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体育教学论文范文,体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节点”理论的提出与思考

  • 投稿吊炸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970次
  • 评分4
  • 38
  • 0

曹 海

摘 要: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身体反应、心理反应的共同体现;是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知、体验、反馈的过程;是学生调整动机强度与心理负荷,操作实施,达成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所形成的系统,是由心理活动进行整合,再由肢体动作显示出来的,其整合程度直接影响到显示的效果。这一过程中,心理因素至关重要,它与教学的重点、难点一样不容忽视。因此,笔者将那些对练习产生负面影响的心理情绪归纳为“教学节点”。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教学节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也能更高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教学节点;心理反应;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6.000

一、“教学节点”的提出

节点,是指在装修构造中,那些以一种或多种材料组合并通过某种造型所形成的连接点。

解析体育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身体反应、心理反应的共同体现;是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知、体验、反馈的过程;是学生调整动机强度与心理负荷,操作实施,达成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所形成的系统,是由心理活动进行整合,再由肢体动作显示出来的,其整合程度直接影响到显示的效果。这一过程中,心理因素至关重要,它与教学的重点、难点一样不容忽视。因此,笔者将那些对练习产生负面影响的心理情绪归纳为“教学节点”。

二、“教学节点”的表现

从学生角度出发,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原有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经历、性格倾向、兴趣爱好、集体的影响、上一阶段掌握学习内容的程度、考核成绩、新学项目(项目特点、重点、难点)、教师的引导与激发、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学习效果(甚至会对后续体育学习、健身意识、终身体育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身体素质良好、心理素质良好且有一定运动经历、学习兴趣的学生,在教师简单的动员后,即可“开门见山”,经过正常的周期性学习,就能较好的掌握所学,突破重点、难点,顺利通过考核。这批学生通常作为榜样、正确动作示范者出现在课堂上,积极性高、敢于展示、成绩突出。

2.身体素质一般,心理素质较好,在体育运动方面,有参与的愿望且愿意尝试的学生,通常需要教师积极、适时的引导——多鼓励、多表扬、多体验、多对比,方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成绩。但不能忽视的是,这部分学生中也存在着心理素质较薄弱,情绪起伏波动较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的现象。

上述两种学生一般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

(1)哈,新内容,有意思;

(2)有挑战性,刺激;

(3)难度加大了,我试试看;

(4)没人敢做,我来;

(5)老师和同学们做的真好,我要好好学;

(6)要考核了,我一定能考的不错。。。

3.然而,对于身体素质不理想、心理素质(畏难、意志力较弱、不敢展示自我、怕失败)、性格内向或缺乏运动经历及学习兴趣的学生来说,重点、难点、考核甚至是学习内容的本身,都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通常,此类学生往往会被老师,同学们忽视,他们通常会“硬着头皮”顺大溜,躲避练习、一旦被逼无奈需要展示时,会退怯,易被笑话(正误对比时,学生内心产生的赞扬与否定的对比效应),考核成绩往往不理想或不能达标。因此而逐渐丧失学习积极性,自信心、自尊心也将受到极大的挫伤。

通常他们会有下列心理反应,即教学节点:

(1)没意思,还要学;

(2)新内容啊!我没接触过;

(3)这么难,我学不会;

(4)难度又加大了,这次我真不行了;

(5)都比我厉害,我不做了,丢人;

(6)要达标啊,我肯定过不了。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技能学习的重、难点会在上述不良情绪状态下被“遮蔽”,或被无限放大。学生在心理上会更加关注自身的心理平衡,而忽视当堂的重、难点。这也是出于对自己心理安全的一种自我保护。

三、“教学节点”理论分析

教学节点的出现,是学生所产生的上述不良情绪状态或者是心理上的不平衡,主要是因为——主体现有的心理能力储备、心理调配程度不能达到克服重、难点所需要的动机强度,或是不能以一定的、积极的水平状态来支持主体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原有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性格倾向等诸多因素都会使其对项目的重、难点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学生——教学节点出现后,项目的重、难点将会被放大或忽视。学生的注意力将出于“自我保护”转移到——如何平衡个体的心理状态上来。原有的心理稳态(课前)将被打破(由无法实现的任务目标所引起)。学生势必会耗费过多的心理能量来重构心理稳态。

节点,学生会出现畏难、担心、消极、怯懦、逃避等情绪。原本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健身健心的体育活动,正是由于节点的出现变得索然无味甚至是“可怕”。

直面此问题,课堂教学中,师生需共同合作掌握的动作技能重点,克服难点。同时,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那个我”的准确把握与克服,即节点的有效处理。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重、克服难点,更应当关注学生在项目学习各阶段遇到的“节点”。只有做好克服教学节点的准备,才能更准确的掌握学情,在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四、应对教学节点的建议

1.常规体育课堂教学中,运动技能的学习,教师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下,分析教材及学情,紧扣重、难点进行教学。然而,在“有的放矢”的备课前提下,统一的重点、难点、考核标准又将存在各种差异的学生拉回到“同一起跑线”。原有的千差万别,将在统一的标准下“一视同仁”。教学节点的出现将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

2.教学节点效应在训练初期尤为突出。处于动作泛化阶段的学生,不论在心理准备和在体能支配上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在该阶段教师应格外关注节点的出现、特点及其程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巩固提高阶段学生学习兴趣将因难度的加大而渐渐淡化,随之而来的是同学间对比的日益明显、考核的临近,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逐渐加大,课堂上的情绪变化极其微妙。本阶段,必要的沟通交流与不良情绪的疏导应及时介入,在保证练习质量的基础上,逐渐提高练习次数。同时,不单纯的以考核成绩对学生进行比较,多鼓励,多发现亮点。

3.值得关注的是教学节点的出现,不单纯的体现在少部分相对较弱的学生中,对于那些素质优秀的学生来说,在巩固提高及自动化阶段,也将遇到“高原期”阶段的教学节点,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帮助显得尤为重要。

五.小结

教学节点的出现要求教师不论学生运动水平如何,都要对学生当前的运动能力、可能的运动潜力、学习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拟定的课堂教学计划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不能忽略学生的运动经历、能力以及生理、心理特征。更不能完全套用某些优秀的训练课程,而不忽视学生在生理或心理上还不具备所需的身体素质、生理基础或心理技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综合了解学生制定出符合学生的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Tudr O.Bompa著.李少丹,李艳翎 译.周期——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2]谢慧松 主编.田径教学文件的制定与范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3]刘致勇,朱立新.运动技能学[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9.

[4] Phillip L.Rice著.石林等译.压力与健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5]张雅云.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马展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7]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8] 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上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9] B.E.Gilliland,R.K.James著.肖水源等译.危机干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安徽淮南龙湖中学民生校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