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教育的视角看技术

  • 投稿柏舟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457次
  • 评分4
  • 52
  • 0

刘雅林

名师速写

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刘雅林的经历可谓丰富。他是重庆市最年轻的中学正高级教师,重庆市最年轻的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重庆八中第一位博士。同时,他还是西南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的硕士生导师,并获得了“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全国优秀机器人教练员”、“全国优秀电教工作者”等30多项市级以上荣誉。他培养的学生在国际国内各大赛场上大展身手,成绩不凡:连续5年代表中国青少年参加RCJ机器人世界杯大赛,3次获得冠军,2次获得亚军;近5年来辅导的学生在全国各种赛事中获32金、28银、86铜;在全市各种赛事中获400多项一等奖。

他不仅是一位敬业的教育者,还是一位一线的科研者。“目前中学技术学科的现状是懂技术的人不懂教育,懂教育的人不懂技术”。因此,刘雅林认为,应该在教育的视角下做技术学科教研,“要努力做到二者兼修”。他本科学的是物理专业,硕士是计算机专业,博士是教育学,并辅修了自动控制专业课程。理、工、文三个不同学科的知识背景,使他在技术学科教学中如鱼得水,这样的学习经历也成就了今天的他。

作为一线教师,刘雅林不仅擅长在实践中战斗,也喜欢在理论上思考,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方法,再回归于教学实践。他创造了“项目主导型课程模式”并撰写成专著;他创造了4种教学法和1种教学模式,先后被重庆市政府和市教委评为研究成果一等奖;他主编或参编教材等书籍54本,发表论文30多篇,13篇论文已获全国或全市一等奖。

多年来,他注重引领和打造技术教育的优秀团队,通过主持全市的名师工作室和重庆八中的名师工作室平台,以教学实践为载体,带领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在这个团队的努力下,学校在全国机器人竞赛等活动中曾获得团体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优异成绩、25次荣获全市各类竞赛团体第一名的成绩。现在,技术教育已成为重庆八中的特色品牌,学校也被评为“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获得市级以上的各种集体荣誉50多项。而他带领的该团队也获得了学校首届“争光贡献奖”。

教育与技术

普通高中的技术学科(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有些地区还包括科技活动课程),教育与技术容易形成两张皮。从事技术学科的教师,常常因为不执教升学考试学科而不被人认可,并与工科生划上等号。确实当前从事技术学科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多的人具有工科专业背景,在教学中对工具、场地、环境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少技术学科的教师因此被看成“搞技术”的工程师,于是也变成了学校的“修理工”,修计算机、修空调……甚至修电梯。这种思潮明显地把技术从教育中分离出来。

教育本是一种思想、方法、经验和活动,这种活动是传承与创新知识、培养与塑造能力的过程和方法,是一种特定的人类活动。在这种活动中,语、数、外、理、化等学科是其活动内容,技术学科也是其活动内容。技术学科教学是用教育的原理和方法从事技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方法的形成、能力的提高、精神的养成,因此是无可争议的教育活动,是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活动。所以,学校教学中的技术活动必定是在教育背景之下的活动。

技术学科与教研

目前,技术学科教师从事教研的氛围不浓,重技能、轻方法;重操作、轻原理;重局部、轻整体;重结果、轻过程,容易把教材当成操作说明书使用。其实,即使在从事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如果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同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技术学科教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没有提升成理论成果,影响了其推广与发展。

笔者认为,技术学科教师更应该搞教研。原因有三:一是技术学科是第八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之后新兴的学科,不少省市进入的时间晚,前期积累的成果少,面临的问题多,需要研究的领域多;二是技术学科的从教者教育类知识大多不系统,从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应该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三是学生也需要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全面成长。

教育视野中的信息技术

当信息技术作为密切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技术手段时,它属于科技领域;而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时,它已经属于教育的范畴了。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更多地是从教育的视野看待技术,技术本身只是教学的内容之一,而培养技术素养的过程才是教学研究的对象。

笔者曾对重庆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课情况进行过调研,结果不容乐观。在以高考成绩为最终评价依据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步履维艰:一方面,由于各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这门课程开设的意义已很勉强;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空泛、教学内容滞后、教学形式单一、评价方式片面等问题,也使这门课失去了生命力。

对于出现的这类问题,笔者从课程实施模式着手,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主要选取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相关理论)指导教学法的设计和开展,以STS(science、Technique and Society)教育思想指导学科教学与社会、学科实践密切结合,让技术来自于生活并回归于实践,并以构建情景为主导的方式,从事教学法的开发。

在笔者的研究中,把情景分为了三类:

知识情景。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承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学习情景。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每位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师生教与学情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师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生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灌输,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在以上理论指导下,笔者通过建构情景模式创立了5种教学法。经过近5年的实验,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重现了这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1. 框架填补教学法

笔者针对在中学程序设计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难学的问题,创造了该教学法。框架填补法不按传统的教材顺序,而是营造出一种“程序即生活、生活即程序”的学习情景,先从整体上让学生把握住程序的框架结构,再细化流程图,最终将自然语言转化为计算机语言,比较轻松地达到了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此法连续三年在不同年级十多个班的教学中进行了验证研究,并用“t检验”统计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证明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中学生编程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 方法包教学法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大量的内容是软件工具的学习。而此类软件在界面和功能上存在大量的“共性”。本教学法抓住教学内容中软件的“共性”问题,营造出一种学习视角下的共性情景,并以支架式教学法为理论指导,总结出了该教学方法,让学生不用学习每一种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步骤,而在方法包的情景中掌握一种通用的技巧与方法。在具备这种变通能力之后,学生在面对新的软件时,熟悉的程度和驾驭的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此教学法经过两年的对比实验,收效良好。

3.“超市”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学会几种常见软件的操作方法,而是提升其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中要求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机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超市”教学法营造出一种教学资源情景,为学生面临的问题提供多种解决的渠道与选择的工具,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解决问题。此教学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特长施展,以体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性为重点。此教学法经过近两年的实验,收效明显。

4. 机器人教育教学环境下的情景构建法

机器人是信息技术程序教学中重要的一章,主要包含程序设计、电子设计、结构搭建等内容。而机器人章节中的知识以实践性强为特点。针对该章节的特点,营造出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求环境,创立了以创新发明为驱动的教学法,即先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培养创新的动机,完善创新点子,然后借用机器人零构件,搭建创意的模型。此教学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同时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实践性强,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5. 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法

当前,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课程已安排在网络机房进行。如何处理好网络环境与传统教育的关系?本教学法能营造网络学习情景,让传统教育模式生存并施展出独特魅力。此教学法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收效良好。

信息技术课程的校本开发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还与当前课程资源开发不力有关。笔者尝试以STS教育思想为理论指导,结合学校所处区域的文化、经济、政治、地理等背景,对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让课程和教学有针对性地得到拓展,让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再焕生机。

1. 教学目标的校本化开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要求教材的编写应该“渗透学生自主学习、勤于动手、主动探究的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切实达成课程目标”。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为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学校,教育思想必然会受到相应的社会要求的影响,继而对教育愿景产生影响,因而对教学目标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信息技术课程更是应该把“提高信息素养”的目标化解为与社会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要求,立足大纲要求,根据生活和社会环境,以校本化的方式对教学目标进行新的设计与修订,不必僵化地执行统一规定模式。

案例1:重庆某地A中,地处乡镇,学校所在地区有著名的景区白帝城。该校学生主要来自农村,信息技术基础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高一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定位为:能熟练掌握各种常见工具软件,以平面设计、网站、幻灯片、电子板报等形式宣传家乡的景区。据该校的信息技术教研组长介绍说,这种目标虽然看上去更像任务,但是非常适合这种农村学校,在完成目标的同时,学生既积累了知识与技能,同时也体现了主动探究、协作学习等思想。同时,学生们多次去调研和了解与白帝城有关的文化,延伸了知识面,同时还推动了旅游业,促进了家乡经济的发展。

2. 教学内容的校本化开发

在重庆市高中选用的几个版本的教材中,都注意了遵循大纲要求,在教材中详述了大量关于信息、信息技术、信息道德等理论知识,安排的课时比较多。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大都在教室讲理论,内容空泛而遥远,学生兴趣索然。

其实,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没错,但是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真实背景的理论就显得空洞而苍白。而根据校本特色,重新为信息技术定义不同的内容,使其体现学生的个性、学校的特色、事物的本质和教育的内涵,可以让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选择面广、结合点深、生活化浓,与社会息息相关;同时,与社会和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道德价值的教育思想,让说教的形式变为活动中的体会与浸润,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潜在的教育思想。

3. 教学形式的校本化开发

教学形式本无定式,更应该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STS教育提倡超越传统的课堂环境,引入与生活、社会、综合环境相关的因素,让教学形式不再单一,让课堂环境生动活泼。调研中,笔者发现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就是在机房,教师在大屏幕上演示,被锁死了计算机屏幕的学生在座位上东倒西歪,有气无力。失去了动力和兴趣的课堂是低效的,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是吸引学生主动性的关键所在。

形式的变化带来意识的变化,意识的变化带来观念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带来思想的变化,思想的变化带来内涵的变化。立足所处的社会环境,将教学形式与生活挂钩,挖掘教育的内涵与本质,能激发起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

案例2:重庆B中是一所重点中学,学生所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普及了计算机,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较好。在学习文字编辑的内容时,教师没有像以往那样,要么一边讲一边让学生练,要么布置综合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而是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先让同学们推选出几款优秀的文字编辑软件,最终选出了两款,即Word和WPS,让学生辩论哪款软件好。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来看,辩论激烈,场面火爆,学生在课余下足了工夫,对这两款软件做了充分的了解,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相对于这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只要了解了这两款软件的特性和功能,操作性的方法基本上无需过多的讲解和演示。辩论结束,有学生说:我用了几年的Word,今天才知道有那么多的功能以前都不了解,真是开了眼界。

4. 评价方式的校本化开发

评价引导教学的方向。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在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校本特色,进行一定的平衡与侧重、建构与整合。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升华。要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明晰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跟生活、社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学习的最终目标,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从教育的视角看技术,是技术学科生存与发展之本,也是开拓与创新之路。技术学科教师应该多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从经验中提取方法,从方法中寻找模式,在模式中体会思想。

(作者单位:重庆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