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阳春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既承载着文化传递的使命,又是学生了解世界、塑造自我的平台。俗话说:欲成才,先成人。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将德育摆在语文课堂人文性的重要位置
学生进入课堂的第一天,也是他们了解世界、认识自我、形成独立人格的开始,因此我们应该从低年级段人手,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就安排了许多这样的文章。从低年级的《锄禾》《蜗牛的奖杯》……到高年级的《师恩难忘》《我们爱你啊,中国》……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极强的人文性,或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或教育学生热爱老师,或教育学生热爱家乡,或教育学生自强不息….
重视语文课上的德育,才能使课堂更有深度和活力,才能使学生通过文本中活生生的例子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认真钻研教材,科学、准确挖掘文章的德育因素
1.准确挖掘作者思想。每篇文章,都表达着作者的思想,在进行德育前,我们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如《山谷中的谜底》,课文最后告诉我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句话表面是教育学生面对外界压力时如果不能正面抗争,可以适当屈服和退让。对此,我让学生展开讨论:是不是面对所有压力时都要屈服呢?并非如此,只有当我们面对那些无法承受的压力时,在不危害他人利益、不触及底线的时候,才可以适当屈服。
2.教材中人文性的侧重点要抓准。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德育的重点都不一样。如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着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课文《师恩难忘》,教育学生要尊敬师长;《滴水穿石的启示》,教育学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一课一德,一课一育,学生更容易接受。
3.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需要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展开,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接受德育。例如学习《船长》一文时,学生提出“船长为什么不和其他船员和乘客一起坐救生筏逃离呢?”这个问题,教师就需要着重让学生体会到船长的忠于职守和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让学生在反思中加深认识,从而受到再教育,切不可模棱两可,让学生心中产生疑团或排斥。
三、要紧紧抓住儿童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
不同的阶段,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低年级阶段,孩子更能够接受有趣的童话故事,中高年级阶段,学生年龄逐渐增大,他们更能接受从事实中感悟道理的方式,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特点,来实施德育。如:我在教《骆驼和羊》一课时,采用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组织学生扮演骆驼、羊和老牛,让学生从中明白不要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还应该看到自己的短处的道理。
在讲解课文《最后的姿势》时,我让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了解了“5 -12”地震时的情况,让学生充分认识那场灾难给汶川带来的灾难,也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个在灾难面前,一心想着学生的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谭千秋老师,培养学生在困难时帮助他人,热爱祖国、建设更加美好祖国的道德情操。
四、德育要联系生活,生活更要贯穿德育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德育还应该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将良好的道德带人生活中,在生活中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如学习了《陶校长的演讲》后,我让学生每天也给自己提提问题,看看一天有没有收获;学习了《爱如茉莉》,让学生养成了爱父母、关心父母的习惯;学习了《负荆请罪》后,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知错就改,在和同学、伙伴的相处中宽容大度……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人文性强大的一面。
当然,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自己的思想,认真用好教材、不唯教材,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只有真正认清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才能培养出高尚的“人”和真正的“才”。
(作者单位:江苏泰兴市鼓楼小学)