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信息技术教学十年嬗变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06-08
  • 阅读量263次
  • 评分0
  • 0
  • 0

  在中小学这片教育的大天地里,承接着计算机教学先行的脚步,信息技术课程在风风雨雨中已跋涉十个年头。在这十年中,信息技术教学感受到了十个春夏秋冬的阳光、雨露;信息技术教师从一个个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者成长为经验丰富、教有心得的收获者。每当回顾信息技术教学这段不平凡的成长经历,大家都不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心得与体会,不论是酸或甜,还是苦或辣,都会有沉甸甸的无限感动。


  作者:王爱胜


  ●教学内容革新式成长


  上世纪90年代,高中计算机课教的是计算编程,以语法教学为主。大家都是结合数学例题讲解语法,一般是先讲后练,即照搬大学的“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


  90年代初期,教学内容是解释BASIC语言,基于苹果机、中华学习机来进行练习。这类语言都是固化在机器中的,开始就可运行,程序保存通过录音机、磁盘等设备进行,不过磁盘驱动器是很少见的。不久,PC286兼容机得以推广,DOS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DOS现在看起来并不重要,可是当时的命令代码给学生极大的诱惑。甚至影响了很多学生成为计算机爱好者,促成了他们以后成为IT业精英。这一时期的教学内容是基于“计算机文化”为核心的程序教学,即以思维为主。


  90年代中期,随着PC386、486的推广以及Windows32(及NT)的出现,教学内容进了视窗时代。教学内容增多了,主要包括画图、记事本、Word等内容。但是,在培养学生方面更倾向于操作,对思维的发展相对弱化。这时候教学的核心已经改为“计算机软件工具”,即以应用为主。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从一位前辈名言“计算机就像电视机一样,能用就行”可见一斑。但是,现在反思当时作为工具论的教育模式一下子占据了原来计算机文化论的领地,虽然目的直接明了地指向应用,可却让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软件的展室,成为微软的培训班。


  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Windows95、因特网、多媒体一跃成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尤其是因特网成为最时兴的教学内容,但是受到网络速度的影响教学并不顺利,直到最近几年宽带教育网、城域网发展才得以改善。多媒体由于借助因特网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经慢慢从简单的幻灯片制作发展到图像、视频、流媒体、动画等综合内容。在这期间,教学内容的核心倾向于“主题任务”,即以技术为支持完成学习任务,即仍然以工具应用为主,稍微增加了技术文化。带来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信息技术教育者认为“教学内容不能成为微软的说明书,教学不能变成微软的培训”。于是,大家开始从教纲到教材进行变化,其中“任务”、“主题”依次成为热点名词。这些教学探索的目的是,要从一样的技术操作内容中教出不一样的活动效果来。有人尝试教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作文,这也算是早期的整合;也有人教学生创作描绘故事的数绘图片,也算是早期的主题教学了;还有的尝试让学生制作自己的小软件,这也是技能教育的初步尝试吧!


  2003年之后,新课程来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发生了真正的变革。甚至可以说是突变。教学内容不再以软件为依据划分模块,而是以“必修”+“选修”形式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提升教育。必修以信息处理的方法与过程为主要形式,综合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软件不再作具体的要求,而是直接应用其功能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新课程教学内容的主体核心是“信息素养”,即以“大众文化本体”和“大众工具本体”的“双本体”为主体思想。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开始的时候大家不敢面对新课程,也不能驾驭它。因为新课程的变化太大,从模块化的软件、操作教学一下改成“超越软件、技术的操作方法”和“体现工作原理”的方向,教学内容的体系完全变了。经过两轮多的实验、新课程的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越来越适应,加强反思,逐渐创新。很多教师为了解决“零起点”的教学瓶颈,利用学案来弥补操作步骤的不足;又有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技术体系”,利用校本教材来补充课本的缺憾等。


  回顾信息技术课程十年的发展,教学内容从编程到软件再到过程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走向学以致用、学有所思的道路,让技术更好地为学习与生活服务,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当然,反思这些发展变化,也能明显地感觉到技术层次降低、内涵减少,在未来革新中如何弥补技术缺憾、提高技术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和创新意识,这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深刻问题。


  ●教学方法阶梯式提高


  在程序教学时期,用在计算机课堂中的教学方法主要集中在范例法、模仿法等传统方法。即学生能够把教材上的程序例子拿去运行,感受它每一部分的作用,根据自己的错误分析出原因,从而理解程序语法的功能特点。这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模仿与体验。也只有部分较高层次的学生能够对相应的练习题进行简单的编写程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启发、提问等基本方法进行辅助讲解。个别“先行”的地区,出现过学生分组合作式的“小老师”做法。或者尝试运用“类比教学”、“趣味故事”等辅助手法,适当地活跃气氛、提高兴趣,避免枯燥的代码给学生带来困倦。


  到了软件教学时期,方法开始多样化。在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有一个新词汇――“任务驱动”。虽然在后来正式颁布时并没有具体地对任务驱动进行阐释。但是这个名词无疑贯穿了信息技术教育初期发展的整个历程。所有教师在教学中都在探索:到底什么才能算任务?从内容讲,是操作的任务还是主题的任务?从完成讲,是给出具体操作的过程还是只给出任务,或者是让学生自己寻找任务?从任务分解看,是每一个进程中的环节就当成一个任务,还是不同的并行部分应是不同的任务?在软件教学的后期,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误区产生了――“任务驱动,一驱就灵”成为教学教法的护身符,导致的后果是不仅影响了它的使用价值,而且影响了由此发展起来的主题活动的价值,给人们虚无主义的印象,逐渐被大家怀疑。


  到了新课程时期,开始盛行主题活动,尤其是基于情境教学、故事化教学和实践活动教学的主题教学突然之间成为大众的教学法。但是,由于新课程必修内容多、跨度大,给教学带来难以操作的局限,主题活动的完成度越来越弱。因此,大家开始尝试、研究更多的教学方法。比如,后来应用比较普遍的案例法、问题法、实验法、探究法、研究性学习法等,以及在某些环节针对性比较强的分层教学、合作学习、半成品加工等教学策略。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素养水平。所以,在反思这十年教学方法发展的时候,必须要关注继承、优化、创新,而非盲目地辞旧迎新。教有法,教无定法。一个成熟的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甚至时代风尚等各种要素来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不是唯一、单纯、教条地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当然,由于各地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在选修课程方面教学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选修由“自选动作”被“规定动作”代替后,选修成为“集体必选2门”,本来新课程提倡的探究、问题、项目式教学方法变得更难实施了。


  ●影响教学实施的因素纷杂出现


  十年的探索,十年的发展,十年的反思,对教师个人而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对课堂的挑战是最主要的。这也是教师能够自己驾驭的因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教师自己并不能掌控。


  其一,教学测量数值化“上升”。原本教学测量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最佳途径,教育界也一直是这样操作的。不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没有测量是不行的。但是测量数据如果成为教学方向的指挥棒,问题会变得更加复杂。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堂、评价学校的功效让教育测量不得不采用更多的数值。但是,技能、素养又怎么能够通过数值来衡量呢?会考的等级、高考的分数、统考的成绩,这些无疑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困惑了。上课再怎么讲、怎么用,如果面对考试不练是不行的,不背也是不行的。这里面有出题的原因,也有考试形式的原因,还有考试组织的原因,当然也包括各级评价方式的引导,大家都向着数值努力了。于是,这样的评价对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回顾十年,虽然考试让信息技术教师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重视,但是从技术教育价值与质量方面来看没有太多益处。


  其二,教学管理民主化“进步”。新课程的实施带来的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教学管理的民主化进步。通过教育资源、教学平台、教育网络,通过分组、分层、合作让师生更容易地组织活动,更广泛地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三,教学地位曲折性“发展”。计算机教师自在高中存在以来,便是各种兼职的化身。随着开课正规化、规模化、高考化,部分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专职教师越来越多,专职的系统维护人员也越来越多。但看似很有效果的专业化发展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讲课与上机的分离,让“纸上谈兵”成为可能;又如,上课水平提高与实用技术提高的不同步,影响了教师的技术素养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信息技术课程这棵小树生长了十年还没成材,它的枝还未繁叶还不茂,课程的核心价值与学科定位还不是非常牢固明确;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专家、教师队伍还没有完全地融合为一体,虽然大家一直在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信息技术的政策与环境也还没有相当地成熟,整体上影响着教学实施的效益。为此,反思十年,展望未来,我们一线教师希望与憧憬的还有很多很多,但愿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雨露来滋润我们的课程,让更多智慧的种子发芽、成材、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