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校长管理论文范文,校长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教师心理健康与专业成长

  • 投稿城市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1003次
  • 评分4
  • 99
  • 0

邢德清

当前,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改革,都在挑战着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改革过程中的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以及课程改革、新的教学技术的采用等问题,使教师这份职业的压力倍增;加之,部分教师自我调节能力缺失,直接导致了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甚至心理疾病的出现。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差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社会发展大环境。人才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活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教师的职业形象、角色要求都越来越高,这也使得教师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

教育发展的环境。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都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了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

(2)主观原因。面对同样的教育问题,由于教师的认知水平、教育理念的不同,不同教师做出的反应也不同。其中,最典型的是对自我的不良认知。教师中常见的不良认知较多地体现在对自我、挫折、人际交往等方面问题的处理上,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2.不同教龄教师在躯体化上的差异分析

美国学者波斯纳依据发展水平及年龄特征,把教师群体划分为新手型教师(职业年龄在5年以内)、适应型教师(职业年龄在6~10年)、成熟型教师(职业年龄在11~20年)和专家型教师(职业年龄在21年以上)。躯体化是一种心理障碍,我们发现教师躯体化症状呈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专家型教师要好于成熟型教师、适应型教师,成熟型教师躯体化症状最明显。

这与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是不吻合的。

二、为教师成长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般说来,教师的心理健康指数与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呈正比关系,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指数有重要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去发掘教师职业的价值,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

1.受动———政府制度保障和社会的理解支持

(1)政府制度保障。素质教育已成趋势,政府有必要提供相应的支持,让教师在素质教育的舞台上一展身手。现行的评价制度和对教师的要求相脱节,让教师左右为难:一方面赶教学进度向“分数”看齐,一方面赶泛滥的“素质教育”之潮。素质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评价制度瓶颈。“左右不均衡是骆驼的痛苦”,而评价制度之轻和素质教育之重亦是教育之痛。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制定新的教师评价标准,提高教师的待遇,在制度上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保障教师的健康发展。

(2)社会的理解支持。有人坦言,有三种人起得最早:教师、卖菜的、环卫工人,而这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教师虽然早已摆脱了“老九”的命运,但其劳动价值的社会认可度并没有提高,甚至有人认为教师是吃着皇粮、动动嘴皮的主儿。有鉴于此,政府应采取措施,使教师的劳动价值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尊重,别让教师的“烛泪”滴在冷漠的风中。

2.主动———教师自己要志存高远、积极进取、脚踏实地、知足常乐

(1)教师要积极进取。世界在变化,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勇于接受新的挑战。

(2)教师要脚踏实地。理想是教师前进的旗帜,但理想必须以实际行动为支撑才不至于成为空想。每个教师的条件不同,“见贤思齐”是对的,但应从自身条件出发,量力而行。

(3)教师要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是一种理性的自我认知,即教师不要让不切实际的追求带来无谓的烦恼。俗话说得好,“人生不如意是十之八九”,退一步看,海阔天空。

总而言之,学校和教师自身都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从各方面缓解教师的压力。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努力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积极发现、挖掘每位教师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激励并让他们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得以发挥。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要学会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力,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唯有如此,教师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学校才能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教育水平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黄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