了阿尔卑斯山给人以灵感,那是因为他们的艺术传统已经为那陡峭而独立的山岩提供了视觉符号,使这些形体有可能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并得到欣赏的缘故。为人们所熟视无睹的瓜棚,也恰是因为艺术家的符号性介入,才引发了我们的再一次观看和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蓝威引导了我们的视觉观看,瓜棚则反映出作为观察者的蓝威自身。
在当下艺术创作中,观念先行的模式十分突出。不少艺术家在确立自身风格与图式的过程中,往往陷入了符号的自我复制,因而风格标签化、脸谱化,艺术也正是在这样的境遇中沦为时尚。艺术的发展应该是在程式的上下文中以精益求精的方式而发展,艺术家的基本姿态首先应该取决于他头脑中所思考的问题,而不是符号自身。符号是问题的解决方式和语言建构的方式,唯有如此,艺术才能沿着纵深的方向前进。
艺术发展史首先是一部艺术的问题史,问题史下衍生出艺术的风格史。蓝威在《瓜棚》系列中首先思考的是如何从自然形态中抽离点线面等基本绘画要素,在保持具象的可读性前提下,重新建构自我的语言逻辑和形式逻辑。这其实是许多艺术家思考过的问题,但蓝威找到了一个极为合适的研究载体,无疑,这是他潜心思考多年的结果。由问题而出发、而触发,蓝威的系列作品为我们展开了他稳步向前的解题思路。没有观念的竭力鼓噪和无病呻吟,蓝威的作品却呈现出清新的气象,这种气象或者说气息,我称之为“书卷气”。这种书卷气曾贯穿于古典时代的伟大作品之中,而在当代艺术中,它已很难寻觅,必须指出:它与写实与否、抽象与否并没有关系。
从《瓜棚》出发,蓝威的成长体现了一个当代青年艺术家稳健的姿态,他不随潮流而动,不因时尚而变,因问题而研究,因内心而发展,最终实现画布上的动人嬗变,我以为,这才是学术研究的健康状态。
《诗》云:“绵绵瓜瓞。”所谓其蔓不绝,绵延滋生。蓝威的《瓜棚》还在继续,祝他在今后的《瓜棚》系列中不断结出更壮硕的果实。是为记。
蓝威
1989 年出生于广西融水县,2011 年本科毕业于南昌大学美术系综合绘画专业,2014 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昌大学美术系油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方向专业,现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油画高研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并获奖,分别被北京国子监油画艺术馆、合艺典藏(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陕西美术博物馆、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厦门中华儿女美术馆等收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