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军
一、形成背景
1.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人”,而是让人能够自主成长。因此,当下这种关注知识学习的应试教育必须改革,要不断引导教育关注生命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必须进行改革:由传统的“教师传授式”或“学生回答式”转变为“学生建构式”,让学生在建构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一标四学”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有益探索。
2.课程改革的呼唤
新课程要求,在整个课程活动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教师不再是教育活动的绝对权威,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新的课程观旨在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主动接受和探索知识。而“一标四学”教学模式就是新课程条件下师生角色观转变的具体体现。
3.文化重塑的期盼
经过201 1年省教育现代化工作推进,学校的外部环境优雅,但缺少丰富的内涵。从具体的教育教学来看,普遍存在着重视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目前这种缺失文化和缺少实践和创新的教育背离了教育的本义,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校及时构建“一标四学”教学模式,正可以满足陶冶人、提升人的良好学校文化主体——教学文化的需要。
二、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他倡导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他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辅助者与学习的主人的关系;在教学管理上,他提倡应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这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应当在教学中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正确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理论在本课题中的应用就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3.新课程改革的理论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核。随着新课程改革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课程”与“教学”也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此同时,课程资源这一新概念也由模糊逐渐走向清晰,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日愈凸显其在学科教学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新课改的有效实施和不断深化有赖于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合理应用,学生本身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开发和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在教育教学和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为本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模式要义
1.基本框架
“一标四学”教学模式,其核心是通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处在真正自主“学”的状态中,自己去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都得到充分开发,每个学生都获得幸福成长,实现教学与成长的真正统一。其程序结构如下图。
2.模式解读
“一标四学”教学模式,其课堂教学流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明标激趣是前提,需要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明确目标,积极思考;自主预学是核心,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围绕目标积极探究;小组展示是中心,没有展示反馈就发现不了问题,信息交流就会不畅,教学就会出现盲点;深入探究是关键,学生反馈的信息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分析并作出反应,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对典型范例的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解决疑问,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正向迁移,学生所学的知识要向能力迁移,使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反思改进是提升,通过这一环节,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进而加深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进行新的学习实践。
四、操作步骤
1.操作要领
(1)目标向导学。教师预设学习目标,并尽可能地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虽不属于课堂教学程序范畴内,但属于课程之整体及具体教学内容,是课堂之统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只有制订合理、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才能使学生明确主动学习的方法、目标、要求,从而踏上学习的快车道。为此,在表述目标时要尽可能用“记住”“读出”等可观察、可检测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六年级上册“船长”一课的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不如改成“课文里的船长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如此,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便一目了然。另外,学习目标设置还应根据学生“学”的情况不断调整、完善。
(2)自主练“预学”。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预学指导”主动学、练。课前,教师根据预设学习目标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和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自己对教材理解和把握等情况设计“预学指导”。这个“预学指导”应该“做到知识线、情感线、能力线贯穿于整个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做到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和谐统一,知识与能力、情感协同发展,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学生根据这样“预学指导”要求自主阅读教材及教师所提供的信息,把新的信息与个人固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独立学习新课内容,通过主动学习、练习,学生努力做到能“学会的”和“会学的”都让自己学,“学不会的”和“不会学的”带到课堂共同探究。要使学生“学力”不断成长,在自学设计时,教师尤其要能将课文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为上课时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预作伏笔。
(3)小组展示学。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学生通过“预学指导”的学习,就能够带着一定的认识和问题走进课堂。此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成立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将自己的认识和能力充分展现出来,与同伴分享,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让学生在小组内将自己的问题呈现出来,通过同伴互助,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结论。为了能让小组交流能够真正起到引发学生思维碰撞,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悟,教师要训练小组交流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做到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讨论;要建立小组长负责制,让组长承担起应有职责;要建立小组评价机制,把小组总体学习成果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局面,从而获得共同发展;要形成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开展小组交流活动后要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汇报交流机制。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与汇报,学生建构的知识会更充实丰满,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得到同步发展,课堂也才真正呈现出生命活力。
(4)深入探究学。学生依据教师的点拨、评价深入探究问题。学生依据“预学指导”自主预学,再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解决了“会学的”和“能学会的”,“学不会的”和“不会学的”也得到及时汇总,这些问题将是课堂需要探究的教学目标。所以,此时教师的“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系统讲授,而应是从学生预学后的“现实起点”出发,走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要解决的“问题”。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点拨、提升,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或解答其疑惑,或纠正其错误,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感悟思想方法;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某类问题图式,形成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以课文探究为例,受自身阅历的局限,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难免会浅读文本或游离文本,甚至误解、曲解文本。要使生本之间的对话深入、有效,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文本,同时,适当进行引导:当学生解读文本“言之有理”时,要助开掘,畅其流;当学生解读文本“恍惚朦胧”时,要善搭桥,解其困;当学生解读文本“似是而非”时,要慎褒贬,巧固本,纠正学生“误读”。在教师智慧灵性的引领中,学生逐步学会认真读书,学会交流对话,学会倾听接纳,学会建构和提升自己的认识,从而使“静态”文本在学生创造性的延伸拓展中,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进而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5)反思改进学。学生围绕预设学习目标进行自我反思改进。学生对照预设学习目标,“结合教师的总结评价及自己的学习状况,反思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情感等,通过反思,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如对学习内容的反思:“这节课我学习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对学习策略的反思:“这节课我学到了哪些思考问题或语言学习的方法,哪些是有效的?”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经验和教训方面进行反思,如:“你遇到问题时,是独立思考,还是等待老师讲解?经过自己分析解决的问题是不是印象更深刻?”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过程,是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重要途径。学生经过反思,不仅能及时对学到的新知识进行梳理,而且还能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更好地发展思维,还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新的学习实践。
2.遵循原则
(1)愉快学习原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学习的愉快、高效。
(2)自主学习原则。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学习品质的彰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技巧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凡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凡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探究学习原则。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主线和归宿。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任务和问题出发,让学生探究学习,在探究实践中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4)交往互动原则。教学过程不是信息的单向交流,而是多向交流。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相互促进,达成共识。
(5)激励高效原则。引发学生创新、思考和想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要运用提问、引导、讨论、激励等方式激活学生思维,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五、实践反思
1.关于教师备课
“一标四学”教学模式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可小视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究竟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等,需要教师“用学生的思维去备课,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可通过“预学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和需求.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设计,将时间与精力用在学生感到困惑或不会的地方。此外,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只有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呈现出来,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关于学生适应
三年级及以上学段的学生虽然基本具备了自学能力,但他们已习惯于过去教师的讲授的方式,让他们根据教材及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时,很多学生不适应,但随着该模式逐步的实施,学生会逐渐适应。为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三种学习方法:一是利用教材与“预学指导”自主学习的方法,二是在课堂小组讨论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方法,三是对别人的观点与方法进行选择与辨析的能力,要能够将别人好的观点与方法进行总结,并针对别人的观点与方法提出质疑与建议。此外,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享受学习,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生长。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结合学科和课型特点,创新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预习、展示、反思作为新授课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4.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边缘生和后进学生,让全班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彰显“成长课堂”的魅力,使学生愿学、会学和乐学,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构建小学语文‘成长课堂’的研究”(课题批准文号:D/2013/02/56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洪泽县岔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