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乱花渐欲迷人眼 把握本质莫走偏——明确学科本质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 投稿菩提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217次
  • 评分4
  • 26
  • 0

张 骏

信息技术给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我们看到各学科的教学充斥着各种技术,大有技术喧宾夺主之势、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景。而技术学科却在刻意避开技术,甚至出现了泛技术、窄技术、非技术现象,这让人忧心不已。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杨晓哲的博客——《追问把握学科本质》。文章例举了一节语文课《月食》的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用了很多技术,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是教师忽略了语文课本身,忽略了语文课重在文字分析、重在文字表达的培养,忽略了文字的精妙本来就在于表达情感。文中原本是讲述天狗食月的故事给主人公带来半信半疑的种种情感,这里只需要学生根据文字去遐想、揣摩、体会,然而教师却把重点放在了月食图的分析上,语文课变成了地理课或技术课也就成为了必然。

杨晓哲认为,符合学科本质是一节课的内在基本要求,明确学科本质非常重要。这句话给了我很大启发。的确,信息技术课程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把它上成了语文课或美术课,同样也是偏离了学科本质,同样也是本末倒置。

我在农村中学听过两节课,一节历史课、一节信息技术课。同样的常规课,同样的探究课,结果却大不一样。

历史老师在上课前已经在黑板上写下了几行漂亮的板书——探究1:佛教思想传播到中国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探究2:道教思想传播的原因,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探究3:司马迁是如何写成《史记》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这似乎暗示着这是一节探究课。

教学从两位学生以互问互答的形式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开始,通过问题“《西游记》中的唐僧信奉佛教还是道教”, 引出“活动1”:快速阅读P92~P93内容,并思考问题——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其思想如何?传播原因如何?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进而引出本节课课题——昌盛的秦汉文化。

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和新知的传授,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道教的兴起。教学方法同上。然后,围绕着佛教和道教的异同分析、《史记》给我们的启示、宗教和邪教的区别等问题,最后小结出本节课的几个知识点,并要求学生学习司马迁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精神。

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有两个:一是学生的参与度非常广,整节课所有学生都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寻找答案,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喜欢的《西游记》结合起来,的确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是一个偏远的农村学校的教师可以大胆地运用探究课,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历史课后,我们来到了信息技术课堂。新课导入从“2014元旦贺卡”开始,进而引出了“请柬”这个概念。什么是“请柬”呢?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开始齐读教材中对“请柬”的定义部分。接着,教师用了至少5分钟阐述了“请柬”的分类:成品的、手工制作的、电脑制作的等。并且,教师还通过PPT对三种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电脑制作的最好,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担当沟通小使者”。

接着教师还用PPT表格形式展示了“请柬”的写作格式,从结构、标题、称谓、正文、敬语和落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还给出了一个“请柬”的例子。教师讲完这些以后,要求学生开始完成“任务一”:探究“请柬”写作格式。

为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技术支撑,教师还下发了三个搜索引擎地址,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搜索引擎查找。我发现坐在我周围的学生开始变得兴奋起来,有的聊QQ、有的在玩游戏、有的浏览新闻。5分钟后,教师随机提问几位学生,似乎是对“探索一”活动的小结。

教学进入了第三个环节——探究“请柬”的几种版式。学生还没有探究,教师就详细介绍了常用的版式,包括横式、纵式、单页、双页、多页等。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们再次上网进行探究。于是,学生们再次兴奋,再次自由……

完成了格式和版式的探究似乎还不够,还要探究“请柬”的色彩问题,红色与黑色如何搭配,红色象征着什么,等等。

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教学最后的大任务是要求学生在稿纸上完成“请柬”的结构草图。快下课了,教师提问了几个学生,还是几个女生比较听话,似乎完成了本节课的最终任务。

从听这节课开始,我就一直困惑:这是一节语文课,还是一节美术课,或是一节信息技术课?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但最终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退一步说,我们承认它是一节信息技术课,但从标题上又很难猜测它的内容。此时我坐在机房里,只能在信息技术课的范围进行遐想,PPT?flash?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发现我又错了。从第一个活动任务来看,教师要求学生探究“请柬”写作格式,似乎预示着要学习网络搜索的相关知识,但令人奇怪的是并没有涉及搜索的任何知识,包括“关键字”构建技巧等。第二个活动也是这样,既没有难度上的递进,也与学生的需求脱离甚远,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一点儿兴趣。因为我们的教学不是在培养“请柬工作室”的专家,学生即使需要掌握这部分的内容,也应该是语文课或美术课的教学内容。显然,这种探究已经严重脱离了信息技术课的本质,其结果流于形式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我们不反对在作品制作前进行规划,但绝不能让规划占据了主角的地位。

历史课和这节信息技术课都属同样的教学方法,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前者学生真正参与了活动,围绕着问题寻找答案;后者学生把探究变成了“自由活动”,因为所设的问题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可见,教学设计如果以教材、教师为中心,忽略了中学生技术基础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教师在设计探究任务时,“备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上机实践的任务不是源自学生自身实际问题的需要,如果探究缺少挑战性,缺少趣味性,缺少思维的梯度,学生不积极也就成了必然。

课后,信息技术教师似乎也很有委屈,“教材的确就是这样写的,我要尊重教材”。当时,我找不到更好的证据来推翻他的观点。

看了杨晓哲的《追问把握学科本质》的文章,突然发现那节语文课与这里的信息技术课有着惊人的相似: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信息技术课上成了语文课。再回忆一下历史课,我终于有所悟:不管什么学科,都一定要有自己的学科体系,都要有自己的学科本质。所以,语文课不能把地理知识作为核心;同样,信息技术课也不能以语文教学范畴的文体知识作为核心。

可见,把握学科本质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只有当我们的教学设计不再以教材为中心,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我们的学生才会乐于走进机房,喜欢上信息技术这门课。

(作者单位:安徽淮南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