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升
一次星期三晚上在网上例行研讨的时候,李校长和他的一些徒弟谈到“小组日记”这个名词。当时不明白,问了以后才知道,所谓小组日记,就是每个小组共写一本日记,组内成员每天依次轮流写。我立即意识到这对解决我的困难有用。
第二天,我如实和学生们交流他们天天写日记和我天天批改日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就开始了关于小组日记的探索。没有想到,这一试就上瘾了。
最初,我很想在内容、字数等方面给同学们“指导”一番。想来想去,只能从字数上做限制——每篇小组日记至少写三百字。在内容方面,我不知道建议他们写什么,李校长建议无需规定同学们写日记时写多少、写什么,有真情实感就行。
比起五十多本日记,每天批改九本日记,一下轻松多了。我不仅能认真读完,而且每一本都写一段或多或少的批注。发现写得好的日记本,每天在班务小结时间还让作者朗读,我来点评,有时候,也让其他同学来点评相关内容。没有想到尝试着做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小组日记有很多特别的地方。
吴红玲是来自原11班的一位女生。开学一个月后,我才感到这位女生很特别——和其他同学几乎没有来往,下课后不是画画就是看书。我尝试着和她交流,她三言两语拒我千里之外。有一次她犯错,我要求她写反思,她就把反思写在了小组日记中了。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写检讨就写检讨嘛,还美其名日写反思。我把检讨写到小组日记里,一举两得,两个都完成了!”然后,就是对我的批判。在班上读完她的日记后,吴红玲还是冷冷地看着我,好像有意在和我对抗。
我大力赞扬了她:“如果我们班的同学都能写出这样的检讨,我真是高兴。因为我认为这篇日记写作水平很高,虽然观点有些偏激,但对我的批评可谓是妙语连珠、针针见血。如果吴红玲不爱读书,就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如果说这一次的公开表扬缓解了我和吴红玲的关系,那么下一次的热情跟帖则彻底赢得了她的认可。又一次吴红玲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不管现实有多么冷血与残酷,我不管生活有多么无奈和艰难,我不管我的理想多么遥远。我不是一个人活着,还与我的理想、我的家人、我最爱的人活在一起。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怀念的、我追求的梦,我都会勇往直前去追求,不退缩。
“蓝的天\白的云\绿的草\我一路奔跑,也一路欢畅
“不管世界有多么黑暗\我也要努力寻找那一丝光明。”
我回复她:“……面对现实的种种不如意,有人沉沦,有人放弃。但还有很多人和你一样,接受现实的同时,在种种抗争中追求梦想。你文章最后的诗,我将作为我的座右铭。谢谢你让我读到这么精彩的文章。如果愿意,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作家!”
我希望通过我的评价来提升同学对吴红玲的看法。虽然在这篇日记后面,他们组的人没有写相关内容,但是他们一定认真读了我的批注。后来知道,也许是因为我的高评价,很多同学都借阅了这篇日记。这样的影响恐怕是具有私密性的日记难以达到的。
可能小组日记最大的作用在于它为同学之间的交流搭建了一个便利的平台,而这个平台和互联网上的博客跟帖、qq聊天不同,它没有一点的虚幻,是健康的、真实的——同学们熟知的姓名、熟知的人、熟知的生活。我想,在这个基础上的交流更容易发生碰撞、产生共鸣。
为了方便本组的同学早上读完日记后跟帖,杨洁建议我午饭之后再收小组日记本。好建议自然要采纳!在所有跟帖的日记中,杨洁他们组的日记跟帖最为积极、质量最高。浏览他们组上学期的两本日记,我发现杨洁和张琦的每篇日记都有题目,如《歧路》《明天,你好》《仰望天空》《因为痛,所以叫青春》等。而他们俩写的日记总是相互跟帖,字数不少,质量也高。张琦写的日记《歧路》有几句话很精彩:“现在就是我们人生中做重要决定的时候了,如果决定努力,那就说不定未来会怎么样,如果决定放弃,那么未来有很大的可能会变成一无所有。”杨洁的跟帖也很精彩:“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经历很多坎坷,也会遇到不同的选择。而我们的心,总要向着那个正确的方向前进,而在选择方向时,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不辞辛苦的指明灯!”
与张琦和杨洁不同,杨妍喜欢针尖对麦芒地写“踢馆信”。高范用动情的笔触第一次写了一个深奥而让人怦然心动的话题——“爱”,结果杨妍如此留言:“踢馆信:高童鞋,世界没有爱也可以有喜欢的,不过你可以说喜欢就是淡淡的爱,爱就是深深的爱……(如此深奥的踢馆信,你懂吗?By杨妍)”也许杨妍觉得如此“深奥”的踢馆信高范未必懂,所以她紧接着“踢馆信”写了题为“再不相爱就老了”的日记,给高范一个充分的解释,让高范心服口服她的“踢馆”。
一说到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学生们似乎都很激动,各抒己见。张涛朗读了他的“爱情”日记后,万晓杰在他们组的日记本上接着杨妍写“爱情”日记,大力反对张涛的爱情观,结果遭到吴红玲的踢馆:“踢馆信:关于万晓杰同学的爱情,我只能说来日方长,下学期我还在吖!到时候我真的跟你比看谁写得好。你!……哎,自己懂!——我只是路过嗑瓜子的。’
通过小组日记,全班关于爱情的讨论激战了两周多才余温渐退。作为教师,不管我对爱情有何等高见,青春萌动的学生听了不一定赞同,但同伴的观点对他们影响很大。全班在公开的平台上讨论这种敏感的话题,这正是我期望的——任何班主任都想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
在我们班,谁能引起小组日记的话题,谁就是写作“英雄”。班上的“爱情风波”过后,李逸帆以极为深沉的姿态写了初三学生压力大的种种“反面”论调,最后还说了一句“活着如此痛苦还不如死掉算了”如此悲观的论断,结果遭到班长廖永琪铿锵有力的批判。
陈贵森的日记一般不长,多次摘抄泰戈尔的短诗写感悟。在一次只有半页的日记中,他如此问我:“老刘,你知道我是谁吗?……你一定觉得我有点儿神经兮兮的,但我真的不知道我是谁!你知道你是谁吗?”这篇短短的日记引来他们组大量的“跟帖”,有的安慰他的“无知”,有的自问自答,有的表示迷惑。在班上点评了这篇日记后,杨洁同学又一次以长达三四页的日记尝试回答这个深奥的问题。她朗读自己的日记后,引起了全班同学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有几天,全班的注意力被李阳的小组日记《父亲》所吸引——喝醉酒的李阳以为又会遭到爸爸的拳打脚踢,等来的却是爸爸无微不至的关怀。叛逆的李阳多次在日记中批评爸爸,而这一次的日记却让全班同学都知道,他的爸爸很爱他。真情实感,涓涓流淌,日记的最后他这样说: “在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是父母,没有之一!”
这句话就成了我们班的学生名言,被写到教室后黑板的醒目处。为了强化同伴之间的影响,我经常把小组日记中的一些精彩的话作为学生名言展示出来,或提醒全班反思,或期待更多的学生名言。
搞笑也罢,严肃也罢,这些都是我们班的故事,用小组日记记录下来,不仅及时分享了我们的快乐与痛苦、欢乐与忧伤,也记录了我们的这些情感和故事。今天,通过小组日记,我们在全班尤其是在小组内搭建了一个开放的、理性的沟通平台和自我教育平台。多年以后,它就成了我们师生共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