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艳娜
今年暑假,北京大学的汪琼教授在中国大学MOOC网主持的《翻转课堂教学法》网络课程可谓“人气爆棚”。据统计,仅第一期课程全国就有2.5万人报名参与,并最终有约5000人获得学位证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翻转课堂在神州大地的火热态势仍在延续。
为什么翻转课堂能持续火这么久?邓肯·瓦茨对病毒式传播的研究,或许可以解释自从我刊2012年将其引入国内后,迅速引起教育界同仁关注并形成热潮的原因。他认为:“潮流并不依赖于早期使用者有多大的说服力,而是取决于其他人是不是容易被说服。如果社会乐于接受新的潮流,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启动新的潮流。”换句话说,我国教育的这片热土本身已经准备好,用开放的心态去迎接“被点燃”,去拥抱被改变,而翻转课堂来得正是时候。特级教师韩建光则形容它“踏在了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上”。
不能否认,在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形势下,对于变革中国的教与学方式,翻转课堂被寄予了厚望。但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关于翻转课堂,一方面大家在新概念和新理论上纠缠不休,导致一线实践者们理解、消化和吸收遇到困难,产生迷茫。另一方面尽管国内有不少先行者展开了实践探索,但由于对翻转课堂精髓把握得各有差异,有些实践者走入了误区,人们看到的成功案例均来自于国外,而缺乏令人信服的本土成功案例,因此引发了围观者的各种疑虑和担忧。
南橘北枳的故事会不会在翻转课堂身上重演?翻转课堂真的落地难吗?我们知道,任何事情一旦跟风者一哄而上,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实践也是如此。幸运的是,我们看到有一部分理性的实践者已经在进行认真思考并且产生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案例。本期,我们直面翻转课堂本土化的困惑、误区和问题,试图通过一组文章,反思目前我国翻转课堂实践中的不合理之处,正本清源,给出下一步发展的导向性建议和有血有肉的鲜活案例。
或许,翻转课堂对于中国教育改革而言只是一个节点,我们相信,只要是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积累的量变,定会在某个时间点达到质变。而翻转课堂最终留给我们的,将不是一种刻板的模式,而是尊重学生差异、“以学定教”的理念以及勇于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