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美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山无言,画有风骨——杨诚油画风景解读

  • 投稿牛正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358次
  • 评分4
  • 14
  • 0

文/ 孟远烘

杨诚,1988 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2010 年9 月至2012 年11 月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创作高级研究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漓江画派促进会常务理事,广西书画院专职画家,编审。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类美术展览并获奖。

2003 年,油画作品《苏铁古树——灿烂》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

2005 年,油画作品《池塘边》入选“自然与人——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

2006 年,油画作品《开发中的南宁琅东十组》入选“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

2006 年,油画作品《山塘野趣》入选“‘风景·风情’全国小幅油画展”并获优秀奖。

2008 年,油画《废弃的采石场》入选“拓展与融洽——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

2009 年,作品《有一座名叫敢梯的石山》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提名奖。

2010 年,作品《山西晋祠难老泉》获“研究与超越——第二届中国小幅油画展”优秀奖。

2011 年,作品《山地人家》获“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中国油画艺术展”优秀奖。

2012 年,作品《北部湾印象--斜阳岛》获得“首届中国美协会员油画版画展”优秀奖。

2013 年,多幅油画作品参加《平行——杨诚、张曙光、喻昌农、汪鹏飞油画作品展》。

2013 年,作品《浪淘沙·北戴河》参加“绘画的品格·2012 中国油画展”。

2014 年,作品《泊》参加“可见之诗·中国油画风景作品展”。

2014 年,作品《剩山归途》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展获奖提名,作品《春雨时节》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材料绘画展。

前段时间,我和一些朋友外出写生,当地的风景多山,朋友说:“杨诚来了一定很高兴。”我看了看,笑说:“还少了几块裸露的石头。”拔地而起的山体,总是刺目地裸露出面积不一的几块植被覆盖不到的岩石,这是南方常见的一道景观,似乎也成了杨诚作品的标志,这样的作品,在近十多年来频频地入选全国性重要的展览,成为油画界一道独特的风景。

苏旅把杨诚的油画风景定义为“叙事风景”,杨诚也确实在以作品批判现实中令人心痛的破坏自然的现象,他在博客中为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提名奖的作品《有一座叫敢梯的石山》所写的创作心路中,就表露了他对破坏自然的痛心:“城市建设越快,开山采石的速度也就越快。人类就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点地实现着‘愚公移山’的梦想。于是,在不久的将来,敢梯山成为了老人们口中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名叫敢梯的石山……”

“叙事风景”是杨诚有别于“写生风景”“抒情风景”一类画家而在作品精神内涵上更为厚重的一面,不过,杨诚的作品在批判现实之外,在艺术理念和审美追求上更为深层的是追求中国山水文化精神的审美体现,追求以西方的油画语言表现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精神。

山水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在中国的文化中,山不只是一道风景,因为中国人对所赖以安身立命的自然环境敏锐的感悟,山有着精神象征的多重意义。在远古时期,由于依山而居,山就成为神话传说中造人的母体或神仙的居所;在上古时期,早期帝王则有“祭祀山神”“登山封禅”的传统;此后,山则是高士隐逸、佛道修炼、文人神游等等的寄托所在。山水画的兴起,山则成为隐逸、修行、游览的一个文化符号,在历代的画家笔下变幻出各种情趣。

杨诚自幼生活在广西多山的环境之中,触目所及的满目青山,已深植于他的潜意识中,直到后来对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精神的深入研究和迷恋,才唤醒了他潜意识中的山情结。不过由于多年的油画专业科班训练所打下的坚实基础,使他不甘心于只是在形式上模拟中国山水画的意味,而是希望用地道的西方油画语言,表现出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精神。在这条探索之路上,他花了十年时间去研究、临摹中国山水画,又花了十年用油画写生真山水,才逐渐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画山之路。

杨诚笔下的山,是真山水的写生,因此是有生命、有温度、有故事的。这些真山水里,既有传统文人田园诗意的情调表现,是对人们千百年来赖以安身立命地栖居于此的家园的眷恋与歌颂;也有对现代工业破坏生态的无情批判。因此,他的山不只是诗意的、审美的,更是批判的、时代的,是时代风景的画卷,是对部分人无知、无情的控诉。

杨诚笔下的山,是中西方绘画审美内涵的结合。远看他的山空间深远,体积浑厚,色彩和谐典雅,是典型的西方绘画审美;近看,他的画面布局、点线疏密安排,又完全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格调,用笔大笔挥洒,犹似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斧劈皴。这样的中西结合,不是表面的、肤浅的、形式上的油画“中国味”,而是真正的“混血”,浑然一体而不露痕迹,是精神上、本质上的溶合。

综观杨诚的绘画之路,他的成功首先是与他的用心分不开的。他曾对一位学生说:“画画不要和别人比大、比怪,而是要和别人比谁下的功夫多。”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他曾花了数十年的时间系统地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以及西方绘画的造型和色彩体系,为了研究用色的规律,他用刮刀一块一块去调色,在大画布上分解出各种流派的色系,他说这样画出的色彩才会谐调,且品位不低。为了在实践中印证研究所得,他更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有过一个时期,每逢周末他都要到郊区写生。我和他参加过几次漓江画派的写生,记得经常是我们才起床,他已经拎着一张完成的作品回来了。他的勤奋,相信和他一起画过画的朋友都有目共睹的。在具体作画的过程中,他也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2009 年他画《受伤的家园》时,画面中天空的部分有很多印章的图像,他是请教了专业的篆刻家哪些印是各时期的代表印章,然后反复揣摩、临摹,最后才一个一个画上去的。此外,天空还有云的图形,他也是参考了中国历代山水名画中云的画法,画了无数草图,反复练习线条的流转,最后才一气呵成地画出。他的风景创作都是巨幅的,从草图到每一笔运笔的感觉,他都付出着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除了用心之外,杨诚对艺术的视野之开阔、取法之高,也对他艺术的成就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他大学毕业即进入广西美术出版社工作,数十年接触经典作品、与全国艺术名家谈文论艺,使他不仅编出中国油画大家《靳尚谊》《詹建俊》《张祖英》《杨飞云》、第三代中国油画家丛书和中国油画学会系列画册等有分量的书籍,更让他看到了艺术所应达到的高度,使得他不满足于表面的形式趣味或者是简单的观念图解,而是不断地追求作品深层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味。艺术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的,你的眼光有多高,你才有可能取得多大的成绩,如果没有开阔的视野、高贵的品味,浅尝辄止,是难以取得更高的成就的,而杨诚在这一方面有开放的心态,有清醒的认识,使他可以走得更远。

杨诚的绘画实践,是油画传入中国百多年来诸多画家进行油画中国化实践的其中一个个案,对他进行深入解读,可以为我们在使用油画语言表现中国文化精神上提供借鉴。

以下是孟远烘与杨诚的对话节录:

孟:谈谈为什么会选择画山吧?

杨:从小就生活在广西这样一个多山的环境,可能潜意识里就对山有感觉。大学毕业后到广西美术出版社工作,经常和同年级的学国画的同学后来也是同事姚震西谈论国画,觉得中国的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独特体现,是和西方完全不同的,非常具有魅力,我就想能不能用油画画本地的风景,然后画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神意味。这种尝试从上世纪90 年代初就开始实施了,但不成功,就是觉得比较表面,结合不起来。我后来觉得不能只是从形式上学习中国画的元素,而是要吃透中国画的内在精神,于是开始花了十年时间去研究传统的中国画。

孟:具体研究是怎么样的?

杨:先是从齐白石开始,觉得他的画表现生活气息真是太好了,他的形式美感的感觉也是太好了,因为他是木匠出身,手臂很有力啊,所以他的线条也是太有力了!看了一段时间之后,又看八大山人,忽然又觉得齐白石和八大山人比起来还是少了点文人味、书卷气,于是我还专门买了本八大的大画册,当时还很贵的呢。后来又从八大到徐渭,然后到元四家,再到宋代山水画,觉得宋代绘画是中国画的高峰。我不仅看,还临摹了很多,用铅笔或钢笔临。这个过程花了十年时间。

孟:对西方绘画的研究呢?

杨:对西方绘画也是顺着历史的脉络进行研究,去分析比如意大利的绘画色彩和造型是什么样的?北欧的色彩和造型是什么样的?我把各种流派的色彩进行分析,画成一块一块的色系,这样我不管画什么,在色彩上都不会难看,都是有品位的。

孟:什么时候开始中西结合的绘画实践?

杨:大约在1996 年之后,刚开始先是画些南方的植物,像苏铁啊这些,先练练线条,2002年到2004年“南方的风景”画展展出的就是这一批画。后来2005年“南方的风景”到靖西写生,画了一些山,忽然就觉得对画山有了感觉。之后就是到桂林等地方画了一些山,然后在南宁的周边画了很多山,后来就主要画山了。

孟:在出版社工作对你的绘画有什么样的帮助?

杨:主要是眼界和认识上的提高,特别是因为编书的关系和靳尚谊、詹建俊等老先生接触,使我能比较早的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看艺术,这对我帮助是挺大的。

孟:后来你又到中央美术学院读高研班,这对你的绘画有什么帮助?

杨:通过学习,印证了我原来的探索是对的,这让我更加自信了。而老先生们做学问的高度、深度和严谨性,他们“致广大,尽精微”的精神,对我的影响很大,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我还要多学习老先生们的这种精神。

孟:除了现场写生,你画大幅创作基本上还是用照片的吧?你会如实地照着照片画吗?

杨:画大幅创作是用照片的,我会拍很多照片,各个角度的,局部的,然后画很多草图,山头的,树的,线条走向的,块面组织的,疏密组织的,等等,然后再综合起来,再组织画面,甚至还会画素描稿、色稿。至于和照片有什么不同,我给原照片你对照看你就知道了。

孟:(对照照片,发现基本是按照片的实景作画,但在疏密、线条、色彩等方面明显是进行了精心的提炼、处理的)我明白了,这完全是把实景变成画面了,做了精心的绘画语言提炼,但又还原成实景的样子,这个过程就是绘画的秘密和魅力之所在啊!

杨:是的,我是学习宋代山水画的,他们也基本是按照实景写实的,但又经过了精心的绘画语言提炼。我比较崇尚这样的艺术理念,这算是一种小写意吧,我想,我的作品主要还是会按小写意这一路走下去的。

孟:现在你调到了广西书画院作为专职画家,应该有更多的时间画画了,希望你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杨:谢谢!我会努力去做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